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教旅游文化的特点及翻译
——以广东省佛教名胜为例

2012-04-13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佛教文化佛教原文

张 家 珍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国际商务系, 广东 广州 510640)

佛教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旅游资源,佛教文化已经成为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吸引物。目前中国有1.3万余座佛教寺院,截至到2010年8月,中国40处世界遗产中有10处是佛教文化遗产,占1/4[1]。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佛教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0处,占了近1/3[2]。“天下名山僧占多”,我国目前“佛教名山有219座,主要佛教寺庙有736座,佛教主要的洞穴佛塔有690座。”[3](P107-112)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佛教文化旅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内外翻译界普遍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4],导游及译者不仅要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熟悉背后的两种文化,方能实现旅游翻译的等效转换,使国外游客领略到中国佛教文化的魅力。

一、佛教旅游文化的特点

(一) 蕴含大量特定的佛教术语

佛教文化2000多年前从印度传入,在中国源远流长。许多特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许多佛教文化的特定术语,如大雄宝殿、释加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等词在汉语中俯拾皆是。

例1: 庆云寺是以禅宗为正宗,亦兼修净土宗与律宗。

(二)承载丰富的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从印度传入后,能够被大众接受并广为流传,原因之一就是把丰富的佛教文化用语义简约通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译者在翻译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把语言承载的文化还原和表现出来。

例2: 传统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苦”,要摆脱“六道轮回”的“苦果”,只有排除产生烦恼的欲望,使自己达到一种“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按照“八正道”进行修炼。慧能在如何修炼成正果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改革创新。他抛弃了繁琐的修炼程序,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任何人(包括天天杀生的屠夫)只要用简单的方法,即通过“坐禅”就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南派禅宗创始人慧能的基本佛理。

(三)运用多样的表现方式

佛教文化里有大量的典故,大量使用譬喻、幻想、夸张的修辞方法,喜用对联、诗词等多种表现形式。

例3:光孝寺不但历史长、文物多,而且不少文人和佛教高僧都曾在这里停驻过,使其成为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以及岭南佛教的传播地。在众多的名人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佛教禅宗南派创始人六祖慧能大师了。一提起他,大家可能想起他那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二、佛教文化英译的可能性

佛教文化独有的特点要求英译时译者能透过语言的表层参透语言深层的文化涵义,将语言中的佛教文化信息与国外游客产生最佳关联,尽量实现佛教文化的等效传达,使游客领略中国佛教文化。在佛教文化英译的过程中,会出现三种可能性:

(一)可译性

尽管汉民族和英民族宗教信仰不同,但是不管地域、种族、语言、肤色如何不同,人类思维活动、思想感情、道德标准是存在共性的,佛教文化在英文化中存在共性是由于宗教信仰存在着共性的东西,因此佛教文化在英文化中存在共性的表达也是可能的。

例如佛教中有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其中的四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基督教十戒中的6、7、8、9戒(6. You shall not murder;7. You shall not commit adultery;8. You shall not steal;9. You shall not give false testimony against your neighbor.)是一样的内容,因此具有很强的可译性。

(二)替换性

佛教文化在英文中没有相同说法,但是可以转化为英文文化中类似的说法。

例如英民族人士可能对“观音菩萨”完全没有概念,如果采用梵文的译法Avalokitesvara实现不了语义的最佳关联,从而对旅游景点的理解大打折扣,如用Goddess of Mercy来替换,可以使外国旅游者体会到其中的文化涵义。

(三)不可译性

佛教文化在英文中无法找到承载同等文化内涵的指称对象,形成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主要体现在为数众多的佛教人名、地名、景点名、古典诗词的英译中。这时可以采用异化策略进行翻译。

三、佛教文化的英译策略

佛教旅游文化翻译要求译者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在1813年提出跨文化翻译有两种途径:异化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和归化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异化法以译出语或译出语文化为取向(source language orientation/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ation),这能够保留翻译中“原汁原味”,使游客体验原文异域文化色彩,即鲁迅先生提出的“保持洋味”。归化法以译入语或译入语文化为取向(target language orientation/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ation),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这能够最大限度的淡化原文陌生感,使旅游者一看就懂。具体地,佛教旅游文化的翻译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直译法

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5]。直译法在翻译时尽量保持源语的语言形式,保留原文文化,努力减少翻译中的损失。

例4:毗卢阁中间供奉毗卢遮那佛,左奉“智慧的化身”文殊师利菩萨,右奉“真理的化身” 普贤菩萨。

译文:In the middle sits Buddha Vairocana. His name means universal illumination. On the left is Majusri Bodhisattva. He represents wisdom. On the right is Samantabhadra Bodhisattva. He is the guardian of truth.

例4中的“毗卢遮那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翻译成英文时直接采用了梵文中的表达方式。

(二)音译法

音译法常用于佛教人名、地名或景点名的英译中。

例5:金刚殿建于明朝,殿内供奉着两大金刚,他们是寺院的守护神,民间称之为“哼哈二将”。其中一位叫做密迹金刚。

译文:Jingang Hall was built in Ming dynasty. There are two Jingang in the hall and they are the guardian spirits .They are called “Heng” and “Ha” generals by the folk. One of them is Miji (traceless) Jingang.

(三) 注释法

直译法和音译法虽然能够体现旅游景点中蕴含的佛教文化,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化色彩,但是有容易与旅游者原有的文化结构差异太大而产生“水土不服”,即旅游者无法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这时候需要译者作出解释,方能实现文化的传递。

例6:两侧的塑像是东西南北四方守护神,他们手中各持一法宝(剑、琵琶、雨伞和地龙),寓意“风调雨顺”。

译文:On either side of the hall we can see two statues. They are the four Heavenly Kings, who are protectors of Buddhist doctrines, with each taking care of one side----the east, west, north and south. It is their joint efforts that ensure harmony, peace and prosperity of the world. The four objects they are holding----a “pipa”(a Chinese pluck instrument), an umbrella, a snake and a sword-combine to mean that Buddha will ensure a favorable weather for the crops so that people may live a happy life.

(四)替代法

由于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有时候文化意义相近的词或句子并非是用概念意义相近的词或句子来表达。这样,就要用译文中文化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文词,以保留原文交际意义。

例7:地藏阁中供奉的是地藏菩提。

译文:Here enshrined in this hall is the God of Earth.

英文化中没有观音菩萨、地藏菩提等内容,直译、音译和注释虽然可以最大化保留佛教文化的原汁原味,但是却令外国旅游者理解这些概念有难度。如果借用英文化中god和goddess的概念,用英语言中原有的文化形象来代替佛教文化概念,使外国游客听起来容易理解,更有亲切感。

(五)意译法

一些文化意义很浓的词汇,直译不能准确传达文化意义,这时可以用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

例8:“四谛”即苦、集、灭、道。

译文:The four noble truths:life is suffering,the cause of suffering is desire, the answer is to quench desire, and the way to this end is to follow the eight-fold path.

佛经旅游文化中有大量表达抽象概念的词语,积淀在佛教文化的底层,是英译中较难把握的一部分。例8中“苦、集、灭、道”如果直译成bitterness, collection, destruction, path的话不能准确传达其文化信息,这种情形下只能用意译法。

四、结 语

在佛教旅游文化的英译中,如何透过语言结构表层,语言深层承载的文化有效的传递给外国游客,实现语言的转换和文化的交流,是导游及译者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佛教旅游文化翻译中,应该以异化翻译为主,归化翻译为辅,两者动态结合,方能使国外游客充分领略中国佛教旅游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文章:中国的40项“世界遗产名录”一览表[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58917/58924/12325312.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EB/OL]. http://www.sach.gov.cn/tabid/96/InfoID/17/frtid/96/Default.aspx.

[3] 马进福.我国的宗教旅游资源及深度开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5(1).

[4]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猜你喜欢

佛教文化佛教原文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精进的智慧
佛教文化研究专辑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佛教文化的内在结构与价值取向提升
“平等”在现代嬗变中的佛教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