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2年福建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复习建议

2012-04-02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六中学362805梁海斌

地理教学 2012年24期
关键词:图表命题规律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六中学(362805) 梁海斌

2012年福建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复习建议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六中学(362805) 梁海斌

高考(试题)就像一根指挥棒,指挥着千军万马(考生)渡过独木桥。笔者站在命题者、指导教师和考生的不同视角和立场对2012年福建省高考地理试题进行评析,从试题中去寻找规律,即试题特点、命题趋势、考核倾向等,以指导2013年地理高考复习。

一、2012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特点及举例评析

1. 几乎每道试题都有相应的图表作为载体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种语言。在科研、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人们广泛地运用它来表达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状态和趋势。因此,图表的阅读能力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重点考查的项目之一。

在2012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卷中,所有的地理试题都配置相应的图或表。例如:第1、2题配“投资分布图1”;第3、4题配“折线图2”;第5、6、7题配“等值线图3”;第8、9题配“柱状图4”第10、11、12题配“日照图5”;第12题配“日影图6”;第37题配“区域图13”和“统计表4”;第40题选修试题也配相应的图形。

图表在地理试题的作用:(1)作为答题依据和信息来源。例如:第1题答案C从图中颜色较深的区域归纳出来;(2)作为载体和切入点。例如:第3题答案无法从图中获取,折线图只是反映它的结果,无法显示隐藏在背后的深层次的知识背景。考中国国情:上世纪文革时期,在大城市的百万知青“上山下乡”造成城市化水平略有下降,而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使城市化水平提高。

2. 考试内容紧扣时代主题和脉搏

围绕高中新课标《前言》中的描述:“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重大地理问题,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福建省高考地理考试的内容紧扣当前人们最关注的重大地理问题,引导考生学习生活地理,关心身边的地理事物,“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比如:经济发展(投资、工业、农业、服务业)、人口和城市化、生态和环境问题、土地资源利用问题等。

例如:第1题考“中国对美国投资分布”;第2题考“影响中国到美国投资因素”;第3、4题考“城市化及其带来的影响”;第5、6、7题考“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和地理信息技术”;第8、9题考“影响流域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第37题考“新兴服务业”和“土地利用”;第40题A.[选修2]考“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B.[选修5]考“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C.[选修6]“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等等,试题所涉及的这些内容都是当前人们最关注的跟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地理事物。

3. 考试内容围绕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展开

高考试题所创设的情景和切入点都是命题者临时编制的,具有偶然性,然而考查的内容必然是地理课标所规定的主干知识。因此,高考具体的题目是不可猜的,但内容可以预测,就从没有规律中去寻找规律,历年高考内容可归纳为五大重点:

(1)地理位置的判断

例如:第1题考 “主要分布”;第11题考 “位于”;第37题考 “某区域”。

(2)地球运动及其相关联的内容

例如:第10题考“昏线”;第11题考“北京时间”;第12题考“竿影朝向”。这个内容每年必考,需要推理和计算能力。

(3)气候及其相关联的内容

例如:第5、6、7题考“气候生产潜力”;第8、9题考“气候因素”;第10题考“气候现象”;第40题(1)考“气候原因”。

(4)等值线的判断(等…线)

例如:第5、6、7题考“等气候生产潜力线”;第37题考“等高线”;第40题考“等深线”。

(5)环境问题

例如:第4题考“城市环境”;第37题(3)考“土地利用对自然环境影响”;第40题C考“环境保护”。

4. 高考文综试题主要以学科内综合为主

福建省文综卷政史地三科试题采用拼盘的模式。因此,地理试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一个题目考查的内容有时跨度很大,同时跨几个章节,甚至跨越模块和初、高中内容。命题者利用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通过巧妙地设计,在有限的题目(注:福建省高考文综卷中必修模块的地理试题有12道选择题,1道综合题;选修模块有1道三选一作答题)里融入更多的知识点,尽可能考查考生地理知识的全面性,提高知识的覆盖率和试题的可信度。

例如:第5、6、7题所配图3所考查的知识点跨越三个必修模块和初中区域地理,中国东北地区经纬度位置、海陆分布等为初中区域地理;大气环流、太阳辐射量、年降水量等为必修①第二章“气候的因素”;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积温、日照时数、年降水量属于必修②第三章“农业区位因素”;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属于必修③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概念。这样考查对考生思维跨度要求和知识的综合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强调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运用

新课标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课标要求学生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高考的命题体现这个精神。

例如:第1题考“投资分布”(规律); 第2题考“影响因素”(成因); 第4题考“城市化影响”(探究); 第5题考“影响因素”(成因); 第8题考“影响因素”(成因); 第37题(1)考“描述特点”(规律),(2)考“分析原因”(原理),(3)考“归纳特点,指出影响”(规律和成因),(4)考“分析原因”(原理); 第40题C.[选修6](1)考“指出差异,说明原因”(原理);(2)考“简述危害”(规律)。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事实”,运用学过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去归纳(或描述或分析)回答问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学过的原理和规律的理解、迁移、运用和表达能力,用“实际”联系“理论”。

1.2.4 避免术中低体温。低体温得到控制,可减少由于低温对于血管系统、凝血机制的影响,从而降低DVT的发生。手术前应预热手术室10~20 min,手术室的温度保持在22-25℃,相对湿度在50%~60%,从而减少围手术期体温过低风险。同时,术前可可使用调节循环水毯、复温毯等设备、输入的液体在温箱内加温至37℃、膀胱冲洗液则以40℃为宜等措施以降低DVT的发生。

二、复习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1. 缺乏图表信息提取和处理能力的训练

高三的学生经常感叹:“不会读图,很难,看不懂”。比如:坐标图、等值线图、圆饼图、柱状图、形状图、折线图等图形里的各种线条、数字和符号使他们眼花缭乱,因此,对图表产生畏惧或厌烦的解题心理,不懂得看,也看不懂,更谈不上从图表中获取或提取信息。学生问老师一题(图),能听懂了,做另一题(图)又不懂了。高考试题设置的地理图表虽然无法猜测,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年的高考图表中进行归纳和分类指导,然而有的指导教师就图讲图进行讲解,缺乏专门地系统训练和指导,学生无从下手,无所适从。

2. 缺乏对复习材料的取舍和甄别

每年校外市场(书店和书商)上的高考复习资料多如牛毛,有的甚至进校园推销,这些复习资料中的练习有的出现偏题、怪题、难题和陈旧题现象。有的高三教师为了省事,把多年积累的陈旧的复习资料和练习拿出来用。但高考是与时俱进的,命题的风格都会强调在稳定中略有变化。笔者发现:高考命题考查记忆性的题目减少了,考查综合性的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题目增多了。如果指导教师不加思索地进行“拿来主义”,只会折腾学生,浪费时间和精力,历年高考题和近三年反映时代特征的热点材料比较有参考和研究价值。

3. 复习内容主次把握不准

有人提出“对准考纲指定的内容,采用地毯式的复习并编制相应的练习,让学生训练。”这观点是有道理,但使用这个方法要看学情,对好的学校和那些优秀的学生来说,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复习进展快又担心漏掉什么而失去满分或高分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对多数普通考生来说,如果这么复习时间是来不及的,既要深度又要广度,掌握不了那么多。笔者仔细研究发现:有的内容虽然每年都列入《考纲》范围,但通过对多年试题进行统计,有部分内容从来没有考查到。理智的做法就是抓重点,当然指导教师必须先找到这个“重点”。

4. 训练设计缺乏综合性

5. 答题训练缺乏对地理原理的迁移运用

新课改前全国只有一本教材,高考的答案可以从教材“黑体字”的条条框框部分寻找,可以死记硬背或生搬硬套,因此,考生对教材有依赖性。但现在情况不一样,考虑到不同版本教材对新课标的内容表述不一样,高考命题不可以针对某个版本教材出题,命题者只能从来自新课标的考纲拟题目,要解题必须依靠考生对新课标“内容标准”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要求高考命题者和考生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新课标中的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规律,而不是背教材,自己组织文字,寻找关键词和地理专业术语进行答题。比如新课标中的“描述”、“阐述”、“分析”、“运用”、“说出”、“概括”、“观察”、“绘制”、“根据”、“简述”、“联系”、“结合”等行为动词,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三、复习建议

1. 系统训练图表信息提取和处理能力

高考试题设置的地理图形和表格绝大部分是命题者为了命题的需要而临时设计的,或者从某高校科研刊物发表的新数据绘成图形、新表格和新文字材料获取的,具体的图表外界根本无法猜测,但是作为指导教师可以把历年来曾考过的图形和表格进行系统归纳和分类指导。图表的数据和内容每年会发生变化,但是阅读图表的方法和规律不会变化,要以不变应万变。

比如:确定每年必考的有关等值线图判读的规律,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等…线,作为专题来系统地指导和训练;每年必考的地球运动的示意图(日照图、日影图等);在地图上判断地理位置的各种方法和规律的归纳;地理统计图(圆饼图、折线图、柱状图、点状图、星状图等)的阅读方法和规律;在阅读表格过程中,数据和信息的提取方法和规律。只要指导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和指导学生看过和做过类似的图形和表格,学生就会在考场上得心应手。

2. 情境选择与时代性切合的内容

每年全国各地的书商印制各种高三教辅材料,铺天盖地,琳琅满目,里面讲得头头是道,但是有的材料鱼目混珠,并没有参考价值或对考生帮助不大。如果能够自己编写更好,但工作量很大。如果不能,必须选择优秀的教辅材料和练习,凭多年的高三教学经验最好遵循以下所列的原则:(1)能够对各章节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进行系统归纳和梳理的,不能把知识点给漏掉;(2)以高考题作为典型例题进行剖析的,因为高考题是最好的练习题;(3)没有出现偏题、怪题、难题和钻牛角尖的练习题的,否则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4)使用的材料新颖,主题鲜明,符合新课标精神,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5)练习题的设计具有启发性,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3. 系统地复习和训练五大重点内容

对高考五大重点内容可以在第二轮复习时编写成五个专题:(1)地理位置的判断方法和规律;(2)地球的运动及其相关联的知识和训练;(3)气候及其相关联的知识和训练;(4)等值线的判断方法和规律;(5)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知识和训练。

如:在浩瀚的海洋里,鱼类不是平均分布的,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捕到鱼,但是人们在某个地方发现了渔场,人们就可以在那片出现渔场的海域拉开一张大网进行捕捞。而这片“渔场”就是笔者所指的“重点”。古人云:“得之于鱼,网之一目也;而一目之网,不得鱼也。”意思是抓到鱼的只有鱼网中的一个孔,但只有一个孔的鱼网是抓不到鱼的。所以,人们在渔场的周围编织的网越大,捕捞到的鱼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好。

因此,对高考五大重点内容要全面、高效和系统地复习,不留死角,也不怕做冤枉功。

4. 选择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进行训练

高考文综试题主要以学科内综合为主,政史地三个科目拼盘式的,各学科题目分得很清楚。因此,在复习迎考时,只要选择地理学科内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就可以。

比如2001年全国高考地理题是这样设计的:“图1中阴影表示黑夜。读图1(略)判断1~2题。1.图示的时刻前后数日内( )A.漠河的白天比广州长 B.南极长城站处于极昼时期 C.密西西比河处干枯水期 D.硅谷地区天气干热。”这道题文字和示意图非常简洁,但内涵丰富。考查的知识点:经度(初中地理);昏线、昼长、极昼(必修①第一单元);南极长城站、南极圈、密西西比河(初中地理)、枯水期(必修①第三单元)、硅谷地区(必修②第四单元)和天气干热(必修①第二单元)。

这类题目突出特点:知识点多,跨度大,覆盖面广,综合性强。通过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把它们融入一个题目里。难点:考生一旦缺失某个知识点,就会给解题带来困难或障碍。平时使用这样的练习题来强化训练,适应高考命题特点,可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水平。

5. 指导学生掌握地理思维过程

笔者指导第一届高三时,有一位成绩不错的学生感慨:“老师啊,你讲的,我都听得懂;自己看书也能看懂,就是到做题目的时候就不懂。”知识不会迁移,不会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和推理出答案,这是文科生经常有的通病。他们认为政史地就是靠死记硬背,其实地理科也属于理科范畴,没有哪一道高考题能直接靠背答案得来的,每道题都是经过对数据和材料的综合分析或推理或计算得出的。。

高考是以“实际”联系“理论”,考查学生临场遇到新问题和新情景具备应变能力,迁移能力,迅速调集储备知识的能力,根据具体设问和要求,组织答案。有的指导教师把试卷和答案一起发下去,宣布考试分数或对或错就完事,没有对学生具体答题情况进行反馈,剖析学生隐性的解题心理活动过程,学生都不知道自己怎么错为什么错,错在哪个环节,知错才能改,才能进步。因此,讲解练习或试题时,一定要教会学生解答的思维推导过程,要传授解题学生方法和技巧。

(责任编校:冉蓉)

猜你喜欢

图表命题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图表
巧解规律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