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埋线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后期60例

2012-03-29邹小凤何洪洲冯淑兰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9期
关键词:注射针气海腹针

邹小凤,何洪洲,冯淑兰

(1.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中医医院,广东揭西515400;2.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人民医院,广东揭西515400;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

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且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者,属于中医妇科学月经病范畴[1]。长期月经后期可发展为继发性闭经,影响妇女生育功能,属于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采用穴位埋线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后期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肝气郁滞型月经后期患者120例,按照随机单盲法分为两组。穴位埋线组(治疗组)60例,中药组(对照组)60例;年龄18~44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6个月;月经周期最长90天,最短52天。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在年龄、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制定:①月经周期超过35天,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②育龄妇女周期延后,应与妊娠、青春期、更年期月经后期相鉴别;③妇科检查、B超或气腹造影,以排除子宫及卵巢器质性疾病。证候分类:肝气郁滞: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红或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或胸腹、两胁、乳房胀痛,舌苔正常,脉弦。

1.3 入组标准

病例选自揭西县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部(2006年11月~2010年10月)自愿参加穴位埋线法治疗月经后期研究的患者,年龄18~44岁,符合中医肝气郁滞型月经后期诊断标准,月经周期在52~90天,身体和实验室检查均排除器质性病变。

1.4 排除标准

合并肺结核、严重贫血及严重心、脑、肺、肝、肾等系统性疾病者;3个月内使用过与本病治疗有关的药物者。

2 治疗方法

2.1 穴位埋线组(治疗组)

主穴:水道、足三里、天枢、带脉均为双侧,关元、气海、中脘。操作:取消毒的弯盘1个,剪刀1把,镊子1把,纱布1片,3-0医用羊肠线,7号注射针头1个,0.35×40 mm针灸针。将羊肠线分别剪成长约1 cm的一小段放在95%的酒精中,埋线时取出放在消毒纱布上备用。局部皮肤消毒后,将一次性针灸针穿入7号注射针头内,稍向后退少许,将剪好的羊肠线用镊子夹起,放进7号注射针头前端,羊肠线不要露出针头,然后倾斜地持7号注射针头及一次性针灸针,绷紧患者穴位处皮肤,快速将注射针头刺入皮内,针尖达患者肌肉层后,将7号注射针头稍向上提,同时将针灸针向下刺入,将羊肠线推入肌肉内,当针灸针针下有松动感时,说明羊肠线已进入肌肉内,即可将7号注射针头及针灸针一起拔出,再用棉签按压针孔片刻至血止。疗程:1个月治疗1次,治疗5次为一疗程。

2.2 中药组(对照组)

中药治以开郁行气、和血调经,方用加味乌药汤(《医宗金鉴》)加当归、川芎。药用乌药10 g、砂仁6 g、木香 5 g、延胡索 10 g、香附 5 g、甘草 6 g、槟榔、当归、川芎各10 g。

两组均以5个月经周期为治疗期限,并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治疗结果。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的疗效评定:治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维持3个月以上;好转: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未愈:月经周期未见好转。

3.2 治疗结果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与痊愈率有显著差异,穴位埋线组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

4 体会

月经后期亦称“月经错后”、“经水后期”、“经迟”、“经水过期而来”等。本病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至期不来”即指月经后期而言,若经行仅延迟3~5天,或偶见1次,或进入更年期,或青春期初潮后,短期内经行时有延后,且无其他不适者,一般不必诊治。月经后期治疗疗程较长,受精神、环境、饮食起居影响易反复。本病发病机理有虚有实,病在子宫冲任,与肝、肾、脾胃关系密切,其治则重在和血行滞、温经养血、疏通经脉气机。而穴位埋线疗法能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从而使月经自调。

穴位埋线疗法是通过持续性刺激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是以经络学说、针灸疗法为理论依据的新方法。其机理主要是通过羊肠线在穴内的生理、物理作用及生物化学变化,产生刺激信息和能量,经经络传入体内,把穴位封闭效应、针刺效应、刺血效应、穴位处机体组织损伤的后作用效应和组织疗法效应等多种刺激方式融为一体,同时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复杂、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的刺激冲动,通过神经-体液来调整脏腑机能状态[3]。

月经后期埋线主穴参照腹针疗法的取穴,取关元、气海、中脘、水道、足三里、天枢、带脉。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总结30年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创立的一门学科,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神阙(脐)调控系统为核心的一种无痛的针灸疗法。它既能调节外周,又能调节脏腑。腹针主穴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其中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组成调理后天脾胃和先天肝肾的主方,在腹针疗法中,称之为引气归元;中脘为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为小肠之募穴,别名丹田,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故两穴合用具有补脾肾之功能。气海为肓之原穴,长于培补元气;任脉经腹部的腧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中脘与脾经联系密切,气海和关元与肝肾经联系密切,用之可充经络气血,引气归元,调脏腑,通冲任,由于任督相通,从而间接调顺督脉。以上诸穴合用,可使肾气充沛、脾胃健运、肝气条达、血海满盈、经血自通[4~7]。月经后期埋线主穴取关元、气海、中脘意义同上。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足三里为胃经合穴,水道、天枢亦为胃经的穴位,取之可补脾益胃,使气血生化之源充足。带脉穴可疏通带脉经气血。

《灵枢·终始》曰:“久病者,深内而久留之。”月经后期是慢性和顽固性疾病,运用穴位埋线治疗该病,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埋线后,羊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和吸收,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达20天或更长时间,从而使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调和,经络通畅,进而使月经正常。

[1] 尤昭玲,袁家麟.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861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190

[3] 温木生,魏光祥.实用穴位埋线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6-81

[4] 王丽平.薄氏腹针疗法临床体会[J].中国针灸,2004,24(3):201-203

[5] 张晓红,杨正望,尤昭玲,等.补肾中药对卵巢功能及子宫内膜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54 -2055

[6] 王宝玲.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脑萎缩43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2(12):536

[7] 张全爱.王樟连教授针灸学术思想菁华[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2):45 -461

猜你喜欢

注射针气海腹针
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更换胰岛素注射针头依从性的影响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自我按摩治疗前列腺病
应用大内径一次性注射针对减轻口腔局部注射疼痛疗效观察
腹针结合仙人揉腹法治疗经间期出血案
不痛的注射针等
腹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