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先兆120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2-05-24王月皎陈学军王长垠殷春萍张文立

中国医学装备 2012年7期
关键词:中风病先兆中风

王月皎 陈学军 王长垠 殷春萍 张文立

①邯郸市中医院脑一科 河北 邯郸 056001

②河北工程大学医学院中医系 河北 邯郸 056001

我院课题组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应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先兆患者1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20例病例均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门诊及病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8±9.3)岁。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9±8.9)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诊断符合1993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会议通过的《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西医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要点[2]。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综合疗法治疗。

(1)药物治疗:对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的患者同时给予相应的常规治疗。

(2)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四神聪、颈部夹脊穴、太冲、太溪、百会,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周5次。

(3)中药治疗:潜阳活血汤(菊花30 g,炒蒺藜30 g,天麻12 g,葛根30 g,山药30 g,怀牛膝3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川芎12 g,红花12 g,丹参20 g)各种疗法均治疗4周。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批号:国药准字 H13023635),100 mg/1次/日,晚餐时服用,服用4周。分别比较15 d、30 d疗效,15 d后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患者自行退出)。

3 血液流变学检查

3.1 方法

每组患者早晨空腹采集静脉血5 ml,用肝素抗凝,并在2 h内检测全血及血浆粘度完毕(使用北京泰诺德BV—100悬丝式血液流变仪测定)。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3.2 统计学处理

4 疗效观察

4.1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1993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会议通过的《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主症按4级评定,次症按2级评定。

4.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4.3 治疗结果

4.3.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4.3.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4.3.3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注:治疗组、对照组组间★为第15 d比较P<0.05;▲为第30 d比较P<0.01。

治疗后15 d 30 d治疗组 58 18.53±0.72 12.20±0.65★ 7.10±0.10▲对照组 59 19.47±0.74 13.10±0.50 8.10±0.81组别 例数 治疗前

4.3.4 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见表4)

4.3.5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比较(见表5)

5 讨论

中风病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控制和减少中风病发生的关键是积极治疗中风先兆证[3]。祖国医学对中风先兆证早有认识,《内经》写道:“气之与血,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清代叶天士谓:“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由此可见,中风先兆症的产生,阳亢淤阻是一个主要病机。

表4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注:治疗组、对照组组间★为第15 d比较P<0.05;▲为第30 d比较P<0.01。

治疗后15 d 30 d治疗组 58 81.3±9.2 85±6.5★ 90.00±8.7▲对照组 59 80.4±9.8 83±2.5 85.00±7.5组别 例数 治疗前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

注: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全血高、中、低切粘度和血浆粘度检测指标均有改善,而治疗组改善显著(P<0.01)

项 目 治疗前120例 治疗后治疗组(58例) 对照组(59例)全血粘度(mPa·s)180 s-14.48±0.11 3.82±0.11 4.11±0.12全血粘度(mPa·s)30 s-17.09±0.18 6.11±0.04 6.84±0.03全血粘度(mPa·s)1 s-128.61±2.21 19.62±1.12 24.24±1.11血浆粘度 1.42±0.16 1.32±0.14 1.39±0.04

中风先兆症大体上相当于西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机制与脑动脉硬化、微栓子、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液成分改变等因素相关。

随着医学的发展,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更具优势[4]。采用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先兆,中药潜阳活血汤重用山药滋养肝肾之阴;生龙骨、生牡蛎镇肝潜阳;天麻、菊花清肝热、熄肝风;怀牛膝,补益肝肾,引血下行;红花、川芎、丹参活血通脉;炒蒺藜疏肝行气,活血;葛根清热排毒。

药理研究表明,山药具有抗氧化作用;当归通过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细胞表面电荷而促进细胞解聚,降低血液黏度[5];天麻增加血流量、减少血管阻力、改善供血等作用;葛根改善脑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川芎具有活血改善微循环;蒺藜[6]改善脑血液循环;葛根中的葛根素,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7];丹参有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直接扩张血管作用;红花能降低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8];牛膝有降低血小板聚积性、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作用,对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有明显改变[9];菊花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之功[10]。

针刺取穴,风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之会,具有清脑开窍之功效;太冲为足厥阴经原穴,刺之能疏肝理气;百会为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为清神醒脑常用穴;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输穴,滋肾补水涵木;四神聪穴处于巅顶百会穴四周,为诸阳气聚会之处,能调节一身之阳气,可醒脑健脑,通督补髓;夹脊穴为经外奇穴,能疏通经络、气血,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

本研究显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先兆是有效途径,临床痊愈率、降低中风率、总有效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综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1]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会议.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6):66.

[2]王景洪,李军,张宏伟,等.医学求索集[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3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国内外中医药科技进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7.

[4]刘晓俊,高敏,黄汉超,等.中医综合疗法干预急性缺血性中风对BI指数和(GOS)评分的影响[J].中药材,2008,31(5):800-803.

[5]王亚平.当归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重庆医药,1989,8(4):31.

[6]谢海龙,臧玲玲.蒺藜皂苷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204.

[7]江雅琴.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探讨[J].重庆医学,2005,34(3):437-438.

[8]梅全喜,毕焕新.现代中医药理学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469,482.

[9]陈辉.牛膝与红花配伍的实验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4(1):12.

[10]王均宁,张颜彤.试论菊花活血化瘀之功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8):790.

猜你喜欢

中风病先兆中风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临床观察
警惕!这8种梦境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先兆
先兆流产,别害怕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基于混沌和替代数据法的中风病人声音分析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