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渗透力

2012-04-02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19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王 瑞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体现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要求,也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观念的创新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面对一个思想观念、心理素质、知识结构、道德品质等亟待塑造和完善的学生群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实现学生的身心和谐,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渗透力,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心理疏导、体现人文关怀,正确处理教学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力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系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新发展的前提就是推进教学理念的新发展,要求我们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发展的理念和开拓创新的理念。”[2]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具有更加特殊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需要一大批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的终极产品,既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又是高等学校实施教学活动的客体,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对于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思想正在成熟、学业正在发展、心理正在稳定、品质正在养成过程中的大学生;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发点、落脚点。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用以人为本的视角,去研究和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什么、学什么,应当如何教、如何学,切实解决学生在成长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注重对学生本身的关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坚持以学生为本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基础和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观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色,这一课程特点与社会主义大学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的根本利益。坚持以学生为本,一方面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不论是思考,还是行动,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其最终目标,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坚持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把学生成材当成第一要务,把学生发展当成“硬道理”,既要教育人,又要关心尊重人;既要管理人,又要服务帮助人;既要引导人,又要理解鼓舞人。另一方面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改变过去思想政治课“填鸭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变“理论灌输”为“思想疏导”、“热点讨论”、“问题追踪”,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打破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被动局面,要把握时代脉搏,结合社会热点,联系学生实际,把难点问题、热点问题、疑点问题讲深、讲精、讲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占领思想政治课教学阵地,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既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人格,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二、注重心理疏导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力的核心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国际上看,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日趋发展,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学生面临着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学生面临着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的极大考验;从高等教育自身来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进入普及化阶段,独生子女学生比例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必然要做出不同于“精英教育”时代的深刻变革。这些问题势必都会反应到学生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对高校乃至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带来事实上的影响。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态从有形扩展到无形,教学内容从有限发展到无限,教学领域由课内延伸课外,阵地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要求不断提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甚至厌倦的思想,上课睡觉、做其它作业、看其它书籍甚至接手机、发短信的现象,应付课程考试、抄袭作业甚至无故缺课、逃课的情况,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应当引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深思和足够的重视。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并不是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反感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那些具有生动的内容和鲜活的实例,能够联系国际国内形势、走进学生心理和生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是十分欢迎的。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高等学校出现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及时疏导和解决产生这些问题的各种因素,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心理疏导”是对有可能引发学生各种困惑的思想、道德、情感、学习、就业、生活等不和谐元素进行说服、教育和引导的预防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脱开书本,不仅仅拘泥于政治思想理论的研究和说教,深入学生宿舍、餐厅及其它学生活动场所,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思想,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特殊问题,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把这些鲜活的素材融入自己的教学内容,写进自己的教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理论、观点转化为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和信仰的问题”,[3]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困难和矛盾。把心理疏导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学生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要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兴奋点进行教学,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从社会上、校园里、学生中广泛收集活生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素材,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发现;要注意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实现“知识传授型”教学向“素质培养型”教学的转变,启迪学生的思想和智慧,充分发挥网络便捷、互动的优势,加强网络思想政治课建设,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件评比、优质课观摩等活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校园网、入学生心、进学生脑,真正成为高校的精品课、优质课和学生最喜欢的课。

三、体现人文关怀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力的关键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及其生命意义的关怀,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完整,把它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正确处理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关系的一种方法,赋予了“人文关怀”以更深刻的内涵。由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是多方面、全方位、立体式的,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的基础上,体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完善的个性和人格,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同于其它专业教师,以学识和人格感化人的教学活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者,不折不扣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做思想政治理论的践行者,真学、真信、真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要带着问题学、怀着感情信,跟着时代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努力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教学上下工夫,成为学生思想的表率、政治的榜样、道德的模范;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者和创造者,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用自身的爱教、乐教、会教,促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做学生人生的导航者、发展的指导者、困难的帮助者,关心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和忧愁,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定位模糊的问题普遍存在。从目前的整体状况来看,存在着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素养不高、责任心不强等具体问题,严重影响了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降低了对学生“人文关怀”的质量。

体现人文关怀,最根本的表现在学生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满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定不移地满足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品位的正当需求。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既要传授政治理论知识,又要关心学生、服务学生。要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善于抓住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疑点问题,讲授理论、传授知识;同时,又要注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对学生予以平等的关心、爱护、理解和尊重,予以平等地期望、信任、服务和帮助,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二是既要对学生统一要求又要尊重人格、尊重个性。既要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范严格要求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结构和认识规律精心施教;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感受,充分关注每一学生不同个性和人格特征,关注每一个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群体特点和个体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制定、工作的实施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努力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制定各项制度规范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4]用教学的完整性去塑造学生完善的个性和人格。三是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又要建章立制、提供保障。“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既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把握学科研究前沿;既精通现代教育理论,又了解学生思想脉搏;既具有良好人格魅力,又富有开拓创新精神。”[5]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观念,必须坚定不移地塑造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的教师队伍,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习培训机制,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入口关,在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业务能力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制定各种措施,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各种学习、进修等继续教育的机会,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核和发展机制,规范对他们的学历要求、职称晋升、考核奖励等的程序,切实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题研究机制和调研机制,引导他们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调研,对思想政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课题研究,提供经费支持,规范调研行为,形成研究习惯,在课题研究和调研中提升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适应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不断增强实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树立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理论基础,成为大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想源泉,成为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的知识支撑。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2][5]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王维义.浅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任务[J].教学与管理,2004,(9):54.

[4]马德秀.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9-11.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