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生存状态的质辩与挣脱

2012-04-09成旭梅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2年2期
关键词:书单教学法教育

成旭梅

一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要求自己“须听将令”,现在,这四个字基本就是我们绝大部分的生活与工作的现实。行政的命令、烦琐的责任在个人的生活里很难被避免,工作的负荷与无奈很多时候大概就来自于这里。这使得我们有一种强烈的被生活感。

但对被生活状态的抱怨不是今天我们生活所要坚持的重点。生活的真实不是怨尤与沉重,生命本能应有热情与乐趣。因此笔者想重点说说前两个字一一“须听”,说说怎样在被生活里有一个自己真实的取舍选择,一个属于自己个性的东西。正如我们教育的旨归一般,让我们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个体。

一、关于中心化与边缘化的问题

苹果的设计者乔布斯有一个中心怪圈说,他指出:“人有天然的中心意识,不在中心生活的人,会有一种不安全感,但完全在中心生活的人,又会产生一种追逐中心的习性,使自己陷入周而复始不可自拔的怪圈,从而使自己疲惫不堪。”现在苹果在中国市场高调被捧的情形是很有意思的,大家都以为拿着苹果让自己很中心了,其实苹果设计的初衷是个性化,而不是中心化,主流与中心,正是乔布斯设计理念初衷所反对的。与个性化相对应的概念是小众化,这是人性化社会应有的以人为本、尊重个性需求的态度。

这让笔者想到一个问题,就是人在社会中的中心化与边缘化的问题。小众化当然不等同于边缘化,但在一个过于提倡中心化的氛围里,敢于小众,即是敢于边缘。中心与主流的某一层面的意义意味着同化与牵制,边缘的某一层面的意义意味着个性与自由。对于一个独立的个性来说,如果要保存自己的个性的真实与思考的真实,就要面对边缘化的处境。这也是上世纪“后现代去中心理论”提出的一个背景,也是上世纪初以来全球公共知识分子共同的价值选择。

从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来定义“教师”,他应该是一个既提升自我又服务他人的公众事业的承担者,一个精神理想与技术理想的结合者,一个反思与坚守自我精神的纯洁性与崇高性的责任者。

二、做正常人的教育。做真实的教育

王荣生老师曾经举过一个课例。一位教师讲《秋天的怀念》,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秋天的怀念》。首先,请同学们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教师的意图很明显:第一段有个关键词语“你要好好活着”,最后一段又出现了“你要好好活着”。教师的意图,是让学生在阅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时,抽取这个关键词语,然后围绕这个关键词语来分析课文。在课后交流的时候,王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什么人在读文章的时候,先读第一段,再读最后一段呢?”也就是说,拿到一个作品,先读第一段,再读最后一段,这样的阅读方式有没有问题呢?这个例子说明,一方面,教师的确在努力做好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难以为人知觉的问题。问题怎么解决?我们首先思考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怎么教,这个知识点怎么落实,而是我们的教育把学生引向什么维度?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立场?教育处在什么样的立场?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只是把自己认为是特殊的生活对象,那么,对于自我和学生的定位就会出现偏差。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是从生活里来,到生活里去的人,所以,首先要以对待正常的人的方法与手段,以培养正常人为目标,来做教育,做真实的教育,而不是摆谱的、故作姿态的教育,甚至是扭曲的、目标不在利他而在利己的教育。

三、以“公共知识分子”名义。多维认知

教师,首先应该把“公共知识分子”、“自由精神”作为发展的关键词,多维认知。

这个多维认知可以有三个层面:从技术到学术;知识层面的立体化、多维化;阅读的质与量。

1从技术到学术

技术的锤炼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学术是技术得以升级的必要保证。这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一样的。因此,要有技术的落实,还要有学术的观念。如,在高考阅读训练里,我们习惯了走向技术的规训,走向了“筛选信息”、“分析概括”、“综合理解”等理性思辨,而忘却了去审读来自文本本身的美,忘却了遵循文艺本身的规律去体味文学的品质;以之,我们离真正的文学越来越远,也离文学带给我们的美丽的情感与崇高的震撼越来越远。一个拒绝匠化的语文教师,须要一点源自于理论的高屋建瓴。

2知识层面的立体化、多维化

舒尔曼认为,教师必须知道如何把他所掌握的知识转换为学生能理解的表征形式才能使教学取得成功,而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至少包括:(1)学科内容知识;(2)一般教学法知识;(3)课程知识;(4)学科教学法知识;(5)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6)教育环境知识;(7)教育目标、目的、价值观及其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伯利纳把专家教师的知识归结为: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格罗斯曼把教师知识归纳为:学科内容知识、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环境知识和自我知识;博寇和帕特南把教师知识分为: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考尔德黑德把教师知识归结为:学科知识、技巧性知识、个人实践知识、个案知识、理论性知识、隐喻和意象。

3阅读的质与量

当继续教育成为当下教师的必需,教师所面对的问题是,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应该学习什么样的教材?应该读些什么书来提升自我?在各式各类的“教师阅读推荐书单”中,大多被着力推荐的只有教育类的书籍。如,西安市43中学给老师们开的书单非常有代表性,这份书单囊括了名家教学法、班主任工作方法、教育理论和思考、课堂实录,但,这样的阅读是否完善?

在开出一份“教育专业化素养书单”的同时,是否不应忘记开出另一份书单——公共阅读书单?二者同样重要。

著名学者夏中义教授在其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的总序中曾把一个知识分子对价值的寻求归结为三个维度的思考:“第一,人与自我——你将如何为自身的日常生存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第二,人与国家——你将如何面对故土的百年沧桑及其社会——文化转型,以期将自己塑造成迥异于卑微子民的‘现代国民;第三,人与世界——你将如何置身于新世纪的‘全球化格局,尝试用全人类而非狭隘族国的眼光,来关注我们这颗星球所发生的宏大事件与国际难题,诸如生态、种族、战争、宗教、人权……而无愧为‘世界公民。”

“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夏中义教授所提供的三个维度,正是一个知识分子精神成长所需要的思考线索,它也给我们的教师的“公共阅读书单”提供了最为有力的参考。这样的“公共阅读书单”,显然是要颇费思量的。它需要我们的耐心和洞察力,在保证经典的基础上,又能根据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地加以分析选择。

四、模式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现在很提倡新老挂钩、师徒结对。

不过,学习总是一个悖论,因为它总是从模式的模仿建构开始,以模式的颠覆与个性的生成结束。怎样来看待模式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1“模式”的塑造当因“课”制宜

不同的学习领域、科目、模块所对应的课堂应形成不同的课堂品质,切不可千课一面。

2“模式”的形成当因人而异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任何问题的提出总会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形。为避免个性教学走向教学效果的负面,当强调以下两个方面:(1)不同的教师应在总教学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形成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可因过于强调个性的突出而置教学目标于不顾,不能让课堂成为教师随意创新的试验品,使学生成为试验的牺牲品;更不能让课堂沦为张扬教师个人性格的个性秀场。我们当理性地看到,尝试创新并不等于创新本身,教学个性的提倡的根本宗旨还是在于多方面尝试教改,尝试更新更科学更符合教育规律更适合于孩子成长的教学方式。(2)教师当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方式,要能适应新形势下教师的要求,力求能立足根本多向拓展;不光要懂得课本,还要懂得更多更立体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关注传统意义的知识领域的划分,还需要及时更新知识体系,认识到第三种文化的诞生的时代性意义及产生的社会影响,以使课堂的建构具备更高层次的完整性、准确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3,反对“模式”制造的刻意性和随意性

“模式”的有无,并不是决定教育成果的惟一因素,所以刻意制造模式是没有必要的;而且若果不顾教育教学规律刻意地生产模式,反而会贻患无穷。

4,在模式的推广和引进的过程中,不宜带上盲目求同的意味

如果模式的引进成了教师的克隆,教育创新就无从谈起。

教学模式的形成并非必然,亦非必须;成功的教学,需要教师放大自己的特长,成熟才是一种风格。

五、从道德体认走向习惯反思

邓梁在《教育不是良心活儿》中说:“如果我们仅从目前某些方面的一些进步就觉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必然会减少对教育深远影响的思考。把教育当作良心活儿,无疑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近视。把教育当作良心活儿,很多时候,是面对教育失败的一丝难言无奈;是面对教育失败的一声被动叹息。”这段话足以说明,教师,是一个道德示范体,但一个好教师,不能仅止于一个道德示范的角色。

许锡良先生在评论教育研究时曾说:“堆积文字垃圾并不难。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只需要拷贝就可以了,但是思想灵魂这些活的东西,却是需要智慧与胆识才可能产生的。”这席话,在课堂教学上同样适用。一节好课,与其说是“上”出来的,不如说是“反思”出来的。于漪老师说:“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一个富于勤勉精神的教师如果缺乏反思,他许便成为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一个富有效率的教师如果缺乏反思,他许便成为一个急于求成的教师;一个富于时尚感的教师如果缺乏反思,他许便成为一个浮躁不安的教师。泛娱乐化时代并不缺乏花样百出教学形式,但若果一个教学设计者勇于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尝试教学,却不进行课后反思,这尝试便仅只是一个形式翻新而非教学实验,对于教学革新与创造是毫无意义的。

王栋生老师在《不跪着教书》序言里有这样一句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真实,在被生活之外,这是一个教师应有的觉醒与觉悟,因为,作为教师,是一个精神的引领者与人格的标示者,所以,教师,必须独立地坚持着真实的姿态。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中学)

猜你喜欢

书单教学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月度荐书单
月度荐书单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暑假阅读书单
名家推荐:2018暑假阅读书单(下)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