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民族地区基础英语教学改革中的特殊场域

2012-04-12赵丁玲崔瑶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民族改革老师

赵丁玲 崔瑶

(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海南民族地区基础英语教学改革中的特殊场域

赵丁玲 崔瑶

(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本文对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英语教学加以论述。

海南民族地区;英语课程改革;特殊场域;对策

一、海南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的特殊场域

(一)特殊的民族性格。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往往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性格。如黎族传统文化是一种自然形态的民族文化,具有原始淳朴的文化特质。由于海南岛孤悬于南海之上、远离中原、交通不便等客观原因,使得黎族社会的历史发展处于长期阻滞的状态。黎族人民自古以来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空旷舒适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下一代安逸平静、热情好客的生活态度。饿了山上有足够的野果,渴了树上有新鲜的椰汁;没有严寒刺骨的自然威胁,即使是风餐露宿,他们也能避免一般的疾病。

这种安于现状、与世无争态度,在教师教学上表现为:按部就班,改革滞后;在学生学业上表现为:缺乏锐气,知难而退。该地区学生虽然在思想上逐渐有了危机感,但是,由于缺乏竞争意识,尽管部分学生表现出努力成才的愿望,却又缺乏成功的信心;渴望尊重、强调自我,却又有较强的自卑感。总之,新课程改革使民族地区师生们的教学与学习生活显得紧张,忙而无绪!

(二)民族经济与改革要求的失衡。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越来越依靠知识、技术、信息和资本集约的结合,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明显出现资金短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学校经费紧张等现象,使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信息化”“多媒体”无法实现。尤其是农村中学,甚至连录音机都没有,上课只靠粉笔加黑板,设备、设施与新课改教材不配套;因资金缺乏,学校对图书馆投资很少或无投资,更不用说电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了,导致课程资源开发困难重重。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程改革实施设想也难以变成教师的实际教育成果。

(三)民族方言和师资水平对英语教育的影响。一方面,黎语只有口语表达没有文字记载,不同地方的方言又差别很大。更有甚者,某些英语发音在他们民族语言里根本没有。例如,/dʒi/,海南孩子都发成汉语拼音的/ju/;所有以清音结尾的词都读不出尾音,他们的老师也是如此(中学教师培训时听课录音发现,无论年轻老师还是年龄较大的老师)。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英语教师的年龄偏高,学历偏低。

(四)基础教育对民族学生智力开发的影响。有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黎族学生总体英语水平偏低。除了他们生性安逸无争以外,最关键的原因是民族学生错过了基础教育初级阶段幼儿智力开发和初中阶段(十三四岁)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影响了他们先天素质潜能的全面良好的开发。这与从小在城里长大,深受良好的家教和音乐、艺术、体育熏陶的孩子相比,民族生除了基础知识较差之外,视野相对狭窄,思维方式多为单向思维,发散思维少;思维的间断性、浅表性、紊乱性较强,缺乏连贯性、纵深性和条理性。

(五)黎族学生的独特优势。宽松舒适的自然环境,造就黎族学生无忧无虑的自然天性,他们活泼好动,充满热情,能歌善舞。由于受本民族语言特色的影响(只有口语,没有文字),他们尤其善于模仿。表现在英语学习上,他们倾向于运用口语策略;喜欢合作学习策略;与阅读策略相比,他们更喜欢听力策略。这些都是英语学习中不可忽视的潜能开发优势。

二、针对以上特殊场域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针对其民族安逸心理,教育部门应从老师入手,充分调动老师们的改革热情。首先,促其“乐业”。墨子曾经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而后求乐。”[1]安居才能乐业。要使老师们潜心于教学,必须使他们得到相应的报酬。其次,促其“勤学”。“学”可以促“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正有助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2]只有“博学之”,才能“慎思之”,进而“明辨之”“笃行之”。面对改革,要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一方面学校领导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学习培训,另一方面,老师们要边实践边思考,然后总结经验教训,再实践、再改进。这个“思”的过程也是新理念“内化”的过程,也是“质疑”的过程,“信者坚其志,疑者亦足以研其微”,[3]“疑”使他们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和不足,进而深入探究之,然后才有新的创见。深入探究本校的教学及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既是“校本研究”;使其创新型见解成文,便是“科研/学术论文”;应用其独到见解于本校教学实践,通过验证、改进,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生了特色课程。若每个中学都有一批善学、善思、笃行的教师,还何愁没有校本研究、没有特色课程、没有改革成效呢!为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尽量给中学老师提供外出进修或学习的机会,只有见多识广,才能厚积薄发。

(二)从教法改革入手。其一,渗透的原则——教学中注意渗透美育与德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育的渗透有利于愉悦学生的心情。“没有美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美学强调和谐、自由、没有精神负担。这正合生性顽皮、活泼好动的民族学生的口味。教师的教态美能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口语美能给学生以有声的感染;博学美能给学生以无形的启迪;教师巧妙地挖掘教材,能引导学生欣赏异国文化的精华;有趣的课外活动,能启发学生体会英语交流的成就感。英语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以美启真,以达到个性解放;以美储善,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我国古代就有把德育寓于教学中的传统。孔子曾在其“庶、富、教”的思想中提出“教”是提高人口素质和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的条件。孟子在其“施仁政”的思想中明确指出“食饱衣暖,逸足而无教,则近于禽兽”。[4]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一》中更加明确的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德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寓德育于英语教学,教书以育人,实为必要。

其二,博爱的原则。成功的教育离不开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赤诚的爱。“敬师取友”是我国古代教育中的优良传统。堪称“万世师表”的孔子曾经爱生如子,诲人不倦。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当仁不让于师”,[5]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师生平等关系。由于他对学生教之殷,爱之深,在他死后,学生如丧考妣,为他服丧三年,自贡又为之庐墓三年,大家还不忍去。这位教育大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民族学生生性自卑,缺乏自信,爱的教育会给他们以学习动力与成功的信心。老师要把无私的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用理智的爱摒弃溺爱、偏爱和有条件的爱。“以情动情”,用爱的教育塑造心灵,变革学生的精神世界。

其三,导学的原则。教师要充分利用民族生独特的民族性格,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并使其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的社会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6]“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呼唤、激励和鼓舞”(第斯多惠)。面对英语改革举步维艰的状况,老师们要利用民族学生善于模仿的优势,充分发挥他们英语口语学习的潜能,同时避免自身发音不准的劣势,教学生多听正宗的录音,用录音机代替老师教生词、读课文,重在教学生“如何学”,而不是“跟我学”。“教是为了不教”。老师还应利用海南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找机会带学生常出去会一下真正的“老外”,让他们知道“原来他们真是这样说话”,从而激起他们的愿学、肯学、有目的学英语的心理。

在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因势利导方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甚是值得我们学习。他曾要求学校要做到以下具体要求:第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欢的学科,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上“超大纲”,在同学中居于遥遥领先地位。第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门入迷的课外活动,只要一有空闲,他就到为他准备好的“角落”里去探索钻研。第三,让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喜爱阅读的书籍(包括文艺著作和科学著作),要有几十本他喜欢反复翻阅的书。[7]尤其是面对智力发展相对较晚、思维方式单一的民族学生,老师更应该采取正面疏导和循循善诱的教法,切忌简单粗暴。

[1][2][3][4][5]转引自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6):《墨子佚文》;王夫之,《船山遗书四书训义》;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滕文公上》;《论语卫灵公》.23-102.

[6]苏霍姆林斯基.少年教育与自我教育[M].第99页.

[7]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6):452.

The Special Fields in Elementary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in Hainan Minority Areas

Zhao Ding-lingCui Yao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Qiongzhou University,Sanya,Hainan,572022)

To clarify the particular nature of these special fields and make some countermeasures will restrict or speed the reform of English teaching in these areas.

Hainan minority areas;special fields;elementary English teaching reform;countermeasures

H319

A

1008—6772(2012)03—0050—02

2012-5-14

赵丁玲(1969-)女,山东东明人,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从事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崔瑶(1983-)女,辽宁沈阳人,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从事翻译与文化研究。

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立项课题(QJH115136);2009年度琼州学院资助项目(QY200907);海南省教育厅和高教社共同资助项目(琼教高【2009】132号)

猜你喜欢

民族改革老师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改革之路
多元民族
改革备忘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改革创新(二)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