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记》教学思想的当代启示

2012-04-12申群英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学记因材施教原则

申群英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64)

《学记》是我国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按照它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概括,是我国古代和世界最早的、体系相当完善的教育著作。本文旨在简要阐述《学记》中教学思想,分析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教学评价思想的当代启示

《学记》在开篇强调了学、教学的重要性。对整个国家而言,“学”可以“化民成俗”,“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对国民个体而言,“人不学,不知道”,学能够使个体掌握需要知道的东西,学可以让人得到“道”。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它认为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学然后知不足”),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教然后知困”)。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鞭策自己,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谓之大成。”[1]学生到了规定的年龄入大学,国家每隔一年考察他们的学业及操行成绩:第一年考察他们析句分段的能力和学习的志向;第三年考察学生是否专心学习和对周围的是否和睦相处;第五年考察学生知识是否广博,同老师是否亲密无间;第七年考察学生研究学问的本领和识别朋友的能力。符合标准的叫做“小成”。另九年,做到认识事物能够触类旁通,闻一知十,和政治上成熟、立场坚定。符合标准的叫做“大成”。这里的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人际关系、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评价。多纬度、多层次的评价过程才能够对学生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评价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评价标准的制定。这一段话,不但包含了教学评价的内容,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教学的内容。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综合协调发展,强调不能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学生的标准,因此出现了以档案袋评价为基础的过程评价,这无疑是一个进步。这与《学记》中对学生多纬度的评价有一定的契合。但是,《学记》里没有论述对学生多侧面评价的操作过程,这是一个遗憾。因此,我们今天应该更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对学生学业情感、人际关系和学习能力的评价方法和技术。

二、教学原则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因时而教原则。“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大学的教学原则是: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之前就注意防止,这叫预防;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这叫及时;循序渐进,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顺应自然进行教学,这叫做顺序;同学之间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这叫观摩。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诀。

这四个原则强调的是教学的“时”,什么时间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就在什么时间施教。预防的原则要求教师有先见之明,在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基础上对学生的行为,尤其是不良行为进行预测,防患于未然。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要求教师的教育智慧,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做到的。及时原则,要求教师有审时度势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它是生成预料之外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的条件。顺序原则,要求教师具备了解学生先前知识水平的能力。整体上讲,教材内容的安排就是依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即对应的理解水平。具体到每学期、每节课就要求教师因地制宜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灵活的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观摩原则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之间信任的人际关系,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和氛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本应该相互学习,汲取对方的优点,避免对方的缺点。在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有效的运用这四个原则,相信教师的教学不但是顺利的,学生的学习也是愉快的。

(二)因材施教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生有四种类型的缺点,教师不可以不知道。学习中,有些学生的失败是贪多务得,不求甚解;有些学生的失败是所学过少、知识面窄,孤陋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退、对学习的艰巨性没有充分认识;有些学生的缺点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却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产生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和才能不同。所以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然后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好的教师善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又善于矫正学生的缺点。

孔夫子是因材施教的开创者。因材施教由此延续下来,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教育传统。现代教师也要努力地使自己的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基础。教学不但是以学为基础,还要以学为目的,这就是对教学的重新释义。学生从小家庭教育不同,性格就不同;性格之不同,人也不同;交往的同伴不同,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同。简言之,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有生命的个体。教师的教学必须面对这种差异和不同,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习贪多的学生,应该多给与考核,让他知道自己的不求甚解;对知识面过窄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看不同种类的书籍,多与朋友交往;面对学习困难不前进的学生,教师应该多激励他们学习的远大志向;对于学习浅尝辄止的学生,应该让他们在实践中多与优秀的人交往,折射他们的不足。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有动力学,才能为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并举而效之。

(三)启发诱导原则。“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所以优秀的教师的教学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而不是硬拖着学生走;严格要求学生,而不是对学生施加压力;启发学生,而不是把道理和盘托出,代替学生达成结论。

如果说因材施教原则是教师面对学生群体的一个指导方向,那么启发诱导原则则是教师面对每一位学生的良丹妙药。每一位学生,不管优秀与否,有毅力与否等都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开导。教师的启发是学生黑暗的前行路上的灯光;教师的严格是学生学习有力的监督;而学生由此养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则是令学生终身获益的好习惯。因为缺乏明确的教育心理学的证据,教师在这一层面的操作全依靠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实践知识和教学智慧,而这些通常是不可以言传的。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启发诱导需要教师用心去感悟教学、体悟学生的生命,不断生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智慧。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课外不学习好声乐歌咏,课内就完不成诗教的任务;课外不练习调弦,课内就完不成乐教的任务;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进退等礼节,课内就完不成礼教的任务。课内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在课前进行有关的学习,还需要在课后进行实际的训练。把所学的内容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是巩固课内任务的重要步骤,也是使学生认同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价值的一个环节。只有学生认为课内的学习任务对他们的生活与价值时,他们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

三、教学方法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提问的方法。“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期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尽进学之道也。”善于发问的教师,如同砍坚硬的木头一样,先砍易砍的地方,后砍关节,经过相当的时间,关节自会迎刃而解。不善发问的教师恰恰相反。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教师如同撞钟一样,敲得轻,声则小,敲得重,声则大。用其悠扬的音波,反复吟味,以尽其绪。不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教师恰恰相反。这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良好方法。

问题的一种指向是群体性,另一种指向是个体性。不论哪种指向的问题,都要富有启发性,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有难度的问题,只要教师善于发问,那么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必然能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根据问题的大小、难易程度给予不同层次的回答。对于浅显的问题就简明解答;对于深刻问题就深入分析,并强调指出要在学生“力不能问”时才给以解答,以发挥其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这与前面所述的“开而弗达则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讲授法。《学记》中提到教师不仅要通过掌握提问的方法来激发学生,使学生乐学;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比喻使讲授法的长处发挥到极致。此之谓,教师的善教。那么究竟怎样使用比喻呢?“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教师的讲授能引人入胜,就在于语言简练而透彻,说理微妙而精细,举例不多而诱导得体。这样就会使学生跟着他指引的路子去努力学习,坚定志趣,收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讲授法是教师最直接、最有效的传递知识的方法。只有教师的语言清晰和简练时,讲授法才会发生积极的有效的作用。学生伴随着教师的讲授,可以深入的思考,并在短时间内获得系统而又全面的知识。

《学记》重视启发式教学,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记》重视因材施教,主张从了解学生学习的难易,才质的美恶,作为启发诱导的依据;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地“善问”、“善待问”;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由此看出《学记》教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1][2][3][4][5][6]高时良编著.学记评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学记因材施教原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游园学记——北京君谊中学国际部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学记》的教育理想国——看《学记》教我们如何读经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读懂《学记》,读通自己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