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兴区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2012-04-13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村村行政村广播电视

周 雪 芬

(湖州广播电视台 吴兴区广播电视中心, 浙江 湖州 313000)

经过2008年下半年的试点准备,湖州市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于2009年在全市所有乡镇、行政村全面实施*湖政办发〔2009〕11号文件《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作的通知》。。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湖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总台)、吴兴区积极推进此项工程,当年底在全区农村实现广播与电视共缆传输,各乡镇均建立了广播站,各行政村均建起了广播室,75 %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有线广播联网,有线广播农户收听覆盖率达到100 %。基此,全区建起了以转播上级广播电台节目为主,区、乡镇和有条件的行政村插播自办节目,能满足农村基层组织应急广播和日常广播需要的有线调频广播网络,基本实现了全区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该工程实施至今三年多来,农村有线广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发挥的作用

吴兴区(包括经济开发区、太湖渡假区)有7个乡镇,共有221个行政村、2 000多个自然村。实施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后,全区农村共安装室外调频广播3 200多只,建立和完善了“区广播电视中心----乡镇广播站----村广播室”的三级有线广播网络体系建设,区中心广播与乡镇广播通村率达到100 %,村广播室联网率达到75 % 以上。区广播电视中心在做好转播上级广播电台节目的同时,开播了自办对农广播节目(每天分早中晚3次播出,每天播出总时长为6小时30分钟,自办节目时间为150分钟);各乡镇广播站在做好转播上级广播电台节目和区广播电视中心节目的同时,有条件的乡镇站也开播了自办广播节目;各行政村建立了村广播室,并确保每个村民小组至少有1只(较大村民小组有2只)调频室外音箱通响。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全面实施以来,从吴兴区的情况来看,其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扩大了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面

有线广播实现“村村响” 后,群众能听到广播的地方延伸到了所有行政村和大部分自然村,一些偏远的山村也安装和接通了有线广播。广播覆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使全区农村基本形成了广播电视同步,有线无线结合,多种媒介兼备的传播格局,从而实现了对农村受众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覆盖,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同时扭转了广播电视宣传中以往长期存在的广播“瘸腿”、广播弱化的不正常现象,凸显了有线广播在当代农村传播中的独特优势[1](P58-59)。

(二)进一步增强了农村舆论阵地建设

“村村响”工程实施后,全区有线广播传播的覆盖面扩大了,受众面增加了,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党委、政府声音,对农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发挥出了便捷性与灌输性等方面的优势,它与电视和其他媒体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更好地起到了喉舌和舆论工具的作用[2](P16-18),由此,农村舆论阵地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王金法广播》原是织里镇广受群众欢迎的一档有线广播宣讲节目,是当地农民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各类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目前《王金法广播》已成为区广播电视中心和其他各乡镇广播站的品牌节目----响彻在全区上空,发挥着舆论主阵地的作用。与此同时,村广播室也成为了村党组织、村委会的主要宣传平台,有线广播在传达上级精神,部署工作、发布通知等方面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进一步密切了广大干部与群众的关系

有线广播实现“村村响”后,搭建起了镇村两级与基层群众对话的平台,镇村干部不定期走进广播站室,通过广播与广大农民进行近距离交流和沟通,这样做相应减少了各种会议,节约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镇村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密切。特别是在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时,镇村领导通过广播对上访者进行说教、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避免了纠纷进一步扩大,防止了干群矛盾升级,在此情况下,有线广播成了镇村班子处理群体事件的好帮手。如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环渚乡,去年4个行政村有拆迁任务,围绕这一工作重点,乡、村领导干部走进广播室作政策解读、法制宣传,既促进了拆迁工作,也化解了矛盾,这中间有线广播发挥了大作用。

(四)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应急处置能力

从一些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情况来看,广播具有信号稳定、可控性强、信息量丰富、抗干扰能力强和直播、快速及收听的被动性等特点和优势,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为其他媒体所不及。农村人口众多,村民居住分散,少数自然村地处偏僻,有线广播“村村响”后,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疫情等公共事件的信息进行及时传递,并迅速动员力量展开施救,应急处置的能力大大增强。如2009年在抗击“莫拉克”台风的过程中,吴兴区广播电视中心与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加强联系,对农广播节目迅速播出了“防御抗击‘莫拉克’台风专题报道”,每天24小时不间断、滚动播出台风最新信息和动态,同时加大防灾避险知识的宣传密度和频度,为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和全区取得抗台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4月25日,妙西乡妙山村发生山林火灾,村主任及时通过村广播室发动村民救火,村民迅速投入扑救行列把山火扑灭。

(五)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实效

有线广播能结合农时需要,及时把农业科学技术传递给广大农民,如开设农技知识小讲座,介绍农、林、畜、副、渔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推广,以及田间管理、病虫害的防治、化肥农药的用法用量等内容。有线广播“村村响”后,许多农民养成了习惯,每天都会按时在广播喇叭下等着听农技节目,农民获得相关知识后会马上应用到了农业生产实践中,从而大大提高了农科技术的传播实效。目前,区广播电视中心和各乡镇广播站都开设了对农科技节目,内容贴近农时需要,受到普遍欢迎,成为广大农民开展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六)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有线广播对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展村民自治,对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进行普法教育,宣传计划生育知识等方面,是普及面最广、最直接、也最容易为广大农民接受的媒体。有线广播“村村响”后,农民在获得更多致富信息的同时,也进一步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精神生活,由此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八里店镇移远山村是湖州市新农村发展的示范村,该村充分利用有线广播作为宣传平台的同时,还通过广播把文艺、音乐传遍乡间田野。农民朋友亲切地说:“广播不仅是我们致富的好帮手,更是我们精神生活中的随身听”。

二、“村村响”工程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全区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实施以来,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部分基层领导对发展农村有线广播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在媒体比较单一的情况下,农村基层组织都非常重视有线广播的建设与使用。随着有线电视、移动通信、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大量出现,各级农村基层组织逐步忽视了广播事业的发展。个别乡镇、村的领导甚至认为实施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只是一项政治任务,因而把它当做一个面子工程来应付,至于这项工程怎样长远、健康发展----确保“通村率”、“ 通响率”,却不重视,更不抓落实。由此,导致辖区内的行政村广播室的利用率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甚至出现相关指标下滑的现象,从而影响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区、乡镇与村的现有广播体制不便于统一管理

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实施后,区、乡镇的广播管理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体制,而乡镇和行政村的广播室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 的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乡镇、行政村重视有线广播的发展和利用,但也出现了不便统一管理和考核的缺点。区广播电视中心与乡镇政府、行政村在人、财、物管理上的相对分离,容易导致相互之间职责不清,从而导致“村村响”相关工作失管。当然,也不利于落实各自应负的责任。

(三)有线广播网维护费用投入相对不足

2009年,市、区一次性投入1 100万元用于市本级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的建设,近年来还每年从市区两级财政拿出100万元用于广播维护,此举显示出政府对“村村响”工程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吴兴区地貌复杂,多个乡镇地处山区、丘陵,行政村与行政村、行政村与自然村的距离较远,加之线路、设施被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以及材料成本上涨,目前用于各乡镇、村有线广播维护的费用存在较大短缺和不足。

(四)部分行政村的广播室不起作用成了摆设

道场乡地处城乡结合部又靠近山区,这个乡有8个行政村,区、乡广播到各自然村全面覆盖,但行政村广播室的利用率普遍出现下滑,有的甚至不起作用成了摆设。以施家桥行政村为例,该村广播室2010年时利用率还相当高,除了开会通知、信息发布外,还有村里的卫生文明宣传、农村交通安全、农科技术等都是通过广播传到农户,但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几乎处于闲置停播状态。类似的情况,在其他乡镇的行政村也存在,如八里店镇五丰行政村,在6个自然村中共计安装了10只调频广播,但村广播室基本没有使用。调查发现,全区目前已经联网的行政村广播室大约有30 %闲置。

(五)乡镇、村广播室缺乏专人负责

全区大部分乡镇、村目前没有确定专人负责广播室的工作,广播宣传队伍的主体是大学生村官。据了解,大学生村官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工作,他们从事广播宣传只是兼职,在基层部门,那条线上人手不够,大学生村官往往就被抽调到那条线上去帮忙。这样就增加了对兼职从事广播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考核的难度,同时还带来责任心不强,宣讲水平不高的弊端,从而影响播报质量与效果。尽管一些乡镇在《“村村响”工程实施意见》中明确“条件许可的行政村设兼职广播维护员1名,主要从事调频音箱的更换和安装”,但大多没有落到实处。

(六)广播音箱被人为损坏或关掉的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建设时缺乏科学选址,加之部分群众对实施“村村响”工程不理解,从而造成了想听广播的人听不到,不想听广播的人喊“扰民”,以致造成部分调频音箱被人为损坏或关掉。八里店镇的后林村2009年有40多只广播,现在仅留村部1只广播在正常播音,原因是村里的企业比较多,上深夜班的人也多,广播喇叭影响他们白天休息,所以人为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类似的情况在东林等其他乡镇也存在。

三、 对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维护的几点思考

农村有线广播肩负着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任。实施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健全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工作②。巩固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积极推动“村村响”工程,其基本思想就是把农村调频广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城市与农村、广播与电视协调发展。当前正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维护好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3](P42),以满足“三农”需求,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一)各级领导要重视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的发展维护

农村人口众多,尽管电视、互联网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但在农村工作中,有线广播依然是不可缺少的信息媒体和指导农村工作的重要工具。农村有线广播网络的巩固与发展,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占领农村宣传阵地的政治工程,科技兴农的信息工程,防灾抗灾的惠民工程。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要统一认识,对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真正加以重视,特别是乡镇、行政村等农村基层组织要把这项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做好发展与维护并加强考核,从而使这项惠民工程得到良性、健康、长久的发展。

(二)农村广播应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并加大资金投入

目前以“村村响”工程为标志的农村广播网的建设已由政府支持解决,但有线广播网维护费用主要靠市区财政支持,乡镇一级对有线广播正常运行的资金支持较少。为此,建议把农村广播网作为公益事业,纳入公共服务、文化惠民之中,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广播网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有效投入。农村有线广播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费应列入各级政府预算,严格管理,加强考核,确保到位[4](B6)。

(三)要建立“村村响”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对区乡镇村进行考核

为保障农村有线广播长期正常运转,确保“村村响”、“长期响”、“安全通”,建议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形成层层有人管、级级有人抓的长效管理机制。对没有做好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发展与维护工作的,要追究相关部门及其领导的工作责任。要加强行政监管力度,建立监查机制,每年对区乡镇村三级的广播宣传工作进行监查;各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村村响”工程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以强化督查考核。

(四)要创新广播内容与形式,适应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需求

区乡镇广播要适应广大农民对广播内容需求的变化,办好对农广播节目,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区广播中心按照强化新闻类、扩大协作类、拓展服务类、办好文艺类、突出板块类的原则,做好做强广播服务“三农”节目,精采细编,立足三农,关注民生,把目标锁定在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上,以更快的报道、更好的资讯、更贴近的服务走进农村千家万户。乡镇村两级广播要搭建好基层组织与群众对话的平台,要根据自身区域的特点及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如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作物生长条件不同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指导,真正做农民发家致富、提升生活质量的知心好友。让农村广播真正成为党委、政府得心应手的工具,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载体。

四、结 语

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是促进“三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惠民工程。吴兴区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在实践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具有指导、借鉴的意义。本文就建设、维护好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所作的思考和提出的一些想法,希望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丁照娥.实施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探讨[J].青年记者,2009(35).

[2] 柴志明,林勇毅,徐洲赤,等[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10).

[3] 王 芳.农村广播站建设中政府作用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0.

[4] 课题组.创新农村广播的践和思考[J].浙江日报,2009-08-17.

猜你喜欢

村村行政村广播电视
更正说明
我国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
稷山县蔡村村千亩樱桃迎来丰收季
张家塬村村歌
王村村:我在无聊这个领域有天赋
张家塬村村歌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