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比较文学中的“欧洲中心主义”

2012-04-01史春景

关键词:比较文学中心主义全球化

史春景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浅谈比较文学中的“欧洲中心主义”

史春景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近年来,关于比较文学中存在的顽固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声讨愈演愈烈。“欧洲中心主义”的存在具有不可避免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实现比较文学的更好发展,不能盲目地反对“欧洲中心主义”,以免陷入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中心主义。

比较文学;欧洲中心主义;全球化

一、“欧洲中心主义”产生的不可避免性

西方人曾断言,比较文学发源于欧洲。正因为如此,自这个学科萌芽之日起,西方文学优越论就一直占据着西方学者的话语中心。法国人创立了“影响研究学派”,为比较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但是骨子里所强调的其实是法国文学对“他者”的影响;美国人创立了“平行研究学派”,打破了法国学派一统天下的局面,然而,这种平行视野依旧是西方文学的世界。

西方比较文学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一直没能摆脱“欧洲中心”这一桎梏。尽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从影响研究拓展到跨语言界、跨学科界的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然而其“欧洲中心”的倾向仍根深蒂固。

法国比较文学家梵·第根在《比较文学》中指出:“如果只就欧洲而论,它(比较文学)便包含希腊拉丁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从中古世纪以来近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所负的债,最后是近代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1](P61)全书所论及的观点也都局限于欧洲文学,而欧洲之外的各国文学压根就不在其视野之内。时隔近半个世纪,美国著名比较文学家韦斯坦因在《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中指出:“对东亚和欧洲诗歌之间的比较,究竟能显示什么最终事理……至多也只能得到一些被归纳为普通常识的基本特点。”[2](P8)其视角依然局限于欧洲。从历史角度来说,比较文学这一学科侧重于把研究视角限制在欧洲,而且这种观点长期在比较文学界流行。

二、“欧洲中心主义”的现实危害性

在全球化背景下,很多事物在想要体现个性的同时也不免趋向于全球化,比较文学也是如此。比较文学应该是在全球化进程中更需要发展和进步的一门学科,因为它的研究对象就是存在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类型。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界限在全球化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模糊。因而,顽固的、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已经不符合甚至阻碍了这一发展趋势和潮流。事实上,它对比较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也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在比较文学的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严重的危机和错误的导向,这一切的起因都是由于比较文学研究者把比较文学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误认为是一种对峙的关系。这种对峙实质上是研究者狭隘地规定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以一种极端错误的态度来对待其他研究对象。具体来说,其危害在于:

一方面,它令欧洲的比较文学研究总是以自己为核心来解读其他民族的文学和文化。他们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优越地位,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经验能够被普遍化,从而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经验。他们顽固地坚持欧洲文化是所有文化中最优越的,最应该在全世界普及。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他们试图用自己的文化来替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这种盲目的骄傲自大不仅使得他们被“囚禁在自己的文化囚笼中而没有察觉”,[3]而且还失去了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精粹的机会。另一方面,它也造成了其他民族对于欧洲文化的盲目崇拜。许多受欧洲文化影响的人,丢弃了自身的民族属性,自愿地将欧洲文化视为中心,从西方人认识世界的视角来审度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一味地谄媚西方文化,唾弃本土文化。在“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下,其他民族的形象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虚构。

另外,它也使得比较文学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自我张扬的工具,使比较文学成为殖民主义的帮凶。美国著名比较文学家韦勒克曾经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书中讥讽过某些比较文学学者,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的捆绑与束缚下,把比较文学看成一种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相互争高低、优劣的方法。

“欧洲中心主义”造成的种种弊端和危害抑制了比较文学的发展,阻碍了其全球化的进程,因而打破这一中心的桎梏,就显得势在必行。

三、如何正确对待“欧洲中心主义”

首先,要理解。对于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大部分学者可能都持否定和批判态度。然而,笔者认为,所谓“欧洲中心主义”,不过是一种从欧洲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比较文学的研究者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及文化。比较文学产生于欧洲,并且是在几个主要的欧洲国家得到发展,欧洲人不从欧洲的视角去看待他者,不以欧洲的文学为土壤和载体,难道会首先想到亚洲和非洲吗?换言之,假如比较文学的发源地、繁荣地在亚洲或非洲,那出现的可能就是“亚洲中心主义”或“非洲中心主义”了。此外,我们在平时的外国文学学习中不也是以欧洲文学为主吗?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比较文学教授爱德华·赛义德所说:“我们看到的‘比较文学’研究刚好诞生在欧洲帝国主义的强盛时期,并无可辩驳地与之联系在一起。”[4](P201)因而,笔者认为,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时,对于“欧洲中心主义”,无须一味地否定和批判,要抱一种理解的态度和宽宏大度的胸怀。

其次,避免在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同时滋生出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盲目、极端地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往往会产生一种与之相对的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这种主义坚决反对“欧洲中心主义”,意在保护本土文化的特色。但是,在世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的形势下,在多元文化格局逐渐形成的景观下,“民族中心主义”强调的“纯洁”和“本源”是很难或者说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人们在消除、解构西方中心主义的同时,往往又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民族文化视为一种新的中心,把自己的民族文学和文化当作其他民族效仿的范例和模范。例如,苏联、俄罗斯学者创立了“类型学研究”,在法美两大学派的斗争中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但是,在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同时,又显露出“前苏联中心主义”的倾向。所以,这种主义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孤立主义,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化中心主义,势必也会阻碍比较文学的全球化发展。

再次,用“对话”取代“对峙”。那么,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对话是什么呢?对话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话语形式和理论概念。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对话以一种话语形式,用“非我的”和“他者的”眼光来看待所研究的对象,把不同民族的文学视为各具特色、各自独立、互相平等、能够展开对话的双方。对话主张破除一切形式的中心主义,实现各民族间的友好交流和发展。正如乐黛云所言:“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化转型时期……人们认识到一切体系和中心都是相对的,都只是一种人为的设想。要使一个体系富有活力,就必须在另一参照系的比照中,用一种‘非我的’、‘他者的’陌生眼光加以重新审视。”[3]

综上所述,对于比较文学中的“欧洲中心主义”,我们不能盲目地一味反对,要辩证地、客观地看待。我们正从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迈向一个互相理解、平等交流和对话的时代。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从对峙走向对话,在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同时,也不能陷入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中心主义。

[1](法)保罗·梵·第根.比较文学论[M].戴望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2](美)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M].刘象愚,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乐黛云.中西诗学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中国比较文学,1993(1).

[4](美)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蔡源林,译.台北:立绪文化事业公司,2001.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book=62,ebook=62

I 0-03

A

1673-1395(2012)09-0025-02

2012-05-20

史春景(1988-),女,安徽凤阳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中心主义全球化
中国比较文学概论类教材编写与话语创新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比较文学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混合式教学探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介绍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