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悟绿茶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可行性分析报告

2012-08-15

中国茶叶加工 2012年3期
关键词:大悟县大悟绿茶

陈 玮

(湖北省大悟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科,湖北大悟 432800)

大悟绿茶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可行性分析报告

陈 玮

(湖北省大悟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科,湖北大悟 432800)

湖北大悟县产茶有一千多年历史。大悟县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地处南北分水、上下气流过渡带,土壤中富含磷、钾、钙、镁、铁、铜、钼等元素,处于北纬31°地区,世界公认的茶叶生长区的最佳纬度内。大悟绿茶选用的原料为本地茶树新梢的芽叶,通过独特的加工工艺,形成了大悟绿茶特有的形美、色翠、香郁、味甘等特点。悠久的茶叶人文文化、种植历史,特定的气候、土壤资源,独特的栽培、生产技术,以及良好的声誉,孕育出了特殊的“大悟绿茶”。

大悟绿茶 历史 气候 土壤 栽培 生产技术

大悟绿茶,湖北省大悟县特产。《大悟县志》记载,大悟县茶树种植历史悠久,产茶有一千多年历史。从唐代起,大悟茶就是朝廷贡品;清末,大悟绿茶因其独特的品质,跻身当时的名茶之列;建国后大悟绿茶优异的品质得到了李先念、刘华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知名茶叶专家的好评[1]。《湖北名优茶》一书对大悟绿茶品质的介绍:“条索紧细显毫,色泽翠绿,滋味醇厚,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清高持久,叶底嫩绿匀齐,饮后止渴生津,令人心旷神怡、齿颊留香,回甘润喉,冲泡耐久[2]。”据2011年 《大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大悟绿茶现有茶园面积1.28万公顷,年产茶叶4216吨,年总产值4.5亿元,农民年人均茶叶产业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是大悟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1 大悟绿茶人文文化、历史渊源及知名度

明弘治年间《黄州府志》载:“大悟山,在治(黄陂县)西北百二十里,上有大悟寺,洪武祖师悟道于此处”。大悟寺始建于唐,盛于明清,全盛时,大悟寺统有黄龙、白龙、林泉、云台、朝阳、青龙、兴隆、老山等八寺,为一方主庙。僧侣众多,名震海内,香火盛极一时。各寺院都有产茶、种茶的传统,人们尊称为“大悟绿茶”。

大悟县,原名礼山县,建县前分属河南省信阳、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黄陂、孝感两省四县,1952年改名大悟县。大悟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8%,国土面积1986平方公里。

1.1 人文文化、历史渊源

公元760~780年间,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把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划分为八大茶区,大悟县归淮南茶区。传说茶圣陆羽为编撰《茶经》,曾云游天下,考察茶种。于中原诸州考察毕,怀挟佳种,取道九里关南归,途径黄龙寺(注:现属大悟县黄龙寺),远听寺中诵经之声朗朗,近见殿里拜佛之客甚众,因幼时受僧抚育,亦僧亦俗,颇具佛缘,便去参拜住持。恳谈之际,觉住持乃得道高僧,悉暂住学道。偶见寺中小僧,于参禅之际,昏昏欲睡,便惠茶种,并传制茶之法,乃去。临别留言:饮之可提神醒脑,有益参禅。数年,陆羽复经黄龙寺,住持奉上香茗,陆羽饮之大惊。此茶之形、之香、之色、之味俱佳,细品一口,醇厚柔滑,神清气爽,堪称极品。住持道:“此茶乃君所授,君必熟之,何故惊诧?”陆羽曰:“别处种植此茶,其味虽佳,却不及今日所饮,故而惊异。”住持道:“茶种虽同,而水土不同,味故相殊,此乃一山出一物也。”羽闻之首肯,并留住数月,改进制法,传授僧众。

《大悟民俗文化》记载,“黄龙寺贡茶之地”[3]。黄龙寺位于大悟县三里城西北部,有“脚踏两省,鸡鸣三县”之称,其三里关,号称“楚北咽喉”,扼南北交通咽喉,进可以据三关,通豫皖,预驰中原。在大悟县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宋朝时,杨门女将中杨八姐奉宋仁宗皇帝之命率三千将士,在黄龙寺四灵庙消灭欺男霸女、危害百姓的铁头和尚。第一次交战宋军被武艺高强的铁头和尚及其僧兵冲散,被困在九里关西边山上,众将士靠野菜充饥,渐渐染上怪病。杨八姐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日,来了一个鹤发童颜的道长,将其自制香茶送予八姐,嘱将士每日饮之,就能治好怪病。言毕变成一条黄龙向西飞去,消失在高山上的一片茶园里。果然,众将士饮完道长送的茶后,不仅治好了病,而且精神抖数,神力倍增。杨八姐打败了铁头和尚,宋朝仁宗皇帝命杨八姐率杨家兵马驻扎于此。在三里城北4公里处的九里关西侧山上,有擂鼓台、观阵山,据说就是当年杨八姐练兵的地方。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路过九里关,听说了杨八姐的故事,还亲自跑到黄龙寺去品茶。品茶后,龙颜大悦,就下圣旨给地方官,要他们年年向宫廷进贡黄龙寺的茶叶。

佛经《禅门日诵》记载,明朝1393年间,进士出身、曾任布政使、按察使、通政使的李道元,因“蓝玉案”,其党一万五千人被诛,李逃至大悟山出家,自起法号“丧吾”。丧吾和尚在大悟山清心崖静心修持而悟道。寺院种茶,以茶助禅,参禅悟道,僧侣种茶用于献佛、待客。据说大悟寺僧侣以谷雨后摘取新茶嫩枝,经过杀青、烘烤等工序,制成金黄色片状茶叶,饮用时,用滚水烫壶,炭火烤壶,待壶内水气蒸发干后,放入茶叶,入滚水冲泡五分钟后,斟出清香鲜亮的茶水来,饮后神清气爽、四体通泰、五脏调和、精神徒长。因大悟山周围地区多流行“疠气”,寺僧以茶相赠,施药治病,无不灵验。因寺院制成的茶叶具有色泽翠绿,汤色黄绿明亮,人们尊称为“大悟绿茶”。

《孝感县志》记载,清朝诗人李涉游览大悟寺,称这里所产的茶“香高、味醇”,有诗:“万事吾姑舍,大悟便是家,穿云寻古寺,和露摘绿茶”,流露出诗人对“大悟绿茶”的喜爱和赞美。清人程正揆自号清溪道人,绘有《溪山卧游图》,把大悟山绵延百里的崇山峻岭、茶园风貌描绘得淋漓尽致。

《大悟民俗文化》记载:大悟绿茶闻名遐迩,当地老百姓清早披衣下床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泡茶喝,“一壶茶在手,皇帝也叫不走”。在大悟县人们将茶与孝道联系在一起,世代保留着 “晨起一杯茶,媳妇敬婆妈”[3]的尊老习俗。20世纪70年代在该县宣化店镇玄坛村观音庙废墟中出土的400年前石人像后坐上刻有“雾芽吸脂露春芳,竹炉汤沸翻碧浪;山中习静观朝槿,窗下谈玄喷清香”的诗句,该诗生动地再现了古时当地人们泡茶、饮茶的美好情形。

1.2 知名度

大悟县双桥古镇,南临荆楚,北接中原,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形成村落。古街东边依河,西边傍山,两边临街店铺林立,曾是一条发达的商业街。澴河穿过双桥镇,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古镇盛产茶叶、木材、染布、米粮,吸引南来北往的客商。解放后,在双桥街两侧逐步开设了较多的国营商业门店,国家对大悟绿茶统购统销。1991年,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李璠,品尝大悟绿茶,游览大悟茶园风貌后,情不自禁赋诗一首:“洞门高阁掩流晖,古木森森满翠微。山绕烟霞空寂寂,茶生丛树绿依依。云浮紫笋堪清虑,雪压龙芽岂止饥。浪迹不知人已老,与君把盏且忘机。”诗中将大悟绿茶与历史上云浮、紫笋、雪压、龙芽著名的贡茶相比,流露出对大悟绿茶品质的肯定和赞美。

①2004年,在《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规划》中,大悟县被省政府确定为湖北省5个产茶大县(五峰、鹤峰、竹溪、大悟、英山)之一和湖北省四大茶叶产区中 “鄂东大别山优质绿茶产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大悟绿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 “悟道”“大悟山”“寿眉”“金鼓露毫”“双桥毛尖”等一批国家、省知名商标。大悟县县内有13家茶场被评为省部级名优茶场,17个茶叶品牌先后44次获省级以上优质茶金奖。2008年大悟绿茶经过相关部门审批,被确定为奥运进京农产品。2009年获“湖北首届茶叶文化旅游名茶”。2010年大悟县被中国茶叶学会评为“中国名茶之乡”。2011年,被评为“中华孝文化名茶”“中国名优茶金奖”等称号。2005年大悟县茶叶产业协会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的“大悟绿茶”证明商标获得成功,成为湖北省首例茶叶证明商标。

③大悟绿茶分别被 《湖北名茶》《湖北名优新特商品大全》《湖北名优茶》《中国茶经》《中国名优茶选集》等专著收录。

④大悟绿茶先后在齐齐哈尔、上海、广东、武汉、长沙等地参加全国展览16次;在湖北省内设立大型广告展牌32处,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在孝感人民广场举办万人品茶活动,在大悟县举办书法展、摄影展、诗词和散文征文比赛等,“大悟绿茶”品牌形象逐步深入人心。大悟绿茶销往国内20个省区以及日本、德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十多个国家,深受欢迎。

2 大悟绿茶的种植环境

大悟县县辖城关镇、阳平镇、芳畈镇、新城镇、夏店镇、刘集镇、河口镇、四姑镇、吕王镇、黄站镇、宣化店镇、丰店镇、大新镇、三里城镇、东新乡、高店乡、彭店乡3乡14镇。境内北部有五岳山(865米)、东部有仙居顶(680米)、西部有娘娘顶(812米)、南部有大悟山(813米),四座大山及其余脉的延伸和境内环河、滠水、竹竿河三大水系的切割,形成了大悟县山峦叠障、沟壑纵横、丘陵起伏、岗地交错、平畈交织的地形地貌。低山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8%,境内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1.3%,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

2.1 得天独厚的土壤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茶树生长

大悟县出露地层主要由前震旦纪地层和侵入岩构成,以花岗岩、片麻岩等为主,土壤多为黄棕土。它是在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比较特殊地带性土壤,是由红、黄壤向棕壤、褐土过渡的土壤类型,兼有红黄壤、棕壤及褐土的某些特征,土壤中矿物质营养丰富,富含磷、钾、钙、镁、铁、铜、钼等元素。枯枝落叶多腐烂为土,土壤有机质含量≥1.5%,为有机质丰富的森林土,土层深厚松软,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茶树生长。

2.2 得天独厚的气候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茶树生长

大悟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西北冷气团的影响,夏季受东南、西南季风控制,形成冬冷、夏热、冬干、夏湿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在14.9℃~15.7℃之间,南部年平均气温为15.7℃,中部为15.4℃,北部为15.2℃,全县南北温差0.5℃。7月份最热,北部月平均温度为27.3℃,南部为28.2℃,年有效积温在4000度以上。全县11个雨量点,平均年降雨量为1114.9毫米。

《湖北省气候志》记载,大悟县地处南北分水、上下气流过渡带,这里常年云雾缭绕[4]。大悟县茶园主要在海拔300米以上,年均云雾日数100天以上,雨量充沛,相对湿度80%以上,日夜温差大,茶场终年云雾缭绕,形成漫射光与茶树生育特性吻合,对大悟绿茶的品质十分有利。

尤其是大悟县处于北纬31°地区,是世界公认的茶叶生长区的最佳纬度内,这里的温度、湿度等外在因素,特别适宜茶树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内含物的积累。

2.3 高山产好茶

大悟县境内山脉横亘,山高谷深,森林密布,洞溪潺湲,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且含磷丰富。大悟绿茶生长的海拔均在300~800米之间,有利于生产出优质茶叶。一是高山云雾多,光照适宜,尤以三、四月采头茶季节,每天上午九时才日出云散,即使盛夏,也时而晴空万里,时而云遮雾漫。短光波的蓝、紫、红光易被叶绿素吸收,增强光合作用,使茶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茶叶味香浓。二是高山雾浓,空气湿润,芽叶持嫩性强,粗纤维少,叶质柔嫩,茸毛多。三是高山昼夜温差大,芽头持嫩性高,生长周期长,叶中累积内含物有一定规律,有利于形成优良的品质。四是高山林茂,枯枝落叶多腐烂为土,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松软,偏酸性,有利于茶树生长。五是高山茶叶病虫害很少,不易繁殖,空气、水质洁净,很少污染,茶叶质量纯正,无杂味。

3 大悟绿茶产品特色、生产技术规范

《大悟绿茶》地方标准规定:大悟绿茶是以生长在大悟县境内海拔300米以上茶树新梢的芽叶,经过摊青、杀青、做形、干燥、精选等工艺加工而成的保持绿茶品质特征,称之为大悟绿茶。

3.1 产品特色

大悟绿茶选用的原料为本地茶树新梢的芽叶,通过独特的加工工艺,形成了大悟绿茶特有的形美、色翠、香郁、味甘等特点。

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大悟绿茶营养物质成分中,茶多酚24.13mg/100mg、氨基酸4.15mg/100mg、咖啡碱4.44mg/100mg、可溶性糖3.07mg/100mg、儿茶素总量13.749mg/100mg、叶绿素a0.424mg/100mg、叶绿素b0.320mg/100mg、叶绿素总量0.744mg/100mg、类胡萝卜素0.0281mg/100mg。所含氨基酸、儿茶素、叶绿素等成分较高,有着其他地区不同的品质。

3.2 生产技术规范

2009年大悟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大悟县农业局起草并颁布了 《大悟绿茶》《大悟绿茶栽培技术规程》两项地方标准。

(1)大悟绿茶栽培技术规程

《大悟绿茶栽培技术规程》对大悟绿茶茶园选择、园地规划、茶园开垦、茶树种植、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园土壤管理、茶园间作豆科绿肥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如在茶园选择上要求选择在海拔300米以上、远离城镇、远离工厂、远离污染源的丘陵地带或半山区;茶园土壤要深厚(80厘米以上)、肥沃、养分含量丰富而且平衡,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酸碱度(pH值)为4.5~6.5,土体疏松质地砂壤,通透性良好,不积水;土壤中砷、汞、镉、铬、铜等有害重金属含量必须低于国家无公害茶生产加工技术规定的标准等等,保证了大悟绿茶优质原料的品质。

(2)大悟绿茶加工制作工艺

《大悟绿茶》标准规定:大悟绿茶制作工艺独特,有扁平茶、毛尖茶、寿眉茶等制作工艺。基本加工工艺流程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做形)、干燥等。杀青是大悟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工艺,高温杀青,以抖为主,结合闷炒,适当旋转抖炒,达到失水、钝化酶化性,停止内含物质发生变化的目的。杀青锅温控制在150~180℃,投叶量200~250g,历时5min左右。起锅后的杀青叶,放置在竹匾内抖散冷却后进行揉捻。揉捻过程要注意解块散热,以防止叶色闷黄,香味欠爽。揉捻历时5min左右。大悟绿茶初制后,经人工拣剔,把成条不紧的粗老茶叶和黄片、茶梗及碎末拣剔出来。上等大悟绿茶含水量不超过6%。

《大悟绿茶》《大悟绿茶栽培技术规程》系列地方标准的实施,使大悟绿茶的种植、生产有标可依,对大悟绿茶种植、生产活动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大悟绿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茶叶人文文化、种植历史,特定的气候、土壤资源,独特的栽培、生产技术,以及良好的声誉,孕育出了特殊的“大悟绿茶”。申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是有利于保护品牌,充分尊重历史与现实,将大悟绿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优质品种;二是有利于大悟绿茶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三是有利于促进大悟绿茶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推动大悟绿茶产业走上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道路,让大悟绿茶这一地方特色产品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促进大悟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更大贡献。

[1]高诚毅.大悟县志[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6.

[2]陆启清.湖北名优茶[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4.

[3]陈义万.大悟县民俗文化[M].大悟:大悟民俗文化编纂委员会,2007.

[4]乔盛西.湖北省气候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Report on Dawu Green Tea Declaration of National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CHEN Wei
(Standardization of 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 Bureau of Hubei Province,Dawu 432800,China)

The history of Dawu tea production is over a thousand of years.Dawu area crosses Huaihe River and Changjiang River Basin,and locates in the transition zone of the north-south watershed and the upper-lower airflow.The soil of Dawu is rich in phosphorus,potassium,calcium,magnesium,iron,copper,molybdenum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Latitude of Dawu is north 31°18'~31°52',belongs to high latitudes area which is recognized by the worldwide as the best latitude areas for tea growing.The raw materials of Dawu green tea is selected from the local tea shoots,which undergoes a unique process to form Dawu green tea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shaped beauty,color Tsui,fragrant and sweet.That the long tea humanistic culture and cultivation history,special climate and abundant soil resources,unique cultivation,processing technology,and good reputation,carries out special Dawu green tea.

The Dawu green tea,History,Climate,Soil,Cultivate,Processing technology

2011-10-18,修改日期:2012-08-23

陈玮(1965-),男,湖北大悟人,质量工程师,现任湖北省大悟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标准化科科长。

猜你喜欢

大悟县大悟绿茶
THE PRICE OF BEAUTY
The Price of Beauty
绿茶或能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
访大悟悟道茶基地
中化有机肥在花生上的应用试验示范
清晨醒来想起久远的事
红樱绿茶两相欢
大悟县畜牧兽医局与武汉市天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大悟县种公猪站承包经营合同
为谁开灯
大悟县实验中学开展读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