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CT评分与合并症的关系

2012-06-30罗沛霖周毅方王海林

当代医学 2012年36期
关键词:曲度合并症基底

罗沛霖 周毅方 王海林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 dolichoetasia VBD)是指椎基底动脉的异常延长、扩张、变形、扭曲和移位[1]。延长扩张的基底动脉易引起供血区域脑缺血性改变以及对颅神经、脑干的压迫,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本文收集分析了我院17例VBD患者资料,对VBD的CT评分与合并症作初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2011年2月~2012年5月来我院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17例,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44~78岁,平均(57.36±10.71)岁。所有患者排除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颅内占位性病变及后循环其他先天性变异性疾病。所有受检者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1 扫描技术 采用GE LightSpeed VCT 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方式:螺旋扫描;扫描范围:C2椎体至颅顶水平,层厚0.625mm,球管旋转时间0.4s/转;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500mA;对比剂为欧乃派克(350mgI/mL),剂量70mL,流速4.0mL/s,然后以相同速率注射生理盐水40mL,采用小剂量团注技术监测目标动脉增强峰值,延迟5s开始扫描。

1.2 图像重建及数据获取 将原始数据传送至GE AW4.4工作站,利用自动去骨(Auto Bone)技术减去颅骨,通过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对椎基底动脉进行评价分析,包括基底动脉高度、偏曲度及直径。

1.3 图像及临床资料分析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分别盲法处理图像,主要测量基底动脉(BA)的最大直径、长度及偏离程度。根据Smoker测量VBD的方法[2]:采用5mm无间隔增强扫描基底动脉的高度(H)积分标准为BA分叉(大脑后动脉分歧部)低于或平鞍背水平计为0,平鞍上池或以下计为1,鞍上池及第三脑室底间计为2,达第三脑室及以上计为3。位置(P)积分标准为位于鞍背或斜坡的正中为0,位于其旁正中之间为1,位于其旁正中至边缘间为2,位于边缘以外或桥小脑脚为3。

两名医师对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包括临床症状体征、病史、血压、血脂,颅神经压迫及出血,将其记数并与CT评分相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VBD患者基底动脉直径、高度评分、偏曲度评分与合并症数量之间采用Bivariate Correlations进行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图1 VBD形态

VBD基底动脉形态见图1,VBD与合并症见表1。本组VBD基底动脉高度评分1分的有5例,2分9例,3分3例。位置偏曲评分1分的有9例,2分3例,3分5例。直径4.5~8.9mm,平均(5.83±1.1)mm。其中有头晕症状患者占76.5%(13/17),头痛症状患者占64.7%(11/17),有高血压患者占82.5%(14/17),高血脂患者占35.2%(6/17),糖尿病患者占29.4%(5/17),颅神经压迫及蛛网膜下隙出血各1例。患有1种合并症的有2人,同时患有2种合并症的有3人,3种的有5人,4种的有7人。经统计临床症状的多少与BA的直径,高度及偏曲度的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

表1 VBD CT评分与合并症的关联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是一种脑血管变异性疾病,其形成的原因尚不明确。既有先天性动脉弹力层的发育不良,又有后天获得性因素。先天性动脉弹力层的发育不良多与染色体异常有关,如Marfan综合征、Ehlers-Danlos综合征、Fabry病、PHACES综合征、α-葡萄糖苷酶缺乏症及多囊肾等。后天获得性因素主要有高血压、脑外伤、酗酒、吸烟及梅毒等[3]。本组患者年龄40岁以上,年龄偏大,高血压者14例,糖尿病史者5例,危险因素较多,为后天获得性VBD。

VBD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以后循环缺血为主。由于VBD患者血管形态的变化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微栓子形成和脱落,进而可能栓塞脑干细小穿支动脉而导致脑梗死,部位多为后循环供血区[4]。根据其不同的表现,李润涛[5]等对其作出了临床分型:(1)无临床症状型;(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型:表现为间断性头晕,偶尔视物旋转,少数有耳鸣等,此型最多见;(3)脑梗死型:主要为大脑后循环供血区梗死;(4)脑干受压及脑神经综合征:扩张延长的椎基底动脉压迫脑干,压迫邻近神经,主要以面、三叉神经多见,临床表现为面部痉挛及三叉神经痛;(5)出血型:少见,与血管扩张的程度、位置偏移程度及血压高低有关;(6)脑积水型:可能由于脑脊液压力增高及延长扩张深入至第三脑室的BA波动影响了脑脊液从后颅窝的流出。本组头晕患者占76.5%,为发生率最高的症状,与文献相符合。同时患有2种合并症的有3人,3种的有5人,4种的有7人。经统计学分析,本组临床症状的多少与BA的直径,高度及偏曲度的评分无明显相关性,考虑可能是由于人体脑血管代偿机制复杂,虽然BA存在迂曲扩张,但总灌注量变化不明显,而且栓子并未形成,所以在一定情况下未引起脑组织的缺血从而产生相应的症状。但本组样本量少,需加大样品量进一步分析。

随着多排螺旋CT技术的发展,CT血管造影(CTA)已经成为继DSA后一重要血管影像检查手段。其扫描速度快,图像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广,能一次性显示头颈部的血管结构。多排螺旋CT对椎基底动脉进行容积扫描后,能在工作站中用VR技术对血管进行任意角度,任意切面的观察,用MPR技术精确测量血管的直径、偏曲角度,并能分析管腔内结构,MIP则能区分血管与钙化的关系,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大大提高了血管病变的检查率,为临床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综上所述,本组VBD的评分与临床症状的多少与无明显关联,应当引起临床注意。

[1]Casas Parera I,Abruzzi M,Lehkuniec E,et al.Dolichoectatic intracranial arteries.Advances in images and therapeutics[J]. M edicina(B Aires),1995,55(1):59-68.

[2]Smoker WR,Corbett JJ,Gentry LR,et al.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basilar artery: 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clinical pathologic correlation and review[J].AJNR,1986,7(1):61-71.

[3]Ubogu EE,Zaidat OO.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diagnos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and risk of stroke and death:a cohort stud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4,75(1):22-26.

[4]孔朝红,刘煜敏.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1,10(4):245-246.

[5]李润涛,张新明,顾志强.64排螺旋CT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2009,12(13):92-93.

猜你喜欢

曲度合并症基底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安庆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症的影响因素
针对性护理在妊娠合并症患者中的作用及效果分析
颈椎不宜太直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颈椎病颈腰椎两曲度与胸椎跷跷板的关联性探讨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减重手术可减轻肥胖相关合并症
对45例脑出血患者各种合并症的分析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