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行为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研究

2012-04-12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群体行为成员群体

张 杰

(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广东 广州 510631)

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内涵及其行为特征

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基于兴趣相投、情感维系和利益共享的内在心理需要,大学生彼此之间自发结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且具有众多共性的人群组合体。非正式群体存在的普遍性和形成的复杂性使得非正式群体行为表现出与正式群体不同的特征,具体来看,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行为约束无形化。通常来说,大学生正式群体是依靠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组织章。程、行为规范、权利义务等对其成员的行为进行约束,确保成员的行为符合学校的目标,实现学校乃至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的规章制度,群体成员是因为具有共同的需要、利益、情趣和爱好才走到一起的,群体成员内部的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不同的非正式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群体价值取向是群体成员共同心理特点的表现和反映,是群体成员行为和活动的依据,决定着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内容和效果,也是非正式群体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保证。由于群体成员的价值取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使得其对群体成员的约束比正式群体的制度约束来得更有效、更显著。

(二)群体行为具有一致性。共同的兴趣爱好和高度心理相容是非正式群体得以存在的基础。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信任、互帮互助,形成一种相互“抱团”的状态,群体成员间能够在心理上协调、行动上配合、充分发挥群体的优势和智慧,因而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具体表现为群体成员意志一致、行为目标一致、步调一致。此外,由于群体成员对群体具有较高的忠诚度和较强的归属感,因而群体成员能够自觉服从、执行群体意志,即使当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时,也能够舍小家顾大家,以群体利益为重,确保群体内部的和谐和群体行为的一致性,这也形成了新的集体主义倾向。

(三)核心人物具有权威性。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过程中,会自发的出现一两个群体核心人物,他们在非正式群体成员中具有较高的威信,他们控制着非正式群体的发展进程,决定着群体的规模和范围,引领着群体的前进方向和群体价值取向,在群体中起到决策指挥、榜样示范、组织协调作用。他们身上特殊的人格魅力和气质使得群体成员对其非常地钦佩、信任甚至依附,无条件的自愿接受其指挥或安排。核心人物的这种“精神领袖”作用使得其在群体学生成员心目中的地位远超过学生正式群体的领导或某些老师。

(四)群体具有开放性和排他性。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由于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组织形式。比较松散,成员的准入退出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使得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不够稳定,成员流动性较大。具有共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情趣、志向的学生都可以被吸纳为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凡是不认同群体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的群体成员可以随时退出该群体,而不必给予一定的惩罚,表现出高度的开放性。同时,群体对内部成员高度信任,相互支持和帮助,信息共享,而对于非正式群体以外的成员则在心理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相互防范甚至猜忌、排斥,又表现出一定的排他性。

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行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非正式群体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减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压力。在非正式群体中,群体成员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认识到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体验到群体生活的乐趣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价值。懂得要依靠维护群体目标来寻求理想建构,避免独立发展个性和人格带来的空虚和寂寞。通过借助于和群体成员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加深成员间的了解和友谊,获得成员的理解和支持,排解心中的苦闷和困惑,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并进一步强化自信心和加强力量感,促进自身的成长和社会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压力。

(二)非正式群体的小集体主义倾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把“双刃剑”。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群体归属感很强,群体意识浓厚,群体心理往往重于个人心理,因而群体成员会把群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个人选择服从群体决定。这种状况造成的后果就是当班级、学校等大集体利益和非正式小群体利益相一致时,非正式群体成员会全力支持、维护大集体的利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积极的正效应;但当非正式小群体利益和班级、学校等大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即使有些非正式群体成员意识到有必要优先考虑大集体利益,但出于保证非正式小群体行为对外一致性的考虑,可能也会感情重于理性,对班级、学校等维护集体利益的决定予以抵制,通过负效应来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导致学校期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冲突、缓解矛盾的难度增加。

(三)非正式群体行为的排他性可能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大学生心理认知的不成熟往往会使非正式群体成员陷入社会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之中,遇到事情喜欢从小群体的自我立场出发,而不是从社会维度或换位思考或处理问题。当社会或大集体价值取向和小群体价值取向不一致乃至冲突时,往往不能够采取包容的态度予以接纳或正视之,而是采取排斥或抵制态度,不愿意服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容易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群体性的对抗,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化解于无形。

(四)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态度和行为取向可能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当核心人物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方式、内容表示认同时,他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支持和配合,并利用其在非正式群体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影响和带领着非正式群体的其他成员投身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来,推动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反之,当其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示不满时,他会采取消极的态度,并利用自身的权威和号召力对群体成员施加影响,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加大,客观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三、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一)充分发挥核心人物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实现其正向功能。非正式群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是通过核心人物对其群体成员的信息传递自发形成的,核心人物对群体规范和群体目标的确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对非正式群体作用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工作管理者要认真研究不同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特点,通过引导和教育,帮助核心人物建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协助其建立良好的群体文化,充分发挥核心人物在非正式群体的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利用其在群体中特有的威望和号召力,将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传递渗透到每一个群体成员身上。同时,要积极吸纳核心人物加入共青团、学生会等多种不同的群体中,鼓励其参与学校的各项学生管理工作,利用其特殊地位和作用实现核心人物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向功能。

(二)培育共同目标,引导和鼓励非正式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社会学研究认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偶合群体,该群体具有文化塑造功能。群体目标是群体成员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对群体成员行为具有激励、导向和规范作用。学生管理工作者对非正式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认真研究每个群体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充分关切每个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及其成员的内在心理诉求,因材施教,注重实效性,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引导和培育符合非正式群体成员成长、发展规律且与学校教学管理相融合的共同目标,保证群体成员在实现其群体目标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学校的组织目标。

(三)鼓励非正式群体成员融入多个群体,淡化群体意识。通常来说,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是和群体成员担任的角色数量负相关的。当某个学生只加入一个群体,他的群体意识就比较强,他对群体的归属感和对群体角色的身份认同就比较强烈;反之,当某个学生同时加入多个群体作为多个群体成员时,由于不同群体的价值取向可能趋于多元化,成员在群体中将会获得更大的自由,成员的角色意识就会削弱,对群体的归属感和群体意识就会淡化。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学生群体的这一特点,鼓励非正式群体成员加入到其他正式或非正式群体中,通过在不同学生群体中多元的群体目标来淡化群体成员的小群体意识,减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阻力,促进学校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畅通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利益诉求机制。根据行为科学的群体动力学原理,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内在需要和环境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辅导员和其他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密切与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联系,搭建非正式群体成员与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平台,消除隔阂,增进双方感情;要通过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让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情绪得到释放,让他们的利益诉求得到有效表达;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他们参加学校的民主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将群体目标调整到和学校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并利用非正式群体信息沟通渠道广、信息传递速度快的特点,协助老师及时收集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对学校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配合老师有针对性的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1]钱智勇,陈军,董丁戈.论大学生群体行为的疏导与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2]李长青.关于学生非正式群体行为引导问题研究[J].求实,2006(2).

[3]童建福,沈锐强.大学生群体行为的直观表象与内涵探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4]冯润民.大学生群体行为突变机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5]赵志成.基于群体动力理论对高校班级小群体行为的分析[J].开封大学学报,2011(3).

猜你喜欢

群体行为成员群体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群体行为识别深度学习方法研究综述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化工园区突发事件情景下的群体行为模拟演化研究*
应急疏散中的群体及其行为研究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