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听客户在说啥:青萍之末窥大势之:峰会与众生相

2012-07-04沈恭赢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存单香烟银行

沈恭赢

峰会的目力所及

世人瞩目的“十八大”刚刚结束,11月18日中国“2012财新峰会”就拉开了帷幕——金融街论坛对如何“改善收入分配,实现2020年公民收入倍增”展开的讨论,高度吸引了国人的视听。

会上传来了周小川的声音:“央行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办公楼,正在计划之中,希望得到金融街的支持和帮助。”他以“求楼”作为开场白,让我依稀忆起了当年知青时“学哲学、谈体会”时他特有的诙谐。本世纪初虽然还能够在北大荒兵团战友的聚会上与他寒暄把酒,但彼时作为央行行长的他,参加聚会已经必须有随从人员陪伴场外了。有当年同睡一铺炕龙江兄弟感慨说,小川是人在高层,肩负国家重任才身不由己的!如今,只能在电视新闻里看得见他了。只见他将话锋一转切入了正题:提高初次分配需要把个人收入提高上去,需要降低垄断行业企业、垄断机构的收入……峰会的官、学、研的高层们普遍认为,只有政府和企业让利,才能保证居民收入8年后翻番。

让利需要改革,改革需要勇气。上一任党的领袖们不留在原来职务岗位上,作出了高风亮节的表率,展示了执政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能力与自信。在如期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指标倍增的目标之后,相信2020年居民人均收入翻倍也能够实现,浓墨重彩“美丽中国”蓝图,也一定能够如期绘就。

关注峰会,感觉传来的信息非常大,分量特别重,剖析尤其准。回首2008那一年,中国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经济,采取了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四万亿资金投下去,货币供应量也由此急剧膨胀。“吃药肯定就有副作用,到了2010年,广义货币余额已扩张至69.64万亿元,两年时间增长了54%,物价岂有不涨的道理。天量的货币供应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包括房价和股价在内资产价格一路飙涨。“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 糖高宗”、“ 油它去”逐个来袭。

在美国Q E 3定量宽松、通货膨胀预期再次抬头的今天,经济学家们取得了更加趋同的认识:当年退出政策如果再快一点效果就会更好。彼时的争论非常激烈,预案也不可谓不充分。难点就在于前瞻性的判断是很不容易的。

窃以为,我们的确应该把审视的眼光再往过去延伸,把剖析锋刃再往深处探寻。林毅夫先生似乎更具有高深的素养,他曾经是一名台军上尉,毅然游泳来到大陆,投身为十亿人谋福祉。是因为该君发蒙于三民主义的思想,“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他先后考入了台大、北大、芝加哥大学,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苏尔茨为师。所以更具备了洞悉世界金融的风暴的特质。作为现任世界银行的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他在论坛上说:中国要在金融改革中改变金融抑制,推动利率市场化。发展能够提供给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加快建设以地区性、中小金融为中心的金融体系。

他今年初再次一针见血地指出:“现行的金融体系中,穷人把钱存入银行,实际上是在补贴富人。”话音刚落两天,四川成都的汤玉莲婆婆就用活生生的事例解读了林毅夫先生的话。1977年还是汤姑娘的她,在银行里存进了当时足可以买下一套房子的400元钱,结果一忘就是35年。直到今年这400元存款产生了450多元的利益,扣除中间几年需要征收的利息税2.36元,如今的汤婆婆连本带息仅仅能从银行取回860多元钱。

据我记忆并查实,1978年杭州的物价情况是:面粉0.185~0.22元/斤,猪肉0.85~1元/斤。公共汽车的票价0.02元,水费0.12元/吨,中华牌香烟0.55元/盒,茅台酒8元/瓶……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汤婆婆当年可以用这笔钱买800斤猪肉,1818斤面粉,727盒中华香烟或者50瓶茅台酒。但是,按照现在的物价来计算,860元仅可买420斤面粉,69斤猪肉,40盒中华牌香烟或者小半瓶茅台酒。

我们能够从汤婆婆的事例吸取到什么教训呢?今后的收入分配改革,一定要兼顾效率公平,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当年大力度防范危机的宽松政策,犹如不能不下的猛药,凡药三分毒,为了防止副作用就要适时退出。

而收入分配的改革,则应当反其道而行之,以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不能仅仅停留在国民各阶层之间的分配环节上,而是要对政府、城乡、行业、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分配结构进行积极调整。

看看汤婆婆对这笔积蓄的处置办法,堪称与时俱进令人眼睛一亮。老人家在“2012财新峰会”论坛的热议中跟帖回应网友的询问,表示已经决定了不再从银行取钱,而是把这张存单作为文物,申报X X X记录永久收藏,让她成为无价之宝,留下一个时代的记忆。

20%客户众生相

按照银行传统说法,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客户。大款型的客户的存款余额从数百万到千万、上亿不等,他们往往在多家银行开户。但是他们在银行流露出来的神态与不经意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当中有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一进银行就直奔大户室、行长室,掏出存折存单扔在桌上,架势就像甩扑克牌一样。

有的则是有财绝不外露,说话小心翼翼,谈钱低调再低调,对人谦恭再谦恭。有一对这样的夫妻我亲眼所见,他们双双骑着自行车来到银行存款,手持黑色塑料垃圾袋,里面隐约可见一元硬币几百上千枚。悄声排队良久,人少时才去办理业务。确认身后人群已经散去,才掏出存单一叠共计五百万元转存,然后与柜员“笑不露齿”了一下,就悄无声息一前一后离开了银行,两人还要去别的银行呢。

某日某男手持身份证前来挂失存单数额8位数,说家中遍寻无着落。银行只能替他办理了挂失,一周后他来拿新存单把钱转走了。银行以为这事就此了结。可是时光如梭一月过后,某日当班的女柜员接到一张存单转存却不能销号,遂查挂失登记簿,赫然与一月前挂失的是同一张。再看了那位的身份证,想起就是那位仁兄。便礼貌的提醒说一月前,你不是来挂失过了吗。

没想到对方矢口否认曾经挂失过,不信有存单在手为证,声音高了8度要银行赔偿。不得已只有让其看当时的监控录像,见证据确凿对方表情尴尬。总该哑口无言了吧,没想到对方沉吟一番神态恢复平静,抛下一句冠冕堂皇的话扬长而去:我今天就是来试试看,你们业务素质怎么样。都是好同志,业务素质还是过硬的。

局外人不晓得这些故事,说出来令人哭笑不得。存单遗失了,可以挂失,人心缺失了,也可以挂失吗?这几种有钱人的类型,好像都摆不上台面。但无一例外,他们还是各家银行的座上宾、争抢的对象呢。你说悲催不悲催。

杭州人的私房钱

一般的道理是,存钱时是谁的钱就留谁的名字。但实际上有时不是这样的。杭州夫妻在不惑之年的家庭一般经济都是由女人在打理,男人赚来钱,留下点私房钱,然后余下的统一交给老婆。从存款人上来看,这样的比例占了大多数。当然也有不少男人不让老婆知道,存有数量可观的体己钱。

女人亦然。曾经有一个女人全职太太,老公生意做得大,钞票交给她去打理。放任不管的后果是,存私房钱,建“新家庭”。瞒着老公在银行的存款,两年之后居然有了一大笔,她又瞒着老公,在上海买下了一百多平方米的商品房,养起了个比她年轻10多岁的帅哥小老板,有了私生儿。这种女人太有心计了,而且不止一点点。真怀疑她是否还藏着小三或是小四呢?被老公怀疑抓住了现行之后你猜她怎样回答:我是个女人观念很传统的,一个家庭是不能没有孩子的。我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家。难道有错吗?

说到私房钱,再囧的人和再囧的事也是有的。有个杭州男人实在没什么钱,但却偏偏离不开银行卡。每周要去银行取一回钱买香烟。有一次银行已经过了下班时间,运钞车还没有来接,内部账已全部轧平了,杭州男人推开门说要取钱,当时卡上只有9元8毛,银行里告诉他只有9元8毛时,他说取8元,帮帮忙香烟断顿了!开始还以为开玩笑,便告诉他下班时间已经过账都平了。没想到他说出来的话让人晕翻:“要么我工资卡押在这里,借8元钱给我。”没有香烟是绝对不来似的!

而他的老婆每月要去银行用他的另一张银行卡来存钱,数目都是蛮大的,动辄都是数千上万元。可怜吗?我分析应该是心甘情愿的把“权利”出让的。也有人认为,做男人怎么能做到这种地步。是不是现代版的乞丐!

一拍两散没纠葛

也有杭州夫妻喜欢把各自赚来的钱各自分开存的,存单一叠蛮蛮厚的。到了到期日转存时,银行柜员面带笑容的试探,“一张张存单不厌憎烦吗,真不如把你们两人的开在一张存单上呢!一家人么,钞票上没必要一定要分得那么清。”结果有时是做了好事,两人从此会关系更加融洽。也有人家客户眼睛朝你白白,不但根本没有听进去,认为银行是多管闲事。

年底到了又来了那个老“精怪”。五十多岁经常会来存些钱,金额在5万以外,他喜欢存一年的定期。存的时候带他和他老婆的两本身份证,不是谁的钱存谁的名字,而是总数除以二分开存,100000元就50000元各一张,50000元就是25000元各一张。到了转存日,依然分开转存,因为日期与本金一致,所以连利息都是一式一样的。给人感觉似乎他们家里的财产分配早已达成了协议。

有理财经理就会旁敲侧击的调侃,你们家里的经济责任是分得很灵清的喽。老精怪倒也坦诚:我们实行的是全面的A A制,一拍两散时不会有任何纠葛的。果真是如此的话,他们家里的开门七件事,是不是也分得这么清爽。哎呀,烦不烦呢!

猜你喜欢

存单香烟银行
酷爱高档香烟的“土地爷”
Deep Feature Fusion Model for Sentence Semantic Matching
抽“香烟”
不止想念你的香烟红唇和刘海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银行激进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