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迷走性房室阻滞动态心电图分析

2012-05-08潘懿坤李永华朱志坚

大理大学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不应期二度电学

潘懿坤,李永华,朱志坚

(大理学院大理附属医院,云南大理 671000)

迷走性房室阻滞动态心电图分析

潘懿坤,李永华,朱志坚

(大理学院大理附属医院,云南大理 671000)

目的:探讨迷走性房室阻滞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方法:通过对48例迷走性房室阻滞患者的年龄及发生时间的观察,研究年龄与房室阻滞的关系及临床意义。结果:迷走性房室阻滞多见于40岁以下,多发生于夜间睡眠(心率减慢)时。结论:迷走性房室阻滞属于功能性,无需特殊治疗,更不必安装永久性人工起搏器。

迷走性房室阻滞;发生年龄;发生时间

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的阵发性房室阻滞,称为“迷走性阵发性房室阻滞”〔1〕,属功能性阻滞,病因尚不完全明确,精神异常、手术、应激、卧位睡眠等因素刺激迷走神经均可出现〔2〕。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3年间共筛选出迷走性房室阻滞48例,对其进行临床分析,旨在评价动态心电图对迷走性房室阻滞的检出率,并探讨其发生年龄、时间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迷走性房室阻滞患者48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男女之比约2∶1,年龄5~49岁,平均26.6岁。所有研究对象均经临床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并确认就诊前1周及住院期间从未使用过任何干扰迷走神经的药物。在此期间行24 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

1.2 研究方法使用美国Mortara公司生产的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系统,记录24 h的心电波形。并要求患者认真记录日常活动情况(如活动、休息、进餐、服药、激动事件、睡眠等)及时间,保证夜晚6~8 h的睡眠时间。经计算机自动分析加人工分析判读,剔除伪差,分析和计算出24 h内出现房室阻滞的阵数及时间段。

1.3 诊断标准将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分白天(7点~23点),夜间(23点~第2天7点)两个时间段。24 h内出现房室阻滞≥1次均纳入其中。

2 结果

通过DCG检出的迷走性房室阻滞共48例,其年龄构成比及时间构成比。见表1、2。

表1 DCG检出房室阻滞的时间段

表2 DCG检出房室阻滞的年龄段

3 讨论

迷走性房室阻滞是生理性阻滞而并非病理性阻滞。由于迷走性房室阻滞发作呈阵发性,常规心电图很难捕捉,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是其主要的诊断方法。常见于健康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学龄期儿童及青年患者,尤以男性多见,多出现在夜晚安静卧位时〔3〕。本组病例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段分布规律,5~20岁的构成比为52.08%,21~40岁的构成比为39.58%,41~49岁的构成比仅为8.34%。男女之比约为2∶1。与魏经汉报道的结论〔4〕相符。时间段分布规律,仅在夜晚发生AVB的构成比为75.0%,夜晚与白天均有AVB发生的构成比为25.0%,单纯白天发生AVB的为零。魏经汉报道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时,70%~80%为一度和二度Ⅰ型房室阻滞,20%~30%为二度Ⅱ型和三度房室阻滞。本组病例发生二度Ⅰ型房室阻滞的构成比为72.9%,二度Ⅱ型房室阻滞的构成比为16.7%,二度Ⅰ型、Ⅱ型合并发生的构成比为8.34%(未检出三度AVB)。与魏经汉报道的结论相近〔4〕。

二度Ⅰ型房室阻滞,亦称文氏型阻滞或莫氏Ⅰ型阻滞,指伴有文氏现象的二度房室阻滞。此时房室结的相对不应期与有效不应期均延长,以相对不应期延长为主,常为一过性,很少发展成高度或三度房室阻滞,预后较好。二度Ⅱ型房室阻滞,即莫氏Ⅱ型。房室结相对不应期与绝对不应期均延长,但以绝对不应期均延长为主,预后差,可能发展成高度或三度房室阻滞〔5〕。

迷走神经对房室传导系统的不应期及传导性有巨大影响,迷走神经兴奋性异常增加时,可引起房室传导系统不应期的显著延长,进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房室阻滞,当迷走神经的兴奋性降低时,房室传导系统的不应期又恢复常态,迷走性房室阻滞也随之消失〔6〕。迷走性房室阻滞,主要表现为慢频率依赖性房室阻滞,在立位时减轻,活动后可消失,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7〕。

总之,迷走性房室阻滞属良性、功能性阻滞,临床上需要与器质性心脏病变引起的房室阻滞相鉴别,切不可轻易做出病毒性心肌炎、房室结病变等错误诊断〔8〕。迷走性房室阻滞一般不需任何药物治疗,更不必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对个别重度阻滞的患者,心电图显示R-R间期较长(大于3 s)或有晕厥史而抗胆碱类药物阿托品治疗无效时,方可考虑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9〕。迷走性房室阻滞的正确诊断与治疗原则的把握,直接关乎到患者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尤其是对儿童及青年患者,要避免错误、盲目的治疗带来的后患〔10〕。

〔1〕谢莺,陈心浩,杨仲乐,等.房室传导阻滞病因的鉴别研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14(1):31-35.

〔2〕张晓霞,孙晓黎,王振元.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官术中迷走性房室传导阻滞发作一例〔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12(1):25.

〔3〕王利平,袁越,李棠.儿童动态心电图Ⅱ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意义探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10):619.

〔4〕魏经汉.迷走性房室阻滞〔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16(5):400-403.

〔5〕赵易.房屋传导阻滞〔J〕.心电学杂志,2008,27(3):234-240.

〔6〕郭继鸿.功能性房室阻滞〔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5,14(2):138.

〔7〕刘仁光,张英杰.生理性房室传导阻滞〔J〕.心电学杂志,2003,22(2):124.

〔8〕艾乙,齐建光,冯雪莉,等,儿童迷走神经活动增强心电图变化的意义〔J〕.中国医刊,2004,39(1):55.

〔9〕中国全科医学编辑部.2008年ACC/AHA/HRS心脏起搏器植入指南〔J〕.中国金科医学,2009,12(1B):120-121.

〔10〕郝宁.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常见的几种异常心电图表现〔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4,13(1):35.

(责任编辑 董 杰)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Analysis of Vagal-Related Atrioventricular Block

PAN Yikun,LI Yonghua,ZHU Zhijia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occurrence,development and outcome of vagal-related atrioventricular block(AV block). Methods:Clinical documents from 48 patients with vagal-related AV block were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incidence of vagal-related AV block and age.Results:Vagal-related atrioventricular block is more common under 40 years of age,and it often occurs in the night sleep when heart rate is low.Conclusion:Vagal-related atrioventricular block is functional disorder,which is not need to do special treatment,let alone the permanent artificial pacemaker thereapy.

vagal-related atrioventricular block;age;time

R540.4+1

B

1672-2345(2012)06-0066-02

2012-02-28

潘懿坤,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电图研究.

猜你喜欢

不应期二度电学
对一个电学故障题的思考
立足高考 领悟自招(二)——自主招生怎么考电学和磁学
图说·“梅”开二度
磺胺嘧啶银混悬液在二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Lesson Seventy-four An atypical presentation of a typical arrhythmia
解读电学实验中“三个选择”
房室交界区对房性期前刺激的反应方式
食管心脏电生理测定心脏传导系统不应期(二)
R-P间期/P-R间期呈反比关系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