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2012-04-09冯莹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2年2期
关键词:修改文章习惯文章

冯莹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首要任务,不是教给学生修改的技巧,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对作文进行自我检查,在自我检查的基础上,学会识别作文中的问题。要学生做到自觉进行自我检查,对作文作出正确评价。如果缺乏这方面的指导,在学生尚不知道自己的作文有修改的必要时,要求学生做修改练习,只能是玩弄修改技巧,对学生作文质量的提高毫无意义。

一、修改作文要“五看”

修改文章不仅可以提高分析、鉴赏能力,而且可以提高综合运用各项写作知识的水平和自觉性,有利于从小养成严肃的写作态度和认真修改文章的习惯。修改作文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看中心是否明确了,是不是把要写的内容写具体了,写清楚了。如果发现有遗漏的地方就要补充,有意思模糊的地方就要改动。二看层次是不是清楚了。如果句子间或段落间有重复现象,可合并或则减;如果意思杂乱应想法理顺。三看开头和结尾是否得当。四看用词是否准确,说话是否得体。哪一个词用得不妥当,就换一个合适的;哪一句读起来不顺口,就修改通顺。或换一种说法。五看有没有错别字,标点是否正确。作文的修改不外乎删、补、调、改。修改的一种好方法是自己朗读自己的文章。写文章时是“我笔写我口”,写完后还要“我口诵我文”,随诵随想,发现说不清的,读不通的,不顺口的就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作水平在自改文章中提高,要培养认真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二、修改作文从大处着眼

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认真修改自己写的文章,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与习惯,这是十分正确的。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必须认真修改;文章是个体认识、情感的外显形式,要准确表现自己的认识、思想情感,就必须认真修改;文章又是写给他人看的,要让人看懂、喜欢,也必须认真修改。文章不可能一作而妙,需要反复修改。好文章是字斟句酌地修改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假。启发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是在培养学生严肃的做事态度,对人、对己高度负责的精神。学生在推敲、修改文章的过程中,又会不断积累作文经验,逐渐明了作文之法。修改文章的能力,是自能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懂修改、不会修改,其作文能力的内涵与外延是不全面的。作文教学就应该格外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三、把修改优先权还给学生

作文的过程包括修改和润色的过程。修改文章体现在教学过程上是不同的:学生自己的修改属于作文中的指导,而教师的修改则属于作文后的指导;体现在教学目的上也有所不同:前者体现为对学生作文素质的指导,而后者强调的是对学生作文的“订正”。语文教师辛苦,而中学语文教师更是辛苦。学生每写一次作文,教师就得修改几十篇作文。作文本堆成山,教师为“移山”累得喘不过气来,学生则只是一味为教师“筑山”,连认真阅读教师批语的兴趣都极为少有。这样,从课堂作文看,学生既然是奉命作文,不负修改的责任,也就无所谓主体意识与质量意识,其写作水平自然是提高得极为缓慢。

四、掌握修改的方法

修改是写作的重要步骤,修改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不厌改”,好文章很少是一次写成的,人的认识不能一次完成,往往需要多次反复;语言的表达,也不能一下子就十分准确,需要反复推敲。一挥而就的情况虽有,但毕竟是极少数。“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关于作家修改原作、推敲字句的佳话实在太多了。往往越是著名的作家,越重视文章的修改。曹雪芹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推敲本身就是关于修改原作的典故。从修改的方法来说,主要是增补、调动、删减、更换。增补是对语句不完整的地方加以润色,对内容或材料不充分的地方加以补充;删减是对多余累赘之处加以剪除,使语言和内容更加简洁精粹;调动是对词语、句子的顺序,以及材料和结构的安排加以调整,使之更加有条理;更换,是删掉不当的词语、句子或材料,换上恰当的词语、句子和材料。改的程度视需要而定。可以小修小改,也可以大修大改,甚至重写。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作文素质,提供了一个锻炼平台,教师一定要谆谆教导,不厌其烦,使学生在修改作文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形成能力,最终全面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学生修改作文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按学生认识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邳州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修改文章习惯文章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浅议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教会修改文章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