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提升文化软实力视角探析绿色节能校园的创建

2012-04-12杨瑞兰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师生员工校园理念

杨瑞兰

(华南师范大学后勤管理处,广东 广州 510631)

一、高校文化软实力与绿色节能校园

(一)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文化软实力的概念首次被提出,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强调,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学作为孕育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结构的基地,是国家软力量的发源地。”[1]高校是传播新知识和引领新思想的文化基地,承担着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使命。

高校文化软实力是综合高校教学理念、文化传统、校园精神、管理理念、战略目标等精神层面上的成果而表现出来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高校文化软实力的载体是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着育人、教化、引导及示范的功能,激励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向上,促进教学实践、管理活动、科学研究等活动的高效完成。有竞争力的高校不仅具备齐全的教学设备与科研设施,还注重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当今高校竞争的重要砝码。

(二)创建绿色节能校园与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依据校园文化的内容形式,校园节能文化可分为节能物质文化、节能制度文化、节能精神文化和节能行为文化。首先,节能理念是一种校园文化形态。我国创建绿色节能校园是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经过几年的发展,校园正逐渐形成节能的风气,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尽量减少能源的浪费,正发展成为师生员工观念上的共识。目前各高校为践行节能减排的理念,纷纷加大力度探索节约型校园的创建,目前有的大学,如香港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因创建效果较好被评为节约型校园的示范单位,对节能理念的宣传和创新校园文化产生良好的引导作用。节能作为一种新的精神理念,不断融入高校的教学管理与行政管理之中,在传播的覆盖面上趋于广泛,在认识的高度上趋于深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渗透在校园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实践中,对师生员工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创建绿色节能校园是打造高校先进文化品牌的过程。打造高校文化品牌是增强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各高校在公众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形象,进而产生积极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节能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理念,是国内外知名大学建设校园所共同追求的理念。据2008年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宾斯法尼亚大学等318所大学注重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在英国,剑桥大学、诺丁汉大学、伯明翰大学等55所大学注重能源节约和管理;在中国,香港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15所大学注重建设节约型校园。[2]这表明绿色节能校园正成为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共同建设目标。创建绿色节能校园,是在环境污染严重和全球能源短缺的状况下寻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打造高校先进文化品牌的过程,既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缓解资源供应不足的矛盾,又对各高校文化优势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具有推动作用。

再次,节能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是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具体表现形式。节能物质文化是由节能设备、设施等物质性条件构成的物质文化;节能制度文化是由节能的管理组织架构及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节能精神文化是追求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价值观而形成的精神文化;节能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践行节能理念所形成的行为文化。节能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均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节能文化的形成直接彰显了高校的文化软实力。

二、绿色节能校园的创建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物质层面上,因缺乏先进技术、技术转化率低、节能资金不足等原因致使节能设施设备较为落后。我国不少高校已初步建立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系统,部分研发实力较好的高校也利用优势,逐步开发、运用和推广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如香港大学礼仪堂设计以智能技术来满足功能和科技上的新需求,运用被动式日照设计,地板送风空调系统、人工照明和调光系统来降低能耗。[3]然而,由于投资大、收效慢,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目前还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我国技术进步对节能的贡献率约为10%,整体技术水平落后西方国家15-20年。”[4]同时,研发的节能新技术与新产品价格偏高,使用寿命不长,质量难以保障,研发后推广难度较大,即技术转化率较低。此外,资金不足也是制约高校节能建设的因素,节能设备设施的引进、更新、管理都需要资金,而大部分学校缺乏节能建设资金。

(二)制度层面上,监督管理制度、教育宣传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缺乏规范性与实效性。在我国节能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缺乏规范性、节能激励政策欠缺的大局面下,校园节能制度的建设还处于不健全的状况。在监督管理方面,由于缺乏监管手段、用能基础数据不明确、用能指标滞后等原因造成学校无法实行科学与精细的管理,监督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同时,部分学校对监督机构的设置不够合理和科学,如节能负责人不明确、节能监督管理机构的人员结构不合理、校级层面领导小组的监管与二级单位的监管衔接不上等等。

在教育宣传制度方面,缺乏长效性和系统性的节能教育与宣传规划,对节能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师生员工的节能知识教育没有系统性的培训和教学课程,对节能知识的宣传也缺乏广度和深度。

在考核奖惩制度方面,节能工作的奖励与惩罚机制有所缺失,缺少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和流程。大部分高校未将节能的考核结果与个人的业绩评级、岗位竞聘挂钩,节能考核的评审次数过少,缺乏量化标准和操作规范,致使节能的考核流于形式。

(三)精神层面上,校园师生员工总体的节能意识不强。虽然目前我国高校对绿色节能建设非常关注和重视,部分学校也很注重追求节能理念,如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在校园规划方面充分运用节能思想,但从整体上看,校园里的能源浪费现象仍较为严重。学校部分师生员工对节能理念的意识薄弱,仅停留在口头上或纸面上,没有真正付诸实践,节能效果不明显。我国高校的能源消耗也呈现增长的状态,具有总类多、总量大、人均消耗水平高、能源费用支出高的特点。校园主体的节能意识不强主要源于我国节能文化薄弱的历史根源,较之于其他国家,我国提出节能理念的时间较晚,并且我国的节能法律制度也较为落后。在日本,节约意识已成为一种国民的自觉,日本政府规定,每年的12月为“节能月”,每月1日为“节能日”,每年8月1日和12月1日为“节能检查日”。相比而言,我国公民的节能意识存在“先天不足”的特殊情况,因此师生员工在节能意识方面仍有待培养和增强。

(四)行为层面上,传统的行为方式导致能源浪费现象严重。据有关调查显示,“与直接使用水龙头洗脸和刷牙相比,用脸盆洗脸可以节约2.175升水/次。将近50%的大学生选择直接使用水龙头洗脸。同样以全国本、专科在校学生3300多万为基数进行估算,每天全国本、专科在校学生至少浪费水资源3500多万升水,相当于每天浪费一个小型水库。”[5]由于缺乏节能意识,大学生作为校园主体,在生活方式上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节能习惯,尤其是用水用电方面,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目前高校饭堂剩饭剩菜成堆,长流水长明灯现象大有存在,大型实验设备和实验室投入大使用少。同时,部分校园师生员工在消费方式上也没有践行节能理念,如购买汽车时着重考虑汽车的外观和档次却未考虑汽车的耗油量等。

三、绿色节能校园创建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

(一)通过组织实施节能开发项目、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大节能建设资金投入等方式提高校园节能的物质文化。绿色节能校园的建设及成效的取得依赖节能设备设施等物质条件,提高节能的物质文化可通过以下方式:一是引进和更新节能设备,并培养一支节能技术人才队伍,组织专业人员实施节能开发项目。大力支持节能研发基地和实验室的建立,激励从事节能领域的工作人员加强节能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努力打造本校特色的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二是与政府、企业合作,搭建技术共同开发、成果共同享用的节能技术创新平台。发挥学校、政府和企业的各自优势,由政府提供经费资助、企业提供科技器材、学校提供研发人才,共同打造节能技术创新平台,促进节能技术的创新与节能产品的升级。三是加大节能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保障节能在研发、应用、推广和管理等不同阶段中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并不断加大节能设备设施的投入使用,对耗能大的单位和楼宇进行旧设备的更换与淘汰,采用节能灯泡、节水龙头、节水冲便器、节水网管、节冷装置等节能设备。

(二)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教育宣传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逐步增强节能的制度文化。为完善节能监督管理制度,首先高校应建立具有实效性、执行力强的节约型校园监督管理机构。在这方面,学校应逐级组建落实组织管理,制定管理制度。

其次,做好节能宣传制度的健全,这是绿色节能校园建设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节能宣传教育可通过以下多种方式:第一,将节能教育理念纳入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学校课堂教学进行节能教育;第二,充分使用校园网络平台、广播站、宣传栏、校报等宣传工具,进行节能理念与知识的宣传;第三,完善节能技术人员的培训制度,为节能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节能教育条件。

再次,实施考核奖惩制度,是绿色节能校园建设长期开展的动力保障。一方面,学校应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定期对学校各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节能成效显著的单位或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浪费现象严重、超额数量大的单位应给予处罚;另一方面,将节能的考核结果与单位的经费、负责人的业绩评级、岗位竞聘相挂钩,以增强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心,确保节能校园建设取得实际成效。

(三)增强校园师生员工的节能意识,大力提高节能的精神文化。从细节上着手,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节能意识的培育,使校园主体知节能、懂节能、善节能。在学习中,开设节能教育课程、讲座和培训,通过授课和实践操作形式灌输节约用水用电的理念;开展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工作,培育学生循环使用书籍的意识;开发实地与网络跳蚤市场,促使旧DVD、洗衣机、手机、书籍等二手用品重新分配,培养师生员工循环利用生活用品的节能观念。在工作中,开展节能办公的培训,增强办公人员节能办公的自觉意识,如灌输无纸办公、合理使用空调、利用废纸等理念,同时通过工作的微细环节培育办公人员的节能意识,如提倡下班前半小时提早关闭空调、室内无人时关闭空调、短暂休息期时关闭电脑显示器等。在生活中,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节能意识和素养,开展节能知识竞赛、节能征文比赛、节能演讲比赛等校园活动,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在节能氛围中增强节能意识。

(四)塑造校园师生员工的节能行为方式以提升节能的行为文化。传统的生活方式缺乏节能理念的向导,为了提升节能行为文化,应从多方面塑造师生员工的行为方式,具体为:首先,鼓励师生员工骑自行车出行,尽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阿姆斯特丹作为全球十大环保城市之一,它的环保特色是鼓励环保交通工具,该城市中37%的市民骑车出行。[6]高校有着生活空间集中的天然优势,师生员工骑单车就能满足学习和工作的需求,因此学校应大力鼓励单车的使用。其次,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用水用电方式,如使用脸盆洗脸、集中到教学楼自习等,尽量减少水和电的浪费。再次,注重垃圾的回收。德国的城市佛莱堡从20世纪80年代就注意垃圾的回收和利用,至今成为世界十大环保城市之一,校园由于人口较为密集,垃圾的产生数量较大,因此注重垃圾的回收可以有效实现能源节约。最后,发挥校领导的节能示范作用,由领导率领师生员工塑造节能的行为方式。

四、结语

一流的文化创造一流的大学,节能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理念,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创建绿色节能校园,从文化的不同层面上打造节能文化,对提升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作用。针对目前高校节能创建在物质、制度、精神和行为方面存在的现状,节能文化的打造应有的放矢,从宏观上着眼,从微观上着手,结合实际有效提高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1]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

[2]Julie Newan.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ility at Yale.Conference about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campus.Shanghai:Tongji University,2008.转引自:余亦文.高校节约型校园的规划建设研究与实践[D].湖南:中南大学,2009:2.

[3]余亦文.高校节约型校园的规划建设研究与实践[D].湖南:中南大学,2009:3.

[4]孙海彬等.节能减排现状分析及对策[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0(6):235.

[5]王丹倩等.大学生生活方式对高校节能减排的影响分析——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13):113.

[6]中国报道网.世界各国节能文化风气[EB/OL].(2010-03-21)

猜你喜欢

师生员工校园理念
吉林省教育厅向全省广大师生员工恭贺新春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吉林省教育厅向全省广大师生员工恭贺新春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高校领导干部以群众路线为基础践行“三严三实”的长效机制研究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如何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