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12-06-12洪晓华黄桂琼吴丽娥

实用临床医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永久性贝沙坦全血

洪晓华,黄桂琼,吴丽娥

(惠州市中医院内科,广东 惠州 51600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我国的房颤患者在800万以上,尤其多见于老年人群,在老年患者中,永久性房颤所占比重大[1-2]。有研究资料显示:健康老年人的血栓前状态参数高于中青年组,具有血栓形成的倾向[3-4],而房颤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引起脑卒中等多种栓塞性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5]。因此,有效地改善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的血栓前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血液流变学主要是反映由于血液成分变化而带来的血液流动性、凝滞性和血液黏度的变化,房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明显升高。2007年ESH/ESC高血压指南[6]中指出,房颤是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s)的适应证之一,ARBs是复发房颤首选的抗高血压药。有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在特发性及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7],阿托伐他汀能缩短房颤持续时间[8]。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观察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12月在惠州市中医院内科治疗的永久性房颤老年患者54例,均经病史、体查及辅助检查(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确诊。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63~75(66.8±4.3)岁,病程0.5~5.6(2.32±0.98)年。按照欧洲心律学会(EHRA)房颤相关症状[9]分级,Ⅲ级34例,Ⅳ级20例。排除标准:1)甲状腺、肺及肝脏疾病;2)肾衰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高血钾、低血压、心脏病瓣膜病变;4)入院前1个月内使用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制(ACEI)和(或)ARB药物;5)不能耐受阿托伐他汀和厄贝沙坦治疗者。将5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房颤相关症状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2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照组予控制心室率等常规房颤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厄贝沙坦(安博维,杭州赛诺菲圣德堡民主制药)75 mg·d-1,7 d后若无低血压则加量至150 mg·d-1,若血压降至90/60 mmHg(1 mmHg=0.133 kPa)则剂量减半;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20 mg·d-1。2组均2个月为1个疗程。

1.2.2 检测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采集血液标本,均在晨起空腹时抽取外周静脉血3 mL,离心、分离血浆,置于-80℃冰箱保存。采用LSY-V6A自动血流变仪(北京普瑞生仪器有限公司)测定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变化的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心室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2组治疗后心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心室率的比较 ,f/(次·min-1)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比较

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全血高切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房颤是心血管疾病中十分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呈递增趋势。房颤按发病类型分为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其中慢性房颤经复律与药物维持窦性心律治疗无效者称永久性房颤,永久性房颤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是脑卒中、心功能障碍和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是血流动力学、血管内皮、血小板、凝血、抗凝血和纤溶系统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一种病理过程,具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变化[9-10]。房颤患者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与其存在血栓前状态有密切关系。近十年来的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是在血液流变学、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与纤溶的共同参与下发生的,血液流变学异常是血栓前状态的特征之一[11]。

本研究以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采用厄贝沙坦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观察了血液流变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等的变化,探讨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应用对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个月后,2组患者心室率控制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对照组仅全血高切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提示厄贝沙坦和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治疗老年永久性房颤患者可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而改善患者的血栓前状态,预防血栓形成,降低栓塞性疾病的发生。这可能为老年永久性房颤的治疗尤其是改善其血栓前状态、预防血栓形成提供了新的临床方法和理论依据。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少,研究结果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今后进一步扩大研究,为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永久性房颤及预防血栓形成提供更为可靠的理论和临床依据。

[1]杨延宗,刘莹.老年房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07,59(2):49-51.

[2]Iqba M B,Taneja A K,Tip G Y,et al.Recent developments in atrial fibrillationfull[J].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5,300:238-243.

[3]杨学敏,张润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5,2(2):49-51.

[4]潘殿卿,李志梅,何新霞,等.血栓前状态指标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1,3(2):99-102.

[5]董艳,卢军利,邢兰访,等.稳心颗粒联用氟伐他汀对高血压病并发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09,8(4):201-204.

[6]Chalmers J,Zanchetti A.Journal of Hypertension.Introduction[J].J Hypertens Suppl,2007,25(1):S1-S2.

[7]Fauchier L,Pierre B,de Labriolle A,et al.Antiarrhythmic effect of statin therapy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J Am Coll Cardiol,2008,51(8):828-835.

[8]杨延宗,马长生,张澍,等.第三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会议纪要[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5,9(6):477-479.

[9]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4,41(7):491-494.

[10]武焕玲,林隆玖.血栓前状态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3,7(4):277-280.

[11]王华,杨杰孚.心房颤动的血栓前状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6):378-380.

猜你喜欢

永久性贝沙坦全血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在高血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状况
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患者应用个性化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
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乐观的解释风格让孩子远离悲观
应用快速全血凝集试验法诊断鸡白痢和鸡伤寒
厄贝沙坦辅以非洛地平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25例疗效分析
浅析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与保护——以慈溪市为例
厄贝沙坦片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7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