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超验主义散文中的眼睛意象

2012-08-15江锦年

世界文学评论 2012年1期
关键词:爱默生主义者灵性

江锦年

眼睛意象在超验主义散文中高频出现。而且,意象的功用除了具有具象性特征外,还在于它是“感觉的‘遗存’和‘重现’”(韦勒克 沃伦212)。这样一来,它又必然将我们引入类似和比较的领域。因此,在研究超验主义散文的思想蕴涵,审美风格以及多元文化特征时,眼睛意象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眼睛意象之提喻

从整体上分析,超验主义散文中的眼睛意象归结起来可以分为构成对比的两类:明亮与黯淡。尽管超验主义散文中不乏记叙和描写人的面容的,但他们很少细致地描摹人物眼睛的轮廓、形状、颜色等,而是描摹区别其眼神的明亮与黯淡。具体而言,明亮的眼睛“闪亮”、“有智慧”、“可以照亮的”、“理性”①……反之,黯淡的眼睛则“没有光泽”、“躲闪”、“怯生生”……

更为重要的是,眼睛意象除了在描述人物时出现外,它还达到了提喻(Synecdoche)的表达效果。也就是说,超验主义者常用眼睛意象来指代某一类人。梭罗说:“我们通过眼睛了解一个人。可以说眼睛是独特的,唯一的。它是个人的特征……”(16)。那么究竟“明亮的眼睛”与“黯淡的眼睛”分别代表哪种人呢?在爱默生的《代表人物》中,几乎所有伟大的人都有明亮的双眸。那么,“明亮的眼睛”指的是英雄、伟人、真正的学者吗?如果是,那么由此类推,“黯淡的眼睛”显然就是指平凡普通的人。显然不是!梭罗在康科德河畔遇见的垂钓者,在梅里马克河借宿的那个农夫都有明亮的眼睛。显然,社会地位的高低并不是造成眼睛明亮或者黯淡的关键所在。那么,究竟什么是两者差别的缘由。《孟子·离娄上》曰:“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②。显然,中国古代先哲认为一个人的人品与眼睛的明亮与否密切相关。在超验主义者看来,眼睛是心灵的对应。心灵的差异是对眼睛进行分类的标准。因此,眼睛体现了一个人内在的灵性。一个有灵性的人,他的双眼不仅帮助他观察世界,还能帮助他洞悉形而上的神秘。反之,一个人眼睛的黯淡是因为他的灵性没有开启。

显然,超验主义者对眼睛的认识与《圣经》中眼睛的原型是一致的。“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燎亮,全身就光明;你的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③在《新约·启示录》里描述了基督的异象,他的眼目如同火焰般明亮耀眼。那么,怎样才能使眼睛明亮呢?《圣经》给的解释就是“认主”和“信主”。一个人,即使是个盲人只要得到主的恩典也可以重见光明。《新约》四部福音书都记载了耶稣治愈了盲人,并告知盲人是他的“信”(faith)救了他。反过来一个人不信主必然造成灵性的盲目,那么他的眼睛也就黯淡了。在《约翰福音》中,《新约》叙事者专门记载了关于“灵性的盲目”的故事,劝诫人们要虔信主。灵性的盲目和生理上的盲目不是一致的。灵性的盲目是只见事物的表象,或者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以至于无法洞悉真相,知晓事物的本质。然而,有时候两者也会重叠,以警示不义之人。著名的记载是《新约·使徒行传》第9章“扫罗转变归主”。当扫罗在前往大马士革捕捉信奉耶稣的教徒时,他在路上因光扑到,并神奇地遭遇耶稣向他显灵。然后,当他从地上起来时,就看不见了。这种失明的状态一直持续了三天,直到他归心于主。主派遣他的使者亚拿尼亚带给扫罗“圣灵”,使他的眼睛“好像有鳞立刻掉下来”④,最终重见光明。此时的扫罗不仅不再是生理上的盲人,更不是灵性的盲人了。甚至扫罗从此也拥有了类似的力量,他受圣灵的差遣,能使不信主的人暂时失明,并最终从黑暗中归向光明,从而获得灵性。

此外,超验主义散文中眼睛的明亮或者黯淡还区分出了自信与懦弱,进步与停滞,希望与绝望。总之,作家对眼睛的分类代表了他的价值判断。他们渴望拥有灵性的生活;他们追求知识,希望与智者交往;他们欣赏勇敢无畏的精神;他们愿意带着自信和希望前进。为了更好的表达这些渴望,他们每每将“明亮的眼睛”与“黯淡的眼睛”对照起来论述。较之《新约》里盲人复明,明眼人失明的戏剧性情节来说,更为符合读者对散文之理性表达的阅读期待,从而让读者在对比中理智地思考,自然而然地接受他们的观点。

二、眼睛的视域范围

超验主义者尤为注重对眼睛视域范围的分析,并整体上分为两组,每组两类。其中构成互补关系的是可见与隐藏,构成对比关系的是远与近。

首先,我们分析可见与隐藏。在超验主义者看来,人的眼睛是有选择的去看。“一个人能否看见夕阳或者一首好诗,这完全取决于他的心灵”(爱默生526)。超验主义者鼓励人去看,留意身边的凡俗世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倡导从凡俗可见的世界里看透其本质,体悟到隐藏其中的秘密。这种看法和卡莱尔哲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一致:在这个物质世界中所觉察的一切,是感觉有能力觉察的东西,而非真正存在的东西。“……别太认真,但要用纯净和求知的眼睛看它……必须以心灵之花来理解”(卡莱尔139)。在爱默生的《代表人物》系列里,几乎每个伟大的人物,都能看到一般人难于看破的东西。尤其是受爱默生推崇的斯维登堡(Emmanuel Swedenborg 1688—1772),“在他的同时代人眼里,好像是一个能看到灵界和一种月光那样的炼金药液的人”(爱默生731)。在散文创作中,超验主义者把这些隐藏的秘密称为“真相”,“永恒”……但是,他们并不主张排除或者舍弃对周围世界的观察。相反,他们认为要获得这些超验的体验,最可靠的来源就是凡俗的世界:唯一的财富是生活。

接下来,分析眼睛视域范围的远与近。超验主义者欣赏远,而奚落近。“所有的人都不健康,这是我们时代的标志之一。城市所有的年轻人都是近视的”(爱默生64)。正如爱默生所断定:没有人能了解他没有准备了解的东西,不管这种东西离他的眼睛有多近。远和近所真正涉及的是一个人的“眼力”与心胸的问题。在超验主义散文中,“远”的视域特别指代精神追求,而“近”的视域则指代物质追求。关于这一点在里普利的《讲道集》中有说明。里普利倡导人们要看得远些,不要密切注视着财富。从远与近的对比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超验主义者对待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态度。

笔者认为,超验主义者关于眼睛视域范围的远与近的价值评判与我国古代先贤的“利”与“义”比照具有相似性。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故物之于人,小者易知也,其于大者难见也,今利之于人小而义之于人大者,无怪民之皆趋利而不趋义也,固其所闇也,圣人事明义以照耀其所闇,故民不陷”⑤。苏舆在《春秋繁露义证》中对此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并说明诗教的目的就是要将正确的义利观传布给社会,从而促使社会和谐。

三、眼睛意象的人类文化阐释

为什么超验主义者都愿意描述和关注眼睛意象呢?接下来,我们阐释超验主义散文中眼睛蕴藏的文化记忆。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眼睛是人是获得知识,开启智慧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有趣的是,在远古先民的传说、神话以及文献记载中,生理上的眼明常常成为一个人提升自己的障碍。《荷马史诗》记录了盲歌手将自己的眼睛作为一种交换条件,从缪斯女神那里获得了灵感和诗才。而我国古代文献里记载的许多诗人、乐师也是如此。《周颂·有瞽》载“有瞽有瞽,在周之庭”⑥。有学者对此进行专门的研究,并将这种文化现象称为“瞽曚文化”(叶舒宪244)。从实质上说,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内明与外明的辩证关系。内明指的是某种精神领域的参悟,外明指的是生理上的看见。中外著作中都有一些著名的盲人,大部分都是在黑暗世界里获得了某种新的力量,达到了明眼人难以企及的新境界。这些都反映了作家对神秘力量的渴盼,对人的有限性的突破,以及将精神境界凌驾于现实世界的价值取向。

超验主义者赞同眼睛与知识间的关系。阿尔科特在对教育效用的分析中特别提及,教育可以明目。富勒说歌德的读本照亮了她以及其他读者的眼睛。同样,超验主义者也强调“内明”的重要性:眼睛的视域要能达到“隐藏”的层面,即含有内明的要求。但是,超验主义者在内明和外明的关系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看到了两者的关联性,并认为两者是相得益彰的,即隐藏的秘密根植于可见的世界。一个人对可见世界的观察和体悟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和精神升华的过程。因此,超验主义者不会将自己的眼睛献给缪斯以期获得灵感。他们相信自己的眼睛就是最好的艺术家,从而主张训练眼睛具有超越物质层面的洞察力。“正是这种洞察力造就了诗人,或者说神眼,成为众人敬畏的对象”(爱默生922)。不过,超验主义者谨慎地限制观感的范围。在梭罗写给哈里森·布莱克的信上,梭罗探讨报纸记录生活的价值所在。在信中,他指出报纸上的新闻轶事没有价值,如同是一杯由泡了二十次的咖啡渣冲出的咖啡。在这里,有一定阅读经验的读者马上会想到这句话似曾相识。约翰·班扬(John Bunyan 1628—1688)在《天国历程》中关于比拉国章节的最后一句:“在这个国度,所有不对他们胃口或不合他们思想的东西,(基督徒和希望)都听不到,看不到,感觉不到,闻不到,尝不到,只有当他们要过河时尝到了河里的水,他们才觉得味道有点苦涩,但喝下去之后,却是甜的”(313)。

由此可见,超验主义者对眼睛这一意象的认识是对眼睛原型的文化人类学阐释的借鉴和改造,符合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这种对眼睛的认识也鼓励作家成为世界的眼睛,能对生活富含激情,保持理性。

注解【Notes】

①超验主义散文中的“理性”,是与“知性”相对的概念。其直接来源于柯勒律治关于“理性”与“知性”的分类。究其根源,可追溯自康德的哲学思想。

②⑥《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2722,452。

③④参见《圣经·新约》(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 年)11,224。

⑤参见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 年)265。

爱默生:《爱默生集》,波尔泰编 赵一凡译。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

卡莱尔:《英雄与英雄崇拜》,何欣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沃浓·路易·帕灵顿:《美国思想史:1620—1920》,陈永国 李增郭乙瑶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约翰·班扬:《天路历程》,王汉川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

猜你喜欢

爱默生主义者灵性
忌肉主义者
微言大义
天津市2 057 名护生灵性照护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小斐:一个长期主义者的梦想
由《美国学者》看爱默生的教育思想
张小龙: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极简主义者
好人主义者做不了好人
360岁
爱默生的“尊严”
新材料作文“保持灵性”写作导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