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调理脾胃在预防疾病中的应用

2012-08-15程慧洁蔡夏琴浙江省文成县中医院温州325300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年6期
关键词:症见药用白术

程慧洁 蔡夏琴 余 坚 刘 云 浙江省文成县中医院 温州 325300

中医药调理脾胃在预防疾病中的应用

程慧洁 蔡夏琴 余 坚 刘 云 浙江省文成县中医院 温州 325300

中医药 调理 脾胃 治未病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内经》,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预防疾病,中医又称“治未病”,包括三层含义:一是防病于未然,“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注重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防“病后病”,疾病痊愈后,注意调护,防止复发。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阴阳失调、五脏功能失衡密切相关。因此“治未病”需从调整人体阴阳气血、五脏平衡着手。本文就应用中医药调理脾胃“治未病”探讨如下。

1 理论基础

脾胃同居中焦属土。脾主运化、升清、统血,喜燥恶湿。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主通降、喜润恶燥。脾脏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脾之阴阳的调和。脾胃虚弱是诸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疾病迁延不愈,易损伤中气,导致中气不足。黄元御认为,人秉天地之阴阳而生,阴阳之交,是谓中气。中气乃阴阳升降的枢纽,为心肝肺肾功能的轴心。中气虚衰则脾胃运化失常而水湿蕴盛,肝木横塞而不达,戍土(胃气)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脾气)不升则水木下陷;脾胃虚损,气机逆乱,导致各脏腑生理功能不能正常运行。

脾胃与心肝肺肾四脏密切相关。脾胃健则四脏安,脾胃虚则病及四脏。金代医家李东垣认为:“脾借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身四脏皆旺,十二神守职,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窍通利,外邪不能侮也。”[1]故有脾胃伤则百病由生之论。

2 临床应用

2.1 脾气亏虚、血虚 运用归脾汤加减,健脾益气、养心,防治素体脾气虚弱,忧思过度,运化失职而引起血虚等证。症见体倦气短乏力,食欲不振,面色无华,失眠,妇女月经不调等,方药用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薏苡仁,佐以酸枣仁、远志、黄芪、当归等。

2.2 脾肺两虚 运用麦门冬汤、益胃汤、清燥救肺汤加减,益气养阴和胃,预防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致肺不藏气,清降失调等证。症见咽干口燥,大便干结,饥而不食等,方药用麦冬、北沙参、玉竹、生地、玄参、杏仁、地骨皮、石斛等,配伍熟地、枣仁、陈皮、黄芪、淮山药、太子参、甘草、姜半夏、杏仁等。

2.3 肝郁脾虚、肝胃不和 运用逍遥散、痛泻要方加减,调和肝脾,防治脾虚肝郁,肝气犯胃,中气不运等证,症见神疲食少,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胸胁胀满等,方药用柴胡、香附、枳壳、郁金、川楝子、白芍、白术、太子参、茯苓、薏苡仁等。临床常用于调理脂肪肝倾向者,疗效显著。

2.4 肾阳虚 运用右归丸合四神丸加减,温阳补肾,防治肾阳虚证,症见气短乏力,腰膝酸软,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等,方药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鹿角胶、杜仲、肉桂、当归、炮附片、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白术、薏苡仁、苍术、泽泻等。常用于调理老年人腰酸,大便松软等症。

2.5 湿热、痰饮 运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清热化湿,和胃,防治饮食不调或过食肥甘厚腻,致湿热郁滞以及痰饮等证,方药用藿香、佩兰、苏叶、厚朴、白术、苍术、薏苡仁等中药。

2.6 气虚感冒 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防治脾胃气虚引起的感冒,症见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动则气短等,方药用黄芪、炙甘草、党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等,适用于调理素体虚弱,易患感冒的人群。

中医药调理脾胃以汤剂最为常用,此外,还有膏方调养法、膏药贴敷法、艾灸法等。

3 体 会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皆赖其充盈给养。清代医家杨粟山说:“升降息则生命灭。”故脾胃旺则气血充,气血充则五脏安和,升降有度,乃百病不生。故调理脾胃是养生、保健、康复至为重要的方法。

临床上应用中医药调理脾胃“治未病”,当辨心脾两虚、脾虚肝郁、脾虚湿盛、脾肾阳虚等证型,施以理气健脾、健脾和胃、疏肝解郁、滋阴补肾、健脾化湿、调理脾肺、养心安神等法。而调理(治疗)的根本应着眼于脾胃,以调理脾胃之阴阳为轴心。在遣方用药方面,常用党参、太子参补气生津养血,黄芪、白术、怀山药、大枣健脾益气养阴,炒白术还能祛湿补肾,北沙参、麦冬、石斛养阴生津,茯苓、苍术、薏苡仁、藿香、佩兰、半夏、厚朴燥湿健脾,生姜、陈皮、木香、白豆蔻理气化湿和胃等,酌情配伍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当归养血和血,吴茱萸温中祛寒,肉豆蔻行气消食,暖胃涩肠等。

综上所述,治心肝肺肾四脏之“未病”,必先实脾胃;脾胃健,则四脏安。正如李东垣《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所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乃后天之本,内而脏腑经络的温养,外而四肢百骸的濡润,无不仰赖于胃的纳谷和脾的散精。脾胃一旦发生病变,不仅中州损伤,而且也会引起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各种疾患[2]。因此,应用中药调理脾胃,即调理气血阴阳,巩固后天之本,增强抵抗力,是治未病的重要内容之一。

[1]金·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67.

[2]徐荣庆,周珩.清代名医医术荟萃[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58.

2012-01-17

猜你喜欢

症见药用白术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药用矿物及其在河北省分布概况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养咽止咳桑叶方
吐液含清逭暑宜 莲在清宫中的食用和药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须根中白术内酯Ⅰ、Ⅱ、Ⅲ含量
三方加味辨证治盗汗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中药止咳药水你选对了吗
10批不同来源白术中白术内酯的含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