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通过自我接纳促进心理和谐

2012-04-12谭文杰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恐惧情感

谭文杰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外语教研中心,广东 珠海 519015)

大学阶段是刚刚成年的学生从学校过度到社会的“桥梁”,这个过渡的时期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非常关键。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会受到很多心理问题的困扰。根据黄希庭等心理学家的调查,我国在校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大概有三成,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大概占了一成[1]。

一、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人生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有各自的特点[2]。当学生还是儿童,在小学阶段的时候,天真烂漫,完全的表现自我,开心就笑,难过就哭,害怕就躲起来,各种情绪都得到充分的宣泄,很少会积累起心理的问题。到了中学阶段,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渐渐地产生了影响,学生的情感也变得丰富起来,比较在意自己的表现和别人的评价,自我意识慢慢增强。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理想自我和真实自我,根据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和谐理论。当真实的自我与理想自我有较远距离的时候,内心便会产生冲突,心理处于不协调状态[3]。青少年有时为了达到外界的期望,建立自己是“好学生”的形象而压制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和情绪,久而久之,心理的问题慢慢产生。与此同时,由于学校学业紧张,纪律严明,以学业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价值,缺乏恰当的心理问题沟通的渠道,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被积压和掩盖住了。

当学生好不容易经过高考,进入大学,就好象“紧箍咒”一下子松了下来,大学生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就好象在笼子待久了的小鸟飞进了自由天地,自由是有了,但是生存却成了问题。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变得迷惘起来,学习和生活没有了目标。根据调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适应问题,学习问题,情绪和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就业问题[4]。在很多的大学生身上没有看到朝气蓬勃的身影,反而是整天想睡觉,或沉溺网络。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比起中学时代更加的敏感而丰富,更趋心境化,情绪和心理的问题困忧着很多的大学生。当积压的心理问题和新产生的问题不能够有效地解决的时候,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会趋于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智商的群体,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后也会是幸福感高的群体吗?在杂乱无章的社会上,他们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以后的的事业,爱情,家庭的状况会使他们觉得幸福吗?多种因素例如学识,家庭背景,机遇,长相等等必然和偶然的因素都会给人的历程带来影响。具体的生存状态很难预测,但是心理的状态决定了个体怎样来看待自己的境况。乐观者和悲观者会有完全不同的体验。无论将来的际遇如何,健康的心理是人能否感受幸福的最重要的保证。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结构,特别是帮助患有比较严重的焦虑和忧郁症状的大学生消除他们的痛苦,是使他们以后能快乐生活的最好保证。

在大学这个年龄段,外界的刺激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比较长期的影响,不象在小时候,情感率真外露,事情过去以后就不留痕迹。大学生会因为某一件事的发生而产生长时间的情绪波动。因为某一次表现没有如期的理想,就有可能认为自己不如人家,而造成心境的长期低落。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强,为了维持“形象”,他们会尽量去掩盖自己的情绪。所以,有时候通过表面的行为很难察觉到他们真正的内心世界。很多悲剧的产生都是由于不了解内在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都在人们成长的历程中留下烙印。如何帮助被心理问题折磨的大学生打开心结呢?

二、接纳的奇妙力量

从小学到大学,大道理经常被人们拿来用以“解决”问题。但是对于已是成年阶段的大学生,大道理是不起作用的。拿焦虑作为例子,带有焦虑感的大学生被要求上台发言时会觉得很紧张,传统的教育会告诉他尽量去压制自己的紧张,不要让别人觉得自己是软弱的,为了不紧张,要不断地自我暗示“勇敢点,象个男子汉。”人们从小就被教育去做一个完美的人。人的性格特征分为优点和缺点,优点被褒扬,缺点被批判,孩子要戒除所有的缺点,只有拿了第一名才能获得掌声。这种完美主义的教育为孩子们将来的心理问题埋下了祸根。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完美主义会导致焦虑和忧郁等心理障碍。

人天生有各种各样的情感,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是人类进化,适应自然的结果[5]。这些情感都是自然的,正常的。但社会凭主观意识把情感归类,把他们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情感例如自信,坚强,勇敢等;负面的情感例如紧张,胆小,嫉妒等,人们都想拥有积极的情感,想尽办法去除消极的情感。这种想法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每时每刻都会表现出来,上台发言的大学生被要求压制内心的紧张,是因为紧张和恐惧通常跟懦弱这种形象联系起来。但是,当紧张的大学生听从教导,尽力去克服内心的恐惧,不断自我暗示要做一个完美的演讲的时候,恐惧是否会消失呢?

恐惧就等同于软弱吗?恐惧是如此自然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是自然界经过长年累月进化而来的一种防御心理机制。试想如果没有这种心理反应,原始人见到了猛兽也不会害怕逃走,性命也就难保了,人类还可能一代代地繁衍下去吗?观察一下婴儿,当他见到陌生人或者不熟悉的东西的时候就会觉得害怕。恐惧这种心理反应就象生来就会笑,就会哭一样,是天生的,很自然的。心理学家马科斯认为恐惧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引导有机体避免威胁,具有明显的生存价值,没有恐惧一个人在自然条件下很难长期生存。

当紧张的大学生要去克服恐惧的时候,从一开始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人的主观力量是不能跟天生的,自然的力量抗争的。就象要用双手抱起自己的身体一样,无论怎么用力,是肯定抱不起来的。人们唯一可以做的是接受天生就有的心理反应,与之和睦相处,并进行恰当的管理。人类说要征服自然,但自然是征服不了的,吃苦果的是人类,只能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够继续繁荣兴旺。人的心理状态也是一样,对抗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当人试图运用主观的力量和恐惧对抗的时候,恐惧也变得更强了,这种冲突和纠缠是不能使人勇敢起来的。正如辩证法所指出的,任何东西都有相对应的一面,“勇敢”和“恐惧”本来就是天生的一对,就象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怎么能通过打压一个方面去突出另一方面呢?

如果恐惧不能靠意志力去打败的话,那么这位大学生如何才能够在台上勇敢地,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呢?真正的勇敢是带着恐惧去做该做的事情,要接受自己的紧张,紧张并不是懦弱,承认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不要试图去压抑他,带着紧张走上台去进行发言。当这样做的时候,恐惧紧张就有了一个宣泄的渠道,发言者会惊奇的发现,当他和恐惧和睦相处的时候,恐惧的感觉会自然地走远了。这是一种奇妙的心理体验。除了恐惧,其它的一些心理障碍也可以用接受的方法进行消除。对于深受焦虑和忧郁折磨的大学生,当接纳了自己的时候,天地就会变宽,变明亮了。

在逻辑上这似乎是矛盾的,不驱走恐惧怎么能勇敢起来呢?但是人的心理结构就是这么的奇妙。一块磁铁,必须带有负极,正极才能够出现。恐惧和勇敢本来就是一体的,当你想用主观的力量去排斥恐惧的时候,这种情绪就会变得更加的强大,就好象一根弹簧,越是拉扯他,他产生的力量也越大。对于焦虑和忧郁这些心理障碍,过去和现在很多人都提出方法来进行医治。西方心理学奠基人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的学说,试图通过探因,分析等手段缓解病人的症状。但是研究表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医疗心理病人的时候是效果不大的,弗洛伊德本人也曾经承认他从来没有治愈过一个心理病人。对于患有心理障碍的成年人来说,接受比探因,分析更重要。对于大学生,虽然还有可塑的空间,但是心理结构已经相对的稳定,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气质,不太容易发生剧烈的变化。正确的态度是要宽容地接纳现在的自己。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很容易由于自己的某些不完美而否定自己,焦虑和忧郁都是由于内心的冲突引起的,企图通过自己的意志力消灭所谓的负面情绪而达到完美。这是一场不能取胜的对抗,在冲突和对抗中,焦虑和忧郁只会愈加强烈。正如罗杰斯指出的人之所以心理不健康,是因为缺乏乐观满足的生活态度[3]。

对抗不是出路,接纳是保持心态平和的唯一方法。这种看似矛盾但是奇妙的心理现象在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中就有所论述,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所不为”就非常好的反映了这样的一种心理现象。当不去跟恐惧对抗,不去做什么,与之和平相处的时候,其实就是消除症状的最好方法。庄子通达和宽容的生命哲学也解释了这种心理现象,庄子认为只有把自然赋予的东西看的自然而然,理所当然,内心才变得自然、无伪、自如。这就是一种接受的态度,这种对自己宽容的态度是缓解内心冲突的最好方法,也是使自己快乐的最好方法。

三、结语

大学浪漫而富有诗意,是人生阶段的黄金时期,但是患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会觉得生活一团糟,看不到阳光。为了驱赶心中的黑暗,很多人试图采取激烈的,对抗的方法。其实,方法很简单,只要点燃一根蜡烛就可以驱走黑暗,带来满屋的光明。接纳自我就是那根可以带来光明的蜡烛。

[1]黄希庭.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评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3).

[2][美]谢弗.发展心理学[M].邹泓,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王春娟,冯海英.从罗杰斯的自我和谐理论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J].教育探索,2009(5).

[4]周鑫.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引导[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5]许波.国外关于进化心理学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4(3).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恐惧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情感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恐惧更奇怪
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