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弃医从文 用母语坚守精神家园——施雨访谈录

2012-08-15江少川

世界文学评论 2012年1期
关键词:文心作家文学

江少川

一、掌门北美文学网站

江少川:提到你的名字,首先会想到北美著名的文学网站“文心社”,这个网站创办12年,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请你谈谈“文心社”的创办、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施雨:文心社成立于2000年11月,在美国新泽西州注册,是一个以海外华人为主的非盈利性中国文学社团。文心社社员大部份旅居北美。我从“文心社”第三年开始任文心社总社长至今。“文心社”成立头三年只有论坛,到了2003年夏雪设计了完美的主页。“文心社”虽然起源于互联网,但它也承袭的海外文学社团传统的经营模式: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外地作家来演讲;文友之间交流创作体会与经验;与当地媒体和其他社团联合举办文学奖征文、文学讲座、读书活动、文学作品讨论会等各种文学文化活动,活跃当地华人社区的生活。然而,最可贵的是,“文心社”勇于突破传统的社团经营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的优势,把虚拟空间和当地实体活动做了最佳有机的结合。2003年我担任社长之后,文心社开始出现突飞猛进地发展。

从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可见这种质和量的飞跃。成员人数每年递增,2000年14名,2012年已近1500名。网站共有文章近6万篇;文章发表数量逾万篇,主要发表于《侨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明报》,以及新泽西州的《新象》周刊和达拉斯的《亚美时报》上开设的“文心社专栏”等。出版的著作每年平均超过一百种。世界各地成立分社70多个。文心社的团队核心是:现任总社长施雨,秘书长艾华,网络技术总监夏雪,会员管理吟寒,海外与中国大陆财务雪亮和冯新华。

如今,走过12个年头的“文心社”,成了海外作家的重镇。如果说最初两年还只是票友式的社团,经过随后几年的发展,文心社在创作(双语)、发表、出版、影视、文学评论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堪称目前北美,甚至海外,规模最大、创作最活跃、活动最频繁、影响最广、最富有潜力的,以大陆新移民作家为主的民间文学社团之一。

江少川:“文心社”作为海外文学创作团体,它的特色、宗旨是什么?你对它的未来发展有何构想?

施雨:“文心社”一向鼓励创作和交流,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努力扶持新人,世界各地的文心社作者,超过半数是通过我修改、编辑、推荐文章之后,在美国的报刊副刊上发表处女作的。因此有文友称我为“北美文学青年之母”。“文心社”除了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心作家笔会,文友们还积极策划、参与各种文学文化活动: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诗人笔会、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年会、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暨书稿交易会、国际书展等。最近又成立了“李莫施”翻译工作室,主要致力于中、英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著作的互译,促进中西文学和文化交流。“文心社“也因此被文友们叫成“温馨社”。温馨、友好、勤奋是文心社的基调,这个温馨之家吸引全球范围的作家、编辑、评论家加盟文心社。作为文学社团,“文心社”的宗旨始终如一:搭建一个全球性的文学、文化交流的平台。创造各种条件帮助作家提高创作水准,提供发表、出版等各种机会。文学社团的主要功能,或者说一个好的作家团体,是要创造各种条件让作家们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这里我所说的好作品不仅是华文,还包括英文。我们鼓励双语创作。

江少川:办这个网站,要花去大量的精力、物力,你本身又迷恋文学创作,作为掌门人,你是如何管理、经营这个文学网站、你自己如何处理创作与网站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呢?

施雨:大概是医生出身的缘故,任何时候我都很能为对方着想。作为一个社团的领导人,需要有远见,这样可以不断发展壮大,也可以避免各种可能发生的错误,把伤害减低到最少,少走弯路。文人多敏感,很多事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大家都觉得文心社温馨舒适,并且对他们有帮助,譬如创作、评论、发表、出版、宣传、交流……人气旺是必然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各路文人雅士越来越多,来自大洋两岸甚至全球各地的作家汇集在一起,大家可以共享文心的资源。相辅相承,互助互利,减少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竞争,这是一个社团经营成功的基本之道。其实我个人不过是掌舵的角色,网上网下无数的具体工作都是靠大家多年来的努力。我做文心社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自己和文友们的写作水平,促进交流。文学本来就寂寞,在海外以英文为主流的欧美国家里,汉语创作很边缘。头几年确实很不错,办网站和写作协调得很好。但是,随着社团人数的增多,各种事务倍增,办文心社这个网站,要花去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许是我太有责任心了吧,总是在忙完了文心社社务之后才开始自己的阅读与创作,到头来,每天的黄金时间都给了文心社,到自己要写作的时侯已经很累,写不动了,或者根本就没有灵感了。我已经把三四十岁最好的年华给了文心社,现在也需要为自己做点打算,计划好好写几部长篇小说,所以,近年来常常萌生退意。

江少川: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近些年发展迅猛,但也有人并不看好,认为它难成大气候。你认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是一种什么关系?它的发展前景如何?

施雨:曾经对网络文学寄予厚望的作家陈村近来表示对网络文学失望。在大陆网络文学发展的十年里,作家陈村目睹了网络文学从过去的星火燎原到今天的兴旺发达,却对网络文学充满了失望。陈村所青睐的“网络原创文学”仅仅是网络文学的初级阶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新媒体成熟到了足够改变人们生活习惯、文学趣味,以及文化取向的地步,那么新型文学就会产生。无论是网络文学向纸质印刷品“投诚”,还是网络文学在网上收费阅读,都是在消费时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网络文学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江少川:数字出版是一种新兴的出版方式,势头很猛,它会取代传统的纸质图书的出版吗?纸质图书与数字出版会构成怎样的关系?它会对人们的阅读方式产生怎样的冲击与影响?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施雨:现在,聪明的出版社多是脚踩两只船。一脚踩在纸质图书老本上,另一脚踩在数字出版的门槛上。欧美、中国都如此。据艾瑞市场咨询发布的《2009-2010中国移动互联网阅读市场状况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手机阅读市场规模将达46亿元;2013年将突破百亿大关。从增长率来看,2010年、2011年,在未来几年中将是发展最快的,平均增长将超过50%。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九成出版物都将是数字出版形式。有关数字出版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复合出版就是一个全新的形式,它是信息内容的全媒体出版,包括多种符号(文字、语言、图形、影像)的复合,多种媒体(视觉、听觉)的复合,多种载体(印刷、光盘、网络)的复合,多种传媒(图书、报刊、音像)的复合,多种终端(计算机、阅读器、手机)的复合以及多种制作技术的复合。数字技术正在显著改变着读者的阅读方式,将来,纸质图书很可能不再是多数读者,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的首选。数字技术将阅读从书房、图书馆中剥离出来,压缩在任意时间和地点,浅阅读、碎片化阅读行为正在冲击出版业界熟悉的思维方式。电脑、手机、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都可能成为更生动、更丰富的数字阅读设备。当然,这不等于说纸质图书就因此销声匿迹了,由于人们阅读的习惯和收藏的爱好,纸质图书还会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与电子书互补。

二、弃医从文 重拾文学梦

江少川:你是学医出身,还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美国获得西医执照,从医十一年,怎么会弃医从文,对文学发生浓厚的兴趣?谈谈你的创作经历及其在这种转型中的感受?

施雨: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梦想当作家。但因为父母双方成分都不好,被大、小运动整怕了,他们希望我的人生温饱、平安、快乐。因为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从小耳濡目染,我也热爱救死扶伤。所以,高中毕业以后我就读医科大学,出国以后我做医学科研,接着考取美国西医的医生执照……我本以为我这辈子就当医生了,就死心塌地当个好医生。谁知后来,我先生的事业忙,家里两个孩子小,他希望我在家照顾孩子一两年,等他走过最忙的创业阶段我再回去当医生。就是那段时间,我的人生已经在悄悄改变了。孩子上学后我忽然多出了大把时间,于是上网,于是开始写作,很快就出书了,一本接一本,我就不想再回去当医生了。没有想到我的文学梦就这么实现了。

江少川:在美国当医生,有丰厚的收入,也是受尊敬的职业,而当作家搞创作,尤其是华文创作,不能当做职业,更不能作为谋生的手段,这种转型需要极大勇气,你是如何下定决心的呢?

施雨:在美国当医生是很有成就感,可以治病救人,又可以有六位数的高薪。但与文学相比,它却是个少有创意的职业,虽然医学知识在不断更新。西方人讲究科学,迷信数学统计数据,欧美临床的治疗原则和方案,都是根据最近5年成功诊治的统计数据来决定的,很多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医生是不能自己灵活改动的,甚至每个步骤的顺序都不能变。当然,这样可以减少误诊误治率,可对我来说,一成不变的东西会让我厌烦、逃避。在先生可以养家之后,高薪收入对我已经没有吸引力了。当作家虽然清冷孤独,但创作能使我丰富多彩,我的个性表达可以更充分,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在笔下表现出来,这是我最需要的。

江少川:先从你的长篇小说《纽约情人》说起吧,这是你的第一部长篇,是什么触发你写这部长篇小说?请你谈谈这部长篇酝酿、构思的过程及人物关系的设置。

施雨:《纽约情人》原来只是个中篇,取名《小寒》,也就是女主人公的名字。《小寒》的故事是在中国大陆做医生的故事。后来我经历了美国“9·11”事件,走访了大量的死难者亲属,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偶然的事件或许是一种没有预示的必然。于是,我想在“9·11”这个特定的事件和环境中,给我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充分展示其命运的空间和轨迹。然后,从特定环境中走出来,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都是那么地相似。他们特定的命运背后,是丰富、深远、神秘的文化潜藏。于是,我在中篇小说《小寒》的基础上,添加了在美国做住院医生的故事,写成长篇小说《下城急诊室》。我想通过这个寻爱“在路上”的故事,探索这类事业成功,感情生活却一再受挫折的知识女性的心路历程。小寒永远都在退一步,她希望给对方空间也给自己的空间。我们喜欢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是退一步往往是阴差阳错。性格就是命运。那么好、那么聪明的女人,为什么偏偏没有抓住爱情,因为,她不够勇敢。小寒的性格是有缺陷的。一方面,她在事业上往前冲,有胆量、有魄力,在急诊室那种很男性化的职业的氛围中,她可以冲到前面去。另一方面,在感情上她是含蓄的、退却的。她没有自信,这是她的弱点,这种性格决定她抓不到东西,她在关键的时候就往后躲了。2004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下城急诊室》时,考虑到市场的因素,遂把书名改成《纽约情人》。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再版时,才把小说还原成原来的名字《下城急诊室》。

江少川:《下城急诊室》、《刀锋下的盲点》与《针》都是以美国医生为主角,以医学为背景的小说,可称之为美国医生系列,可视为你长篇创作的一个特色。医学与文学的对象都是人,创作这类题材的作品,你认为医学与文学之间的相通点、相契合点在哪里?

施雨:医生写医生的故事得心应手。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总归比较明智。小说虚构的是情节而非细节,一部长篇小说中,不一定所有的细节都要作者亲身体验,但至少是你熟悉的;听过见过的;或者发挥想象力揣摩出来的,但这些都要符合逻辑,这样才真实,如果我写不熟悉的东西,就难免有错误,这不但给人假的感觉,对读者来说也是一种不尊重。当读者随手把你的书往边上一丢,那你也同样得不到尊重了。医生这个职业与作家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譬如需要对病人的症状表现、病情发展、心理变化有敏锐观察的能力,一旦有了这个基本功,又有对文学的兴趣,再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当作家还是比其他职业过渡起来容易一些。医院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地方,生与死每天都在眼前发生,人在接近死亡的时候,人性会表现得很彻底,病人、家属,医生、护士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感受也格外强烈。一般人在一生中不会有几次接近死亡的机会,而医生则是无数次,而且是各种各样的,在这样反复刺激和拷问之下,不做深度思考的人很少。我在美国医学院和医院里工作了11年,服务对象是病人,交往的是医生护士,我相信我比其他非医生出身的作家有更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更深刻、独特的体验与体会,我可以写出其他作家写不出来的某些东西,这对读者来说,也许能满足他们的某种阅读期待,就冲着这一点,我觉得我是不能放弃写作的。医生的职业特点和素质训练,对我细致入微地观察人物言行、表情,揣摩人物的心理有帮助,但谋篇布局、造词遣字还得需要一定的文字与文学的素养,靠自己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和不断的创作练习。

江少川:与《下城急诊室》相比,《刀锋下的盲点》是你新创作的一部长篇,你觉得与前者有哪些不同?就新移民小说而言,在这部长篇中你是否有新的追求或突破?

施雨:“生存”和“文化”或许是新移民文学、甚至更早的台湾留学生文学永远摆脱不了的母题,《刀锋下的盲点》自然也是如此,但在这部小说里,我试图摆脱华裔文化的窠臼,以全球化这样更高、更大的视域来处理小说中的人和事。很多新移民作家会在本土文化或本民族文化上大做文章,即使有些对他国文化谨小慎微的尝试性窥探,也是为了给本土提供正或反的参照。我在《刀》里则花很大的笔墨大胆、细腻地描写本民族之外的西方文化,譬如美国的医疗制度和法律。

海外小说中,我们经常只看到是华裔在中西文化冲突中焦虑、迷惘、痛苦与挣扎,流露出一种无根的漂泊感。其实,美国是个移民的国家,也应该反映其他族裔的生存状态。西方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他少数族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正是他们才使得以欧洲裔为主流的美国文化变得多元和丰富多彩。因此,我在小说中将其他少数族裔引入了与华人文化的冲突中。这样就让小说更加真实,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刻。

江少川:小说的题目:《刀锋下的盲点》有什么内涵与寓意吗?

施雨:对于小说的题目,我也有思考的。“刀锋”和“盲点”包含两层意思,头一层是表层的意思,“刀锋”是指主人公叶桑手中的那把手术刀,“盲点”就是意外死在手术台的纳尔逊夫人那不可示人的隐秘,叶桑差点因为这看不到的“盲点”结束了职业甚至是在美国的生活,“盲点”从无人知晓到大白天下正是叶桑含冤昭雪的关键所在。“刀锋下的盲点”的这个寓意是对故事的高度概括,直接点明了小说情节发展最要紧的部位。“刀锋”和“盲点”还有一层隐含的意义,那就是对美国法律的审视。我在小说中几次提到了象征正义手持利剑的女神,如果大胆地把“刀锋”看成是女神手中的那把剑,那么就可以推测这剑下的盲点便是对美国法律的影射。试想一下,如果安德森医生没有提供有力的物证,那叶桑的命运又会怎样呢?如果她因此最终被宣判有罪,那这场冤案岂不就是美国法律之剑下的盲点吗?当然,不管是哪个国家,都会存在正义之下的盲点,警惕你手中的刀和剑,这就是我写这部小说的用意所在。

江少川:你弃医从文,尤其是尽心经营文心网站,专事文学创作,你的家人态度如何?比如你的丈夫、你的两个儿子,喜欢你的读者也非常关心这个问题。

施雨:我非常感谢我的先生和两个儿子,这么多年来,在我文学创作和经营文心社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减少了对他们的关爱与照顾。但他们以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始终理解、支持、包容我。我是一位十分幸运的妻子和母亲。

三、诗、文、翻译多面出击

江少川:在文学创作方面,你可称多面手,既写小说、诗歌、又写散文,还弄翻译,可谓四面出击,有《美国儿子中国娘》、《我家有个小鬼子》、《美国的一种成长》等散文随笔,这类作品既写出了孩子的成长,母亲的关爱,也在比较中美教育的异同,是这样吗?你的孩子看了感想如何?

施雨:是的。我这几部书都是出版社约写的。他们认为我很擅于把亲子关系、中美教育的异同用小故事来体现,既有可读性,又有能启发读者思考。很遗憾,我的两个儿子阅读汉语的能力比较差,无法体会母亲的心意。不过,这样一来我才放胆写。有时候遇到热情的读者,会围观他们,亲朋好友也会把精彩片段复述给他们听,他们时而开心地大笑,时而难为情……但他们也能接受母亲是作家的现实。

江少川:创作小说、诗歌、散文这几种不同的文体,就作家或者说就你而言,心境与思维方式有何不同?

施雨:写长篇小说是个大工程,选好故事之后,还要找素材,做案头工作,考虑小说的结构,安排情节和细节等,就像盖一栋楼房,设计图纸,一砖一瓦,一丝不苟。投入时间和精力很多。诗歌么,我多写小诗,取材也是瞬间的感受,出手快,几乎不修改。写散文就更轻松随意了,相对长篇小说创作来说,那是休息。

江少川:你已经出版了几部诗歌集,你的诗歌创作也受到广泛关注。我注意到你的诗作深受中国古代诗词的熏陶与影响,如在意境、意象、韵律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请你谈谈诗歌创作方面的艺术追求?

施雨: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思维的艺术。思维包括哲思与构思。我写的是现代诗。现代诗源于西方,所以,现代诗写作的技巧都是西方先锋手法,譬如象征手法、意象的使用、词语超现实组合、虚实相生(通感)等。

我喜欢阅读,小时候读很多唐诗宋词。虽然我喜欢读古体诗词,但不喜欢写,相较于古体诗词,我更喜欢新诗这种表达形式。写新诗更自由,更能体现我的思想。我可以用中国古典传统的意象,同时又运用西方诗的各种先锋手法,这样既体现了中国的优雅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有西方的现代诗的形式。著名诗歌评论家孙绍振教授评我的诗时说:“施雨,你的诗两边都讨喜,既有西方新诗的形式,又有中国古典人文的元素在这里面。”我自己也觉得,这是我喜欢也最擅长的诗歌技巧,可以把东方的内容和西方的形式有机巧妙地结合。我的诗大家都看得懂,不晦涩,也不用怪字,应该算雅俗共赏吧。

江少川:如让你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几首诗,你觉得是那几首,请举出一首诗加以阐释,说说这首诗的构思及写作?

施雨:我比较喜欢的几首自己的诗是《月光奏鸣曲》、《母亲》、《宿命之约》、《兵马俑》、《古镇酒家》、《残局》等。以《月光奏鸣曲》为例:

月色湿润 流成水

流走两个人的五官

和朦胧的许诺

那扇窗 对不准道路

再也没有哪只手

把它敲开

路口是望了又望

一转身 空着

又是一个中秋

第一小节:把“月色”与“湿润”组合,“流成水”,接下来是“流走了两个人的五官/和朦胧的许诺”,这是超现实的写法。李白写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月光”与“地上霜”之间还加上了“疑是”二字来衔接,而这里省去了这类衔接,让词语超现实组合,这是先锋诗常用的手法之一。同时,也是暗喻。第三小节:“一转身 空着/又是一个中秋”,这里“空着”是留白。同时,在“路口是望了又望/一转身 空着/又是一个中秋”的语境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团圆之节的从“圆”到“缺”的冲突,突出失落与痛苦的心情。

四、展望海外华文文学

江少川:你的孩子喜欢读华文文学作品吗?新移民的第二代,在美国出生的青少年一代阅读华文文学的状况如何?

施雨:我的两个儿子能听能说汉语,但读与写的能力比较弱。我没有做过统计,但就我认识的新移民的第二代,基本上都是我儿子这样的情形。即使小时侯他们去中文学校学汉语,但由于没有环境,一年年过去,最后都丢光了。很遗憾……

江少川:请你对海华文学的发展前景谈谈自己的看法。有人说新移民文学的兴旺发达在第一代,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这一代作家的子女对华文并不热衷,更谈不上进行华文创作,因而很悲观,担忧后继无人,你认为是这样吗?

施雨: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基本上处于十分自由、完全自发的状态。因为海外华人无法靠撰文为生,所以除了兴趣,没有人会把写作当作一个正经的职业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间写写,没有就不写。这样的状况对诗和散文创作有好处,没有功利心和压力,写出的诗和散文作品往往比较纯粹,质量也高。但是,这样的状态却不利于长篇小说的创作。首先,长篇小说创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其创作过程艰苦而寂寞,没有人会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给一个可有可无的业余爱好;其次,要出好作品,需要大量的阅读经典作品,并且反复琢磨、比较、练习,忙于生计或重视享受家庭快乐的人,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再次,因为写作不是生计,不是养家的手艺,所以也就不想精益求精,能写就写,不写也不勉强。如果写了不被认同,干脆封笔。

所以,海外文学我们提倡鼓励为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海外著名评论家陈瑞琳特别感激。她总是满腔热情地鼓励作者们,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了一系列海外新移民作家的研究。很多大陆的评论家觉得海外的作品在文学性方面无法与大陆专业作家相提并论,我觉得很难这样比较。大陆专业作家有工资,有创作的条件,也有竞争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从年轻出道开始就磨炼自己的各种技艺,毕竟这是他们的饭碗。许多大陆已成名的作家到海外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改行,离开创作队伍。记得文心社刚成立的时候就有人问我们,我们学文的人好容易才脱文学圈,你们怎么还往里钻呀?这些往里钻的多数是理科生,移民美国十来年,温饱解决了,玩玩文学不过是兴趣和娱乐。这就是我所认为的目前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状态。至于未来怎样发展,我觉得也只能顺其自然,一方面我们需要给作者们足够的鼓励;另一方面也需要作者自己的努力,不断进步,拿出好作品。由于欧美与东南亚的国情与文化不同,我们可以看到,东南亚第六代移民在用汉语写诗。但在欧美国家,一般第二代华人就无法用汉语写作了,能听能说就不容易了。不过,不必担忧,欧美国家永远有新移民。

猜你喜欢

文心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舒墨花鸟间,逸趣显文心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冬天来啦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