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技与文化交融推动创新文化发展

2012-07-18隗斌贤

观察与思考 2012年12期
关键词:交融科学科技

□ 隗斌贤

科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的交融是创新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9月下旬,我在温州2012浙江科协年会期间,准备利用晚上加班完成科学与文化专刊交给我撰写卷首语的“作业”。正巧温州在为著名数学家谷超豪先生举办纪念活动,我不禁联想到,谷超豪先生不就是科学与文化两种不同气质与境界的完美统一吗?谷老生前经常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将数学化枯燥为神奇的无穷乐趣用诗意表达出来。1986年他乘船去舟山讲学时写了一首诗:“昨辞匡庐今蓬莱,浪拍船舷夜不眠。曲面全凸形难辨,线素双曲群可迁。晴空灿烂霞掩日,碧海苍茫水映天。人生几何学几何,不学庄生殆无边。”其中的第二句讲的就是微分几何中的两个重要定理。谷老之所以能够把科学与文学两种不同的东西集于一身,就是因为科学创作与文学创作、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是有着内在的联系。有人认为自然科学创造是求真的工具理性,要受严格的逻辑、实验、事实的框架的限制。而人文尤其文艺创作却是自由奔放的,是求善求美的价值观。二者存在着差异与矛盾,似乎难以交融互动。其实二者既有必然的一面,也有自由的一面。记得龚育之先生说过:“科学与文化从分隔、分裂要走向互补、交融,将是一个漫长的艰难的在不断争论中前进的过程。”也就是说,二者的分离是一种历史的现象有其必然性。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问题的解决不能只靠其一,需要二者的交融。可以肯定,一个科学创造与文艺创作、追求科学精神与追求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科学家,一定能够接近乃至成为一代大师。当爱因斯坦以不同年龄段女子作比向人们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阐释复杂的“相对论”时,你能不惊叹于大师的这番绝妙好辞?!而大师是从不重理轻文的,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小提琴水平很高,杨振宁、丘成桐一生都在追求“物理的美”、“数学的美”。

事实上,科学与文化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组成部分,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而在人类古文化发展阶段,二者更是融为一体的。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既是科学家又是文艺理论家和哲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就为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提供了科学的土壤。历史上自然科学的发展带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从而又推动了科技革命的发展。我国古代先哲对科学与文化的关系最为确切的论述就是“格物致知”:格物就是凡事都要穷其道理、探其究竟,致知则是做一个通达事理的人。可见前者是求自然之奥秘的科学,后者是至善至美的文化。“格物致知”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了。可以说,文化无科学则空,科学无文化则盲。文化是灵魂、科学是血脉,文化是方向盘、科技是发动机。科技进步引领文化的提升、支撑文化的发展,反过来文化又推动科技进步并使之为人类谋福祉!

发挥科技在文化发展中的引领与支撑作用,让文化与科技在交融互动中创新发展。科学与文化同源、如影随形,科学就是文化,文化发展又离不开科技进步与创新。科技的发展以其独特的方式增强着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同时也对有效占领新兴文化阵地、运用现代科技加快文化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表现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运用日益广泛,文化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科技还催生文化生态的新内涵、新形态、新功能,拓展文化传播新途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水平。因此,进一步深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互动,在碰撞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事实上,文化与科技交融本身就是创新,双向融合、优势叠加、内生驱动,将迸发出巨大的创新活力。文化与科技融合本身就是创新。

去年10月份,我应屠红燕董事长的邀请去参观万事利文创产业,他们通过技术创新让丝绸牵手文化、把丝绸融入时尚,开拓了创新资源、放大了文化元素,使中国文化融入了丝绸的血脉里,开启了“丝绸制造”到“文化创造”的文化与科技交融互动之门,也实现了产业的华丽转型!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许多方面只把文化发展看成是纯粹文化的事。所以,我们呼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的交融互动发展、构建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体系,不仅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要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交融互动、碰撞创新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积极搭建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平台、载体,积极培育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人才和品牌。

今年七月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确立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同时也对加强科学道德和创新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通过创新文化建设促进自主创新仍然存在于科技与文化交融互动发展的路径问题。为此,我们要把科技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对文化的需求作为科技支撑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的同时,把引导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报效社会的精神,保障学术自由、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强化科技人员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发挥科研机构和科技社团的自律功能,作为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正确把握文化的本质特性和创新文化的影响因素,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和制度创新推进创新文化发展。文化究竟是什么?有几百种定义,但本质上讲,文化一定是创新,一定是真知迸发、激情洋溢、天马行空,一定体贴人、吸引人、感召人、启迪人,为人所深深钟爱。文化的这种天然属性是不可改变的,就像江河流淌在大地、高山耸立于大地。而由无数个体自发的接受,便形成了整个社会有益的“教化”。文化还是一个复杂复合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一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故有“国民之魂,文化予之、文化铸之。”虽然从广义的角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的总和,但更进一步来看,它更侧重于精神层面,也就是说我们更应该关注文化现象背后折射的文化精神、所体现的特定价值观。“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就特别告诫我们文化的“教化”本质和“交融”的特性。因此,我们不能一说到文化发展就一概地物化为所谓的工程、项目并功利化、指标化。文化有着内在的形成、传承的发展规律,并非人为“打造”而能立即造就。而且有许多文化(如公共文化、观念文化等)是不能产业化的,把所有的文化产业化,甚至是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急功近利,不仅是对文化的亵渎,而且也会破坏文化的发展。现在有些地方,抓文化的是政府敢投多少钱就敢忽悠多少钱,越是层层重视考评,越是重赏之下必有文化良心泯灭的勇夫,愣可以把文化发展搞成看图说话、填空作业、注水复制抄袭一锅烩。文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有内化于心的深刻的人文内涵,与经济建设甚至政治、社会、生态建设是不同的,要有长期的规划与部署,要“文火慢熬”,潜心逐步的推进,并重在文化内容和质量建设,违反规律“大跃进”发展文化必将造成严重后果。即使是文化产业本身也要内容为王,品质为先,只有有内涵、有品位的文化产品才能可持续发展。

从创新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又是在愉悦感或认同之下所产生的习惯性思维和行为。一方面是由于个体(包括创新群体或科研团队)的生存离不开同行的认同,另一方面因为文化无时不在其所涵盖的范围和层面发挥着整合、导向、规范和传承的功能,因而如果能够共享文化,人们就可以有效沟通与合作、认可与遵从普遍接受的价值行为规范、继承和弘扬先进文化。为了共同开展科学研究,科学共同体和科研人员需要选择共同认可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行为,久而久之就逐渐成为一种得以共同开展科研活动的价值观或行为规范,这就是创新文化。同样,在科技和文化发展中,创新文化也是影响其成效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创新文化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创新活力的主要因素。虽然我国是一个文化早熟的国家,但由于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加上制度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创新文化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等级观念和“官文化”根深蒂固,已成为我国科技与文化创新的重大阻力。我们有责任在重视大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尽快通过制度创新来引导形成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催生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

发展创新文化,实现文化创新,推动科技与文化交融,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内生驱动自主发展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交融科学科技
真美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集聚思想碰撞推进文化交融与发展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交融的独特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