APP下载

川剧“嘉阳河”流派的创新发展路径与对策分析

2012-08-15杨玲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川剧流派表演艺术

杨玲

(乐山市川剧团四川乐山614000)

一、川剧“嘉阳河”流派的起源和艺术特色

2009年,风行于今乐山和眉山两市广大地区并波及影响到相邻地市的川剧“嘉阳河”流派成功地入选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乐山灿烂历史文化的生动体现和延续,它是建设文化强市的无价之宝。

(一)川剧“嘉阳河”流派的起源

川剧“嘉阳河”艺术流派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2006年—2009年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表明,川剧“嘉阳河”流派是在以成都为中心的上坝河道影响下,沿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扩展和传播的南路重要流派。据史料记载,乐山戏曲演出活动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从犍为县龙孔镇于明代永乐 (公元1403-1424年)年间建成川主庙古戏台开始,大量酬神赛会的古戏楼—— 万年台在城乡各地陆续修建,为戏曲演出活动提供了表演场地,出现了“聚歌儿演戏剧”、“作彩楼演梨园为神寿”的演出盛况。特别是历史上乐山城内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七都要举办的“赛炎帝”独特民俗活动,为川剧“嘉阳河”流派的形成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二)川剧“嘉阳河”流派的艺术特色

明清以来,在以“赛炎帝”为主要载体的各类戏剧汇演等民俗文化活动中,川剧“嘉阳河”流派逐渐形成了与其它河道川剧流派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在韵道上,“嘉阳河”川剧流派的韵道为中韵,打击乐的眼法、韵道、劲道全由鼓师掌握,根据剧情发展变化而灵活运用。在音乐唱腔上,有昆、高、胡、弹、灯五大类,高腔胡琴并重,戏路宽。尤以胡琴戏在继承“皖派”唱腔的基础上,博采吸收了川剧各流派之长而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形成了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胡琴戏表演艺术。

二、川剧“嘉阳河”流派的困境

从抗战时期至改革开放初期,川剧“嘉阳河”流派曾经风光无限。从“新又新科社”的传统折子戏《严升殿》、《伐子都》、《武台山》等,到传统大戏《铁弓缘》、《临江宴》,再到上世纪80年代新编的现代川剧《桃园新村》;从新编历史川剧《大佛传奇》到《天下一佛》;从新编现代儿童剧《小八路》、《八一风暴》到《赖宁》,如此等等,川剧“嘉阳河”流派经历了一段辉煌岁月,使乐山成为了四川著名的“川剧窝子”。

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一方面原来适合川剧艺术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变迁,乡村许多戏楼被拆除,民间最具吸引力的各类庙会,诸如炎帝会等传统民俗活动不再举办。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审美价值观与娱乐休闲方式的不断变化,使川剧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停滞不前,难以满足现代观众对多层次文化艺术生活的需求,从而导致观众的流失与市场的萎缩。曾经辉煌一时的乐山川剧这一传统表演艺术日渐式微,风光不在。许多打造的所谓文艺精品品牌至多不过是演了几场,最终难逃“贴近得奖,拒绝市场”的老路。

三、川剧“嘉阳河”流派的振兴路径分析

探寻川剧艺术日渐衰微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未能与时俱进地进行表演内容与表演形式的创新;二是作为川剧表演艺术团体自身改革的滞后。在当下深入推动文艺院团改革,积极重塑演艺市场主体的新形势下,川剧创新已刻不容缓,这是时下关注川剧艺术振兴的人的共识。但如何创新川剧?笔者以为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川剧艺术表演团体自身的改革创新,二是川剧艺术自身的创新。

(一)川剧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策略分析

作为川剧“嘉阳河”流派表演传承的团体——乐山市川剧团,如何紧紧抓住当今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繁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这一有利时机,树立创新观念,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开发创新市场,培育创新人才,完善创新管理,充分调动川剧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多出市场需要的精品,不断发展这一传统优秀表演艺术形式,这已经成为川剧人和关心川剧发展的人们苦苦思索的难题。

1.观念创新是川剧表演艺术团体生存的前提。川剧表演艺术团体应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意识,冲破落后传统的观念和自身的主观偏见,改变过去由政府“包办”的体制,克服“等、靠、要”的僵化思想,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精品意识,抓住机遇,主动创新。一方面变“政府要我演”为“我为生存发展主动去演”,另一方面用优秀的艺术产品增强川剧艺术的感召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2.体制创新是川剧表演艺术团体生存的核心。川剧表演艺术团体的体制创新,就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符合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遵循艺术生产规律的崭新体制。要立足培育、开发市场需求,整合物质、资本和人才等资源,提高竞争力。

3.机制创新是川剧表演艺术团体生存的关键。即是要建立起绩效优先、奖勤罚懒、拉开差距、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同时,加强内部组织管理和艺术人才的选拔、培养,实行竞争上岗,营造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公开竞争、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

4.市场创新是川剧艺术表演团体生存的根本。市场创新,既要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组织各类演出活动,同时又要积极为生产的艺术产品创建市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要对川剧艺术市场的运行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调研,确立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要提高经营策略和创意艺术,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市场环境和艺术经营环境,开拓多种形式的演出,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机制。要大力培育川剧艺术消费市场,提高群众的欣赏水平,形成稳定的消费环境和消费群体。

5.人才创新是振兴川剧艺术的灵魂。人才创新,是指要从人才资源的局部拥有转变为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不拘一格求人才,给中青年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使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其荣誉感和成就感。要优化人才,培育“名角”,打造自己的“名片”,建立起在市场运行中的艺术权威和声望,形成“名牌”效应,达到以剧目、以名人带动演出的成效,促进川剧艺术生产与发展。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实现人尽其才。要实行岗位聘用制,做到人尽其用。建立高层次精英人才培养机制、引进机制和以实绩、能力为标准的评价与淘汰机制,营造有利于川剧事业发展、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健康向上的内部环境。

6.管理创新是川剧表演艺术团体生存的基础。即要从过去行政事务的管理,转到艺术生产和演出的管理。艺术贵在创新。川剧艺术表演团体管理的中心是抓艺术生产,创作出更多、更好、更新的作品,去占领市场。这样才能既吸引消费者,增加收入,又能增强内部凝聚力。

(二)川剧“嘉阳河”流派自身的艺术创新策略分析

为了赢得观众的青睐,川剧艺术本身必须在表演内容、表演形式、表演技巧、服饰包装上创新发展,使其表演艺术水平实现整体上的跃升。只有让川剧艺术“重新登台”亮相,再现其艺术魅力,满足广大川剧爱好者的观赏需求,才有生存发展的空间。这是川剧艺术赢得观众、赢得市场的关键。

1.要在艺术创作观念和艺术表现方法上进行创新。在创作理念上,要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继承川剧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充分运用我国戏曲假定、虚拟、写意、传神的美学特征,注入现代审美意识,融合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走出传统现实主义的桎梏,力求形成多角度、多视点、多层面、富有现代审美层次的新型综合艺术模式,创造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世界。在表现手法上,要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营造出令人振奋的艺术效果,使其呈现出一种既富传统神韵,又具现代审美的崭新舞台样式。

2.川剧艺术的创新还必须正确地处理好面向未来与背靠传统的关系、面向世界与立足本土的关系、面向现代化与守望历史感的关系。在当下积极稳妥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尤其要处理好坚持“三个面向”和服务“两个面向”(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关系。

3.在服务“两个面向”的前提下,川剧艺术创新应是大众对川剧艺术的欲求而非艺术家对大众的诉求。尤其要关注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服务对象的培育。要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对川剧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宣传推广工作,着力培育好观众市场。二是服务场所的氛围营造。要积极营造富有现代时尚文化和川剧传统文化元素的表演场所。三是服务手段的创新发展。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川剧,要注重运用当代舞台科技,如灯光、音效、景观营造等现代化手段,来提升川剧艺术创新的科技含量,增强川剧艺术的吸引力和艺术魅力。四是服务主体自身的变革。根据市场、群众的需求,对富有吸引力的川剧艺术,诸如武术、变脸、吐火等具有传奇色彩的“功夫”,进行必要的演出包装,不断创新表演形式,增强川剧艺术的吸引力。

四、振兴川剧“嘉阳河”流派的希望之路

在坚持“三个面向”和服务“两个面向”的指引下,乐山川剧团积极探索川剧“嘉阳河”流派的创新发展之路,大力实施川剧人才培养的“310”工程,以剧目的传承、市场的传承和观众的传承为核心,突出特色,精排剧目,做好公演,拓展阵地,创新发展,服务大众,推出公益版、艺术版、旅游版、国际版,巩固老观众,争取新观众,拓展演出市场,力争把乐山市川剧团建设成为全省的川剧基地之一。2006年,乐山市川剧团新编大型川剧《大佛·海通》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北大百年讲堂上演。该剧以新颖的舞台表现形式和炫目的舞台氛围,将唐代海通禅师不畏艰辛修建世界第一大佛的历史场景大气磅礴地呈现在了舞台上。其雄浑壮阔的气势、悲壮深沉的情怀、精彩完美的呈现,使观众充分领略了川剧艺术的动人魅力,并感受到现代川剧艺术感人的力量。2008年7月6日——10日,乐山市川剧团和北京联盟影业公司联合打造的由“川剧第一名丑”任庭芳导演的新版川剧《武林外传》,参加了“相约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在长安大戏院的演出。该剧编导立足戏曲本体,深入挖掘川剧的传统美,其中用川剧锣鼓演绎的流行音乐以及结合时尚元素的传统声腔,充分发挥了戏剧视觉和听觉综合感知的艺术特点。同时面向当代观众审美心理和特点,注重艺术观赏性的审美需求,用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将川剧变脸、喷火、藏刀等最传统的川剧表演手段,融入幽默诙谐又极具现代意味的对白和演唱,让观众耳目一新,不仅为北京观众献上了一道麻辣火热的“川味”文化大餐,而且成为推动川剧“嘉阳河”流派传统戏剧走进市场,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紧密结合的一次全新尝试。新编大型历史川剧《大佛·海通》和川剧版《武林外传》先后在长安大戏院公演,让人们看到了川剧“嘉阳河”流派创新发展的希望与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川剧流派表演艺术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川剧版画传四方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近现代川剧改良运动中的武戏改良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当代诗词“实验体”流派与艺术风格的建构
对人性的重新审视与反思:论荒诞川剧《潘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