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工程学浅析

2012-04-13胡广芹张启明陆小左王义国

山东医药 2012年27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工程学证候

胡广芹,张启明,陆小左,王义国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700;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工程学院)

近几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学科的传统研究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特别对于以人体生命为研究对象的中医学来说,多学科交叉、渗透、协作已经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本趋向。现代医学就是成功利用和借鉴近现代多学科知识、技术方法才取得了目前的卓越成就。在中医学史上,曾有过三次重大的学术突破和发展,分别发生于春秋战国、东汉末年和清代。专家们认为[1],第四次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中医工程学的发展和研究成果。

1 概念和内涵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中医院中医专家关幼波教授和计算机应用专家谢敏教授就合作开发了中医专家系统,开创了中医工程这一学科[2]。2009年,张伯礼院士率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成立中医药工程学院,从而为开展系统化的中医药工程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医药工程是多种工程学科向中医学渗透的产物,属于主要研究中医诊疗方法和中药工业生产过程规律及解决单元工程技术问题的一门科学,其研究的核心内容有三点:①中医诊断质量、诊断标准的度量化可控性研究;②中医治疗仪器的制造工程技术领域的总称;③中药工业化制药质量控制、制药工艺规范和制药装备的标准化研究。中医药工程学最大的特点是其为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

2 研究内容

中医药工程学是中医药与多学科交叉,基于中医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现代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揭示人体生命现象,并从工程角度解决中医药问题的新兴边缘学科。如量子理论与中医理论哲学观的可通约性以及研究内容的相通性,为中医理论现代化提供了可供依托的基础学科;运用微观状态的电磁辐射、光(量)子辐射、能量(热)等量子形式,可建立量子中医诊察和实验技术体系[2,3]。中国古代医学用阴阳五行来说明人身体的构造和疾病的起源[4],此种企图用物质原因说明疾病起源的思路具有科学精神。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运用多学科研究中医工程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运用控制论、信息论等学科对中医方法论的研究,对中医辨证方法和相关模型的研究。②运用循证医学等学科对中医诊疗技术、疗效评价技术的开发、改进和更新。③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电子学、人体科学、信息科学、生物反馈技术等学科技术对中医诊疗仪器与中医教学仪器(如证候模拟人等)的开发。④运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进行中药的靶点、治疗机理研究,揭示中药单方、复方的作用机制,阐明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内在的配伍规律。

中医工程学与多学科交叉,从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系列中探索人体诸层次、诸因素之间纵横交错的联系,并通过相应信息认识和处理各因素相互之间的联系。利用控制论、逻辑思维、生物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将不同医家思维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中医工程学这门学科的建立,使中医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的思维过程被严密地剖析并清晰地展现出来,从而使人们了解中医治病之然及其所以然。

3 研究中的注意事项

中医学理论的产生、发展是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变化相伴进行的,而中医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使中医临证知识中存在的大量隐性知识逐渐呈现出重要作用。中医药工程学的诞生与发展决定了隐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显性化,从而为人类的健康状态维护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但是中医药工程的研究必须和中医理论与实践结合,必须符合中医理论基本原理[5],既要有现代科学内涵,又要有明显的中医特色。研究中应注意以下事项:①以中医为主,为中医服务。研究工作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帮助。②密切联系临床,以服务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为目的,以临床实践为检验标准。③借助现代医学的发展经验,但不削足适履,不试图用西医理论解释中医学。④以中医诊疗仪器的研发与应用为切入点,中医诊疗设备研制要与时俱进,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根据临床需要调整研究方向。

4 发展方向

展望中医药工程学的未来发展,主要是吸收、利用现代医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先进技术,按照中医学的学科特点,发展中医药学的相关技术体系,注重中医药应用技术的基础研究,形成与中医医疗、科研、生产有关的关键技术规范,建立中药工程的技术体系。具体有以下几点。

4.1 以中医系列诊断设备的研发、完善为突破口,尽快建成中医客观化诊察体系以满足临床需要 中医工程学科的重要目标是根据临床需要研发系列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设备,对现有设备进行二次开发,全面推广已成熟的中医系列诊疗设备,实现中医的客观化、数字化诊疗与评价。将中医理论和不同学科的最新成果融合在一起,创立一个现代中医四诊多维信息诊断方法学,构建完成现代中医多维信息系列诊断智能系统,为中医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4.2 重视中医药工程人才的培养 多学科知识结构是当今中医研究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6],因此要从师资队伍建设着手培养中医诊断的专门人才,使他们在熟练掌握中医传统诊断技术的基础上,学会中医诊断仪器的操作与分析,确保每位中医师均能精确捕捉分析舌象、脉象等四诊信息,每位理工科工程师均能分析中医数据,从而为临床上的辨证论治、疗效评价、养生保健提供依据。医院建立富有中医特色的辅助诊断科室首先要进行人才准备,多学科交叉培养中医药复合型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思路[7]。

4.3 建立中医数字化信息网络体系与共享平台中医是一门复杂的、实践性很强的知识体系,随大量中医诊疗病历数据的数字化、网络化,传统的人工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时代需求。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手段进一步深刻揭示中医诊断、治疗、疾病转归规律的时代已经到来,建设规范的中医药数据库是中医药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4.4 进一步研究证候分析与诊断的基因芯片技术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开展中医病机理论的研究,要从证候与发病过程基因型变化规律、代谢及形态变化的关联特性入手,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理论方法研究证候发生的基因表达、调控规律及相关的代谢与形态变化;进而探讨疾病证候、亚健康状态证候与正常生命活动三种状态基因表达的差异性,用基因芯片探讨中医证候本质[8]。此外,生物识别技术、医学影像技术、搜索引擎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将与中医药工程研究交叉融合,产生更多新的成果,推动中医药的发展。钱学森[9]认为,“中医的现代化可能引起医学的革命,中医用人体科学观点来吸取所有西医的成果,西医也要走到整体医学的道路上来。”

总之,中医药工程学的发展历程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现代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实验研究进行探索。在临床医疗、教育、科研、生产和管理决策等领域,开展跨学科、多方法、多途径、宏观与微观并重的全方位深入研究,构建多功能技术平台,解决中医药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理论、技术与实践问题,促进传统中医药的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生命科学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1]朱翠玲,王大智,杨裕华.论中医工程学的研究方向[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3,2(20):70.

[2]赵三强,彭春龙,史振武.中医药工程学的涵义与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11):79.

[3]韩金祥.论中医理论哲学观与量子理论哲学观的可通约性[J].中医研究,2011,24(3):1.

[4]韩金祥,韩奕.关于中医理论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4):306.

[5]冯友兰.再论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J].哲学研究,1957,(5):78.

[6]施诚.中医诊疗设备必须结合中医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11):1322.

[7]李永震,赖文.中医学多学科交叉研究前景广阔[N].中国中医药报,2007-10-22(4).

[8]葛立军,朱振洪,万海同.多学科交叉在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0,4(17):5.

[9]杨裕华,李震.中医证候的基因芯片研究近况[J].时珍国医国药,2008,8(19):1821.

[10]钱学森.论人体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60-65,90-92.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工程学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照明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论人体工程学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