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瘀论治糖尿病肾病

2012-08-15蔡栋伟浙江省淳安县中医院淳安311700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年6期
关键词:阻络舌质瘀血

蔡栋伟 浙江省淳安县中医院 淳安 311700

从瘀论治糖尿病肾病

蔡栋伟 浙江省淳安县中医院 淳安 311700

糖尿病肾病 辨证论治 中医药疗法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也是危害最大的微血管病变之一,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常见病因,其危害性大,致死、致残率高,给家庭及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笔者试图从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结合临床实践,谈谈从瘀论治糖尿病肾病。

1 病因病机概述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导致糖代谢障碍,由此而引起肾脏血流动力学障碍,再加上多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以及趋炎症反应物质的作用,最终导致肾脏损害。糖尿病肾病属中医“消渴”、“肾消”、“水肿”、“关格”、“溺毒”等范畴。中医典籍中虽无糖尿病肾病明确记载,但“小便至甜,有膏”揭示为糖尿病肾病有蛋白尿,“焦枯消瘦”,是糖尿病肾病的后期写照。如《医方类聚·卷之一百二十四·消渴门》所述:“肾消者,病在下焦,初发为膏淋,谓淋下如膏油之状,致病成而面色黧黑,形瘦而耳焦,小便浊而有脂液,治法宜养血以肃清,分其浊而愈也。”

糖尿病肾病由糖尿病迁延不愈而来,患者血液处于高凝、高黏状态,病程迁延,“久病必瘀”,故病变不论在何时期均挟血瘀存在,瘀血阻络是糖尿病肾病的的特点,在辨证施治上又应当加入活血祛瘀之品。正如清·叶天士谓:“久病必治络”。所谓“病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气缠延不去,必疏其络而病气可尽也。”(《读医随笔·卷一·证治总论》)。病变初期,阴虚为本,涉及肝肾,以肝肾阴虚燥热,络脉瘀阻为主;病变中期阴损耗气损阳,伤及脾肾,以脾肾气阴两虚,络脉瘀阻为主;病变晚期,气血阴阳俱虚,脏腑功能受损,浊毒内停,水湿瀦留,瘀阻脉络,变证峰起。

2 临床诊断要点

糖尿病肾病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阴虚、阳虚,标实为燥热、瘀血、浊毒郁滞于内,而瘀血阻络贯穿于整个病程。早期为阴虚兼挟燥热、瘀血阻络,中期为气虚兼挟水湿、瘀血阻络,晚期则为阳虚兼挟浊毒、瘀血阻络。

糖尿病肾损害分五期,Ⅰ期:肾小球高滤过,肾体积增大;Ⅱ期:间断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休息时尿白蛋白排泄量(UAE)正常,病理检查可发现肾小球基底膜轻度增厚及系膜基质轻度增宽;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以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为标志,UAE为30~300mg/24h,病理检查GBM增厚及系膜基质增宽明显,小动脉壁出现玻璃样变;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显性白蛋白尿,部分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病理检查肾小球病变更重,部分肾小球硬化,灶状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UAE>0.5g/24h,GFR常开始下降;Ⅴ期:肾衰竭期,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常伴有高血压、水肿、低蛋白血症及乏力、贫血等尿毒症症状。

3 辨证审因论治

3.1 阴虚燥热,瘀血阻络 多见于Ⅰ、Ⅱ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主症:神疲气短,口干咽燥,手足心热,烦渴多饮,多食消瘦,腰酸乏力,舌质暗红苔干,脉细偏数。治法:益气养阴清热,活血通络;拟生脉饮合增液汤加味。药用党参、南沙参、北沙参益气,花粉、生地、玄参、麦冬、五味子养阴,金银花、知母、黄柏清热,桃仁、丹参活血通络。

3.2 肝肾阴虚,瘀血阻滞 多见于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主症:双目干涩,五心烦热,口干苦,腰酸腰痛,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沉细而数。治法:滋肾养肝,益气活血;拟六味地黄汤加减。药用生地、玄参、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太子参、白术、淮山药健脾益气,当归、丹参养血活血。

3.3 脾肾气虚,瘀浊内阻 多见于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肾病综合征。主症:气短乏力,纳少腹胀,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舌体胖大,舌质黯,苔白或黄腻,脉虚弱。治法:补脾益肾,活血化浊;拟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黄芪、党参、茯苓、白术、桑寄生、杜仲健脾补肾,川芎、当归、地龙、泽泻活血化浊。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肾病综合征,临床治疗困难,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视为禁忌,中医药发挥辨证施治的特长,有助于提高疗效,并能长期地维持肾功能的稳定。

3.4 脾肾阳虚,瘀毒阻滞 多见于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及肾衰竭期患者,出现慢性肾衰竭。主症:畏寒肢冷,少气懒言,口淡不渴,高度浮肿,腰膝酸软,胸闷气急。动则气喘,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乏力,尿少,夜尿多,舌胖,舌质黯,脉沉细。治法:温阳利水,化瘀泄浊;拟温脾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药用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补肾阳,黄芪益气健脾利水,熟地、黄精、山茱萸滋补肾阴,阴中求阳,大黄、当归、桃仁、丹参活血泄浊。糖尿病肾病发展到此期,病情严重多变,常需配合西药降压、利尿、抗感染、纠正贫血等,必要时进行透析。

糖尿病肾病一旦进入临床期,提示病情已进入中晚期,肾功能损害已极难逆转,治疗比较困难。国内外学者认为,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从理论上被认为是禁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对蛋白尿的效果亦不甚理想。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辨为阴虚燥热兼挟瘀血阻络为主,临床期则以阴阳二虚(脾肾二虚)兼挟瘀血阻滞为多,终末期糖尿病肾病以脾肾阳虚、瘀毒内停为主要表现,中医辨证治疗以早期为优,临床期则疗效欠佳,至于终末期单靠中医药常难奏效,需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药的治疗应放在早期和临床期,通过多环节多途径发挥作用,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延缓并减轻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中医药辨证论治,加减灵活,可长期保护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

4 典型病例

例1许某某,男,68岁,2011年4月初诊。因反复双下肢浮肿1年,加重10余天来诊,患者既往2型糖尿病史12年,近2年胰岛素方案治疗,血糖控制良好,无高血压病及肾脏病史。查体:神疲倦怠,BP195/95mmHg,颜面浮肿,心肺听诊无殊,腹软无压痛,肝脾未及肿大,双肾区扣击痛(-),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浮肿,舌质黯苔黄腻,脉沉细。血常规:血色素72g/L,余无殊;尿常规:蛋白3+,红细胞(-);血生化:肌酐402μmol/L,尿素氮10.2mmol/L,尿酸423μmol/L,白蛋白26g/L,电解质及肝功能指标正常,GFR20.2。患者目前糖尿病肾病Ⅳ期,中医辨为水肿,四诊合参辨为脾肾气虚、瘀浊内停,治宜健脾温肾,化瘀利水,拟金匮肾气丸加减。药用制附子6g,肉桂4g,黄芪30g,生地、赤芍、丹参、山茱萸、淮山药、白术、泽泻各15g,茯苓30g,丹皮、石苇各15g,桃仁6g,地龙12g,猪苓30g,每天1剂,水煎服,并结合控制高血压,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利尿消肿等治疗,经上述治疗1周后,患者水肿消退,精神好转,复查尿常规:蛋白(1+~2+),血肌酐382μmol/L,尿素氮8.6mmol/L,尿酸403μmol/L,白蛋白31.6g/L,病情好转,予出院。患者目前门诊继续服用中药,病情稳定。

例2王某某,女,64岁,2011年10初诊。因反复口干、多饮8年余,尿检异常1月余来诊,患者既往2型糖尿病史8年余,长期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一般,无高血压病及肾脏病史,1个月前体检发现尿微量蛋白高。查体:神清,精神可,BP120/75mmHg,心肺腹检无殊,双下肢无浮肿,舌质暗少苔,脉细数。尿常规:蛋白(-),红细胞(-),尿微量白蛋白362mg/24h;血常规无异常;血生化:肌酐102μmol/L,尿素氮7.3mmol/L,尿酸323μmol/L,白蛋白36g/L。患者为糖尿病肾病Ⅲ期,中医辨为消渴,四诊合参辨为阴虚燥热,瘀血阻络。治宜益气养阴清热,活血通络;拟生脉饮和增液汤加减。药用太子参30g,生地15g,山茱萸12g,淮山药30g,丹参15g,桃仁6g,黄精、金樱子各15g,玄参、五味子6g,女贞子、麦冬、丹皮各12g,每天1剂,水煎服,予胰岛素方案控制血糖,优质低蛋白低盐饮食。经上述治疗2周后,患者口干、多饮缓解,舌质暗苔薄白,脉细,尿微量白蛋白、血生化复查无明显变化,转门诊继续治疗3个月后复查尿微量白蛋白、血生化正常。嘱定期随诊。

2012-03-31

猜你喜欢

阻络舌质瘀血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血脂、血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中医舌象与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3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