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互动的生态学分析

2012-04-18刘淑兰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刘淑兰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互动的生态学分析

刘淑兰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态的不适应,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引导人们从系统、整体、动态、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认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并提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互动的具体路径:(1)架构教育教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生态链,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2)架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资源和环境之间的互动生态链,发挥社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以促进二者的互动,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针对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于新的社会生态环境中,但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忽视个体需要和疏离社会环境的灌输式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运用生态学理论,引导人们从系统、整体、动态、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认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的互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理论基础——生态学与教育生态学的内涵及其基本观点

生态学在19世纪60年代为德国学者海克尔所创建,本为研究生物有机体之间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即自然生态)的理论学说。随着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整个世界呈现出一个“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发展到人类生态系统的研究,生态学的理论也逐步渗透到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渗透于社会生活中,不仅成为一种理念、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文明观,而且也为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生态学强调主体对客体自然的尊重,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系统的和谐平衡[2]。因此,整体、系统、动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教学是一个生态系统,它是将教育主体与教育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是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客体(教育对象)、介体(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和教育环体(社会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等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4]。其中各要素既彼此相联,又矛盾运动。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不可避免地对其它要素产生影响,影响其它要素及系统的效能发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畅运行,取得最佳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内在要素功能的发挥,还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社会外部系统的协调程度,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在系统变化中与时俱进。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整个教育过程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立足社会和谋求发展的根本,其本质无不体现着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因此,按照教育生态学的原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取得最佳育人效果,除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创新教学方法之外,还必须从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宏观生态系统的层面全面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现实依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互动的时代诉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的互动既根植于对生态学理论的认识和解读,立足于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也是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态不适应的实践诉求。

(一)社会变革呼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的互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因此,大学生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大学生形成的先进社会意识,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存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一科学原理揭示了人们思想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互动提供了哲学依据。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不断推进,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利益主体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已成为当前社会的客观现实;大学生的自主、自强、创新、成才、创业等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和差异性不断拉大,认知领域不断扩大,获取信息的途径也不断增多。这些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支撑和心理基础。

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其面临严峻挑战。当今社会生活表现得错综复杂,交织着许多复杂的矛盾、新旧体制的摩擦、思想观念的冲撞和利益格局的失衡。尤其是当前转型过程中凸显的社会问题,如物价上涨过快、收入分配不公、房改医改困局、生态环境恶化和社会公德缺失等,大学生既感兴趣但又容易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因此,现实中的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若得不到妥善的解决,不仅会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还会促成某些人价值观的扭曲和道德的失范,恶化社会风气,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而这些问题的厘清既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客观地加以论证和分析,同时也需要大学生通过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去深切地感知和辨别。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态的不适应

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教材体系更加完善,教学内容愈加丰富,教学方式方法逐渐优化,考试手段也趋于多样化。但是与社会变革及社会影响增强的时代特征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态还没有达到动态平衡的最优状态。

1.社会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支持和配合力度还亟待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个主体的支持和配合。但是与专业课相比,目前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校、家庭、社会之间还未形成合力;社会资金、资源配置较少;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学者等支持不够;对实践教学活动配合程度不高,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趋势不相适应,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社会的职能有待进一步发挥。服务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最终也应该为社会服务。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也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是大班上课,对于学生的思想困惑以及他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了解不多,教学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较多局限于理论知识,对于当前社会变革中的重大实际问题等分析不够深入,教学时效性不明显;教学模式及方法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大多采取灌输的模式,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路径选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互动的生态链构建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整个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既要促使课堂教学内部生态的改善,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符合社会和大学生的需求;又要促使课堂教学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发生转变,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强化关联,广泛取得社会的支持与配合。这2个方面缺一不可,综合起来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一)架构教育教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动生态链,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

必须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趋势,按照系统性、动态性、平等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等教育教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平等互动。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使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1.教学目标上满足社会需求,着眼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抓住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具体国情,提出了不同的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当前,我们在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以及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最终要从学校走向社会并服务社会这一规律,立足现实,实事求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一个统一的目标。同时,还必须从教育对象个性差异出发,制定适合不同层次教育对象成长发展需要的、具体的、差异性的目标,这需要针对不同类别和级别的高校,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认知水平和家庭背景等,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技能、学习动机、思想状况和发展的需求等,以设计出科学的问卷进行调研,取得真实而详细的资料及数据并进行分析,达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目的。只有满足这2个方面的目标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共性与个性、社会化与个体化的统一,既能满足社会发展又能实现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体现人的终极关怀和终极价值的生态式目标。

2.教学内容上关注社会热点,贴近社会生活。生态学理论着眼于从动态平衡中看待生态系统中人与物及环境之间物质、信息、能量的循环和交换,从而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同时也包括对世情、国情、党情的了解与认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首先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如果脱离社会生活就会丧失其理论的生命力和说服力,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和大学生思想的实际,注意总结社会发展成就,分析社会发展形势,特别要着眼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理性思考,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和反思。

3.教学方式上尊重学生个体,强化社会实践。生态学认为,每个物体虽然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有所不同,但就整个生态系统而言,他们是同等重要的,也是平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态系统中,师生关系必须是平等的、互动的,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5]。因而,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生态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目标。

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最富有生活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能够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良性互动,实现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帮助学生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学与用的矛盾关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中可以了解乡情、民情、国情与世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理解中提高学习兴趣,巩固教学效果,增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能力。

(二)架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资源和环境之间的互动生态链,发挥社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着重指出,要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积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展离不开社会资源的利用和社会环境的优化。

1.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社会资源,从广义上说,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保持稳定和持续发展所需的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资源是指在全社会中能被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并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既定目标的各种要素条件的总和。社会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等[6]。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社会资源作为校外的课程资源,其开发与利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效性。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资源:(1)社会的财力帮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要建立健全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要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这些要求要真正得到落实,有赖于各级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监控和管理,离不开政府教育行政力的保障。(2)社会人文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包含社会历史文化资源(如历史遗址、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地、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人文建筑等)和社会生活资源(如社区、民间习俗、传统文化、生活经验、社会规则等)。(3)社会的智力支撑。学校可以邀请社会有关专家、同行教师、政府人员、企业家、工人、农民、革命前辈或英雄模范人物等来作报告或开讲座。具体形式包括:联系国内外形势、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形势报告;学习先进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报告;科普、法律和创业等讲座。学校也可以引进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实物、图书、资料、文件和原始记录、幻灯片、照片、电影、录音、录像带、磁盘、课件等一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事实材料[7]。

2.优化社会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良好的生态氛围。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校园和现实社会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与现实社会不同的虚拟世界。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环境,必须把优化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统一起来。(1)高校方面,与大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校园、食堂、宿舍、图书馆等小的生态系统环境是学生赖以学习和生活的基础环境。既要重视对校园自然环境的建设,同时又要加强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重视社团文化建设。(2)社会方面,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3)网络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和监督管理,规范网络主体的道德行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4)市场环境方面,整顿社会秩序,使市场运行法制化、规范化,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8]。

[1]江立成,汪欣欣.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方法论构想[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36-38.

[2]辛慧丽.论教育生态学视域中社会心理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J].福建论坛,2008(12):150-153.

[3]侯俊,张学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互动链的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730-733.

[4]宣仕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互动与耦合[J].求实,2006(5):81-82.

[5]张天保.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10(7):23-25.

[6]陈万柏,张冬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13-17.

[7]苏健涵.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84-87.

[8]吴恒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探讨[J].教育导刊,2009(7):11-14.

(责任编辑:林小芳)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ociety and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Shu-lan
(College of Marxism,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China)

In view of the inadaptability of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ocial ecology,the theory of ecology is applied to guide people know and underst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overall,dyna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ccordingly the approaches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ociety and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1)An ecological chain for the interaction among different elements with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hould be forme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serving the society;(2)An ecological chain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soci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hould be forme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society in security and support.The interaction will enhance the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ecology

G641

A

1671-6922(2012)04-0091-04

2011-11-17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11403S)。

刘淑兰(1971-),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