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政府公信力构建

2012-08-15高壮伟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公信力利益政府

李 良 高壮伟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传统的宗教礼法、伦理道德、家国天下的思想逐渐淡化,而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逐渐显现。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多变的。高校学生容易受多方面的影响,这间接或直接地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效果。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公信力高的时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最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当我们党面临众多复杂矛盾,尤其是没有恰当地处理好关注度高的重大事件时,也是我们执政党的公信力受到挑战的时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也会随之下降。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公信力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规律,实现相互之间效果的最大化,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国家公信力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再现党的光荣传统,增强党的感召力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人心向背的问题。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要做到把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政策制定的依据。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党是从人民中产生的,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内部出现了多种利益关系,人们的各种诉求也呈现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深入,更加密切联系群众,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兼顾不同的利益诉求,特别要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90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讲清楚,增强高校学生对于党的公信力的认可和支持。

(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共外交研究处主任周庆安谈到关于中国当代价值观的现状时说:“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了一些不合理的制度,但我们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稳定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建国以来的正统价值观能使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青年一代开阔眼界,与时俱进,与多种文化和价值观相融合,避免不同价值观带来的冲突和心理震荡。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多种价值观和思潮、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结构,使不同的价值观难以作为中国21世纪的价值动力和精神保障,这也是当今价值体系研究不能回避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号角下成长起来的,是我们打开国门后在各种文化和思潮影响下有思想、有作为的一代,同时也是在思想和价值观上不确定性明显的一代。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塑造有理想、有信念的当代大学生,增强其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的现实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教育青年确立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正确认识社会意识中的主流和直流,引导青年把个人理想信念与社会理想信念统一起来,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和明确方向”,帮助中国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民族意识、文化差异意识,引导当代大学生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知荣明耻,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坚持社会主义旗帜,把自身所学贡献到党的伟大事业上来。

(三)深化道德信仰和法律教育,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有学者指出中国是一个世俗社会、宗法社会、家庭礼法社会,这种社会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来说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人历来都比较看重道德的教化作用,但随着文化上对旧道德、旧文化的批判,我们对于道德所保持的敬畏之心也在物欲横流中逐渐丧失,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从食品安全到“小悦悦”事件,从根本上说就是我们内心缺乏对道德信仰的崇拜。一个没有道德信仰的人,就不会有敬畏之心,也就没有所谓的社会规则,自然也会忽视善与恶之间的差别,轻视人伦道德,蔑视别人的生命安全。“信仰包括很多面,有政治信仰、宗教信仰、道德信仰等,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道德信仰,没有道德信仰可能会从根本上妨碍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高校德育和法律教育要真正地回归教育的本真,以德育为主兼顾文化教育,而社会要以道德标准来维护,以法律的权威来制约。中国正在进一步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安康乐业。只有法律上平等,人民才会信服党,才会坚定对党的信仰。

二、政府公信力受损的原因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信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当社会发生重大问题时,人们会通过多种渠道来了解和探知真相,但群众与政府之间却往往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很多群众无法通过正规的途径获得所要的信息,从其他渠道得到的信息又不能保证其真实性,这样的结果就是使真实信息被扭曲。政府极力纠正的过程就变成了被动应对和公信力丧失的过程。“原有的很多行事准则,已经无法适应社会新的发展态势,民众的诉求也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差异,当‘供给’无法有效满足‘需求’的时候,公信力就会受到削弱,信任度降低成为一种必然。”因此,政府信息应对能力和信息供给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重大社会事件中要迅速抢占舆论的制高点,要有权威的声音来消除民众的疑惑。比如在“我爸是李刚”的事件中,坊间传言李刚有五套房产,而最后被证实这是虚假消息,政府的权威信息来得过于迟缓使当地政府公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可见信息的提供是否及时、是否权威有着重要的关系。另一个方面,这也反映出国家公信力所处的脆弱环境。高校大学生因受高等教育而对权利意识要求更高,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更强,对发表言论的自由度要求也更高。当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或重大问题时,政府处置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反馈信息的及时与权威,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调整难度加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改革开放30年,既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深层矛盾的多发期。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大部分人受益,但也有一小部分民众的利益受损。通过改革先富起来的这部分,对改革利益的需求反而更大,他们通过各种形式来攫取自身利益。而弱势群体在改革过程中处境日益艰难,收入相对减少,生活质量降低。我们要充分关注这部分民众的利益诉求,因为社会底层人民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才是社会矛盾激发的真正诱因。“很多地方政府在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执行上,缺乏全面、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甚至将机构自身特殊公共利益置于公共利益至上,与民争利,从而引发群众不满。”共产党自身并没有私利,但是如何去调整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被人民寄予厚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众多社会问题时,尤其是不同利益诉求引发的利益冲突时往往是说服力不够,缺乏信服力。

(三)腐败现象严重削弱了党的公信力,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腐败问题是老百姓最痛恨、最影响党的公信力的问题之一。”可见,腐败问题对国家公信力建设具有巨大的危害性。国家公信力是社会组织之间、民众之间信任的基础,如果民众对国家层面缺乏某种信仰和敬畏,这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其他组织和社会成员的互信关系,国家面对的就是充满信任危机的社会。现在的腐败问题严重影响了党原来建立起来的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形象,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对于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认可。高校学生在对历史的纵向对比和现实的横向对比中,往往倾向于新自由主义和所谓的西方民主制度,这都影响到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腐败问题时,要使学生始终相信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要看到党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同时切实地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客观分析问题,使他们看到党的大流是好的,一切问题需要广大社会成员和党一起来解决。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

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已经影响到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处理和解决,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的积极作用。现在的关键是我们要正视党所面对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路,培育社会理性,推动社会进步。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

改革开放的推动,信息化的到来,人民知识层次的提高,权利意识的增强,迫切要求政府积极转变执政理念,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而现在许多基层单位依然用行政权力来打压社会舆情和民众诉求,依然用围追堵截的方式来处理上访事件,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缺少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言论来消解民众的疑虑。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忠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信任度不断降低的局面,关键在于作为国家稳定器的公信力出现了问题。一旦社会公信力受到损失,便会导致民众读负面信息的接受度不断提高,鉴别真伪的意识受到削弱,久而久之,便会造成较大面积的信任危机。”政府公信力下降、权威性的缺失以及信息的不协调和滞后性,使得真相被大量虚假信息所掩埋,一时间澄清事实又显得过于无力,给政府公信力造成了巨大的损害。高校学生在面对网络信息和其他渠道的信息时,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难免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在判断事件真伪、分析缘由和处理方式等方面,一般倾向于同情表象上的弱者,这对政府来说往往是不利的。

(二)利益分配要对弱势群体倾斜,照顾到其现实利益需求

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利益格局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的时代,“当‘官二代’成为一种符号盛行于世的时候,同时意味着民众已经形成了对当下社会利益分配板结化,利益集团僵化的普遍认识”。与此同时,在利益获得的过程中弱势群体总是处在弱势地位,这决定着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分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多重政策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现在的大学生相对来说也属于弱势群体的一部分,自身无任何经济保障,又面临着成家立业,孝敬父母,养育子女的义务,在本身责任过大和自我各方面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是不会有政治热情和政治追求的。因此在政策的制定上,对弱势群体要本着解决现实困难和满足基本利益需求的原则,充分照顾到各方的利益诉求。而对社会底层民众在社会转型期际遇不顺、利益受损、缺乏一技之长,面对物价上涨、官员不作为、贫富差距而造成受损民众的普遍抱怨时,政府要及时化解民怨。

(三)加强廉政建设,构建公信力政府

“民不畏我能,而畏我公;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政府廉政建设是找回公信力的重要渠道和举措。政府要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必须用自己所特有的东西来吸引别人,对自身问题的处理是最为重要的。建设廉洁政府是凝聚人心、引导民意的重大工程,是对自我的监督和反思,是自我的内部革新,是对自我旧观念的破除,这需要自我革命的勇气和信心。建设廉洁政府离不开政府工作人员观念的转变,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要在官员头脑中牢牢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消除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不正确思潮的影响。现在是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因此廉政政府的建设和成果要通过媒体的传播来扩大影响力,增强宣传效果,增强人民的信赖。邓小平在1986年曾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严重的贪污腐败问题已经影响到人民对党的情感和对党的公信力的认同,已经严重到需要我们执政党考虑自己执政合法性的高度来看问题,已经严重到需要考虑执政党的人民基础是否牢固的高度来审视问题。人民希望的政府应该是一个廉洁高效,言必行、行必果的政府。

[1]何晏,赵志伟等.以高度使命感应对新时期执政考验[J].半月谈,2011,(16).

[2]中国迈入“公关时代”[J].中国新闻周刊,2010(34).

[3]李继兵.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对当代青年理想新年的塑造作用[J].广西社会科学,2011,(2).

[4]程红艳.道德信仰的心理建构历程及其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1,(5).

[5]陈仁泽.官员对百姓都不信任又如何奢求被信任[N].人民日报,2011-9-8.

[6]吴家庆,严华.论中国共产党公信力建设的特色、挑战与对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75).

[7]张学曾.道德概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公信力利益政府
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信力探析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利益与西瓜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利益链与新垄断
“政府信息公开”观察
“公信力”和“公信度”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