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篇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2-04-02郭秀珍寇炳俊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19期
关键词:感谢信连贯自然段

● 郭秀珍 寇炳俊

传统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为理论依据,教师侧重语言形式,以词汇、短语、句子和语法的讲解为主要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活动单纯考虑了语言形式,而忽略了语境,这样不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为:帮助学生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以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精读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传统的精读课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不能一味地注重语言形式,必须认识到任何语篇都不是孤立地、零散地存在着。它们都是和语境密切关联的。本文以语篇的重要理论为框架,以“Writing Three Thank-you Letters”这篇课文为实例分析闸释语篇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应用的作用及意义,期望能启发更多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此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在大学英语实践中,一直坚持语篇教学法。现在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版第三册第五单元section A课文“Writing Three Thank-you Letters”为例,分析笔者是如何实践语篇教学以及如何阐释上述语篇理论的。

一、语篇社会性的体现

正如上文所述,任何语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都是和社会及相关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对每篇课文的写作背景都要给学生交代清楚。课文“Writing Three Thank-you Letters”的写作时间是二战时期的一个感恩节。如果学生对西方的感恩节了解不多,那么学生对本篇文章的整体理解就不够全面,并且对里面所提及的一些名词也会一知半解。

基于上述情况,在讲解本篇课文之前笔者会把感恩节的历史和习俗简要地介绍给学生。感恩节和美国早期历史密切相关。1620年,大约102个朝圣者乘坐“五月花”号船去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的普里茅斯寻求宗教自由。然而在他们到达后的第一个冬天,他们遭受了严寒和饥饿。约有一半的人惨遭不幸,于是他们向上苍祈福。来年春天美国的土著居民给他们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使他们存活了下来。于是这些朝圣者们准备了火鸡,南瓜饼,玉米穗等举办了盛大的宴会以感谢上帝和美国的土著居民。从此,这个习俗沿袭下来,每到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具有各种信仰和各种背景的美国人会举行家庭聚会,共同为他们一年来所受到的上苍的恩典表示感谢,并且向周围亲朋好友的帮助表示感谢。

当学生了解了感恩节的历史和习俗之后,他们就能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在感恩节的前夕写了三封感谢信。并且在阅读文章第5自然段:I got to thinking about Thanksgiving, of the Pilgrims, Indians, Wild turkeys, pumpkins,corn on the cob,and the rest时,学生会结合之前学习的感恩节的历史,对课文中提到的 Pilgrims,Indians,Wild turkeys, pumpkins,corn on the cob有比较深刻全面的理解。

二、语篇信息分布特征的运用

中国人在组织语篇时偏重归纳法。这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体现了中国人喜欢先分后总的逻辑思维习惯。而英美人偏重演绎法。大部分情况下,西方人在组织语篇时喜欢直奔主题、开门见山。也就是说在我们英语阅读时辨别主题句,或者是理解英美人先总后分的逻辑思维对我们理解英语语篇是非常关键的。

在该篇课文中,当作者提到他要写感谢信时,他首先就在第11自然段对要写信的三个人his dad,his grandma和his grammar school principal作了简要的介绍:Sitting at a table with writing paper and memories ofthingseach had done,Itried composing genuine statements of heartfelt appreciation and gratitude to my dad, Simon A.Haley,a professor at the old Agricultural Mechanical Normal College in Pine Bluff,Arkansas;to my grandma,Cynthia Palmer,back in our little hometown of Henning,Tennessee;and to the Rev,Lonual Nelson,my grammar school principal,retired and living in Ripley,six miles north of Henning.

然后在接下来的13、14、15自然段中作者对写给这三个人的感谢信的内容分别进行了介绍。采用同样的由总到分的写作思路,作者又在19自然段先总述收到了三封感谢信。One“mail cail”brought me responses from Grandma,Dad.and the Reverend Nelson——and my reading of their letters left me not only astonished but more humbled than before.然后在随后的21、22、23自然段中,对三封回信进行了简要的概述。

当学生们理解了文章的总分结构之后,就能快速地把握住文章的大意。在文章开头部分作者介绍了文章当时的写作时间、地点和当时的背景,随后是文章的正文部分。在正文部分作者采用由总到分的写作方法论述了他写了三封感谢信并且收到了三封回信。最后,作者从写信这件事中悟出了一些人生的道理。

这样处理语篇,充分利用了语篇信息的分布特征,从段落整体角度捕捉核心信息,让学生既能快速地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又能对文章的整体有充分的理解。这样做到了既见树木又见树林。

三、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的运用

我们把语篇理解为一个由各种语言单位 (包括词、句、句群和句段等)组成意义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衔接与连贯是必须的粘结手段。根据Halliday(韩礼德)和Hason(哈桑)的著作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中的衔接》),英语中的衔接手段有5种:指代(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连接词(conjunction)、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和省略(ellipsis)。 在语篇的生成过程中衔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把零散的词、句、句群和句段从表层结构上粘结为一个整体。所以,在篇章理解过程中处理好语篇中的衔接对深层次的理解语句和全面理解语篇起着关键的作用。相反,在语篇中如果有陌生的单词或语句,我们也可以通过衔接的语境来猜测该单词或语句的意思。比如在该课文中第6自然段,如果学生不认识“reverse”这个单词。我们可以通过段落中的衔接来推测该单词的意思。包含“reverse”句子如下:

It must have taken me a half hour to sense that maybe some key to an answer could result from reversine the word“Thanksgiving”——at least that suggested a verbal direction,“Giving thanks.”

在该句子中首先我们理解“——”有解释说明的意思。 “at least”有意思的递进关系。 “that”指代“reversing”。理解这些之后我们就能猜测“reversing”和颠倒顺序有关。

另外,如果学生在句子语境中,仅仅通过词或句子衔接无法推测出单词或语句的意思,教师应该引导他们立足整个语篇的衔接和整个语境进行分析和推理。因为就整个语篇而言,如果作者选择了令读者难以理解的词或者句子,那么他必然在接下来的句子或者段落里通过衔接手段去解释该词或该语句。

衔接非常有利于语篇的生成和理解,是达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我们不能说如果语篇有了衔接,那它就一定是连贯的。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著作 Cohesion in English (《英语中的衔接》),“语篇需要在两个方面是连贯的:在情景语境中是连贯的,从而是衔接的。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一者也不能蕴涵另一者。”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理解语篇的连贯性,对于他们深层次理解语篇是非常有帮助的,并且这将对他们的写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课文“Writing Three Thank-you Letters”为例。在文章的开头前几个自然段作者交代他的身份、二战和他所乘坐的船,看似和本文的正文三封感谢信毫无关联。但是在了解了二战和西方感恩节的节日习俗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正值感恩节,而作者又正在服兵役,所以无法和家人团聚。在闲暇之余,作者对感恩节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然后才产生了给家人和需要感谢的人写信的想法。同样的,在作者写完三封感谢信后,在第17和18自然段中,作者插入了两段对于船员收发信件的情景描写。这两个自然段看似和其他段落衔接上出现断层。但是如果教师适时地加以引导,学生们应该能意识到这两个自然段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战时船员们思念家乡的情节,另一方面也连贯了19自然段中“One‘mail call’brought me responses from Grandma,Dad,and the Reverend Nelson——and my reading of their letters left me not only astonished but more humbled than before.”。17和18两个自然段连贯了作者写了三封感谢信和作者收到了三封回信。这样,正文的主体部分被浑然一体地连贯为一个整体。

引导学生理解了文章中的连贯之后,学生们对作者的逻辑思维和谋篇方式就会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样他们不但全面地理解了该语篇,而且以后在自己的英语写作中也会学习作者这样的谋篇方式。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讲非常有益。

[1]Halliday.M·A·K and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2]Michael Mc Carthy&Ronald Carter,作为语篇的语言:对语言教学的启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龙治芳,杨红.英语不同类型篇章的阅读技巧[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感谢信连贯自然段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感谢信
感谢信
秋天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美丽的秋天
感谢信
感谢信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