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后危机时代应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

2012-03-28黄冬梅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年9期
关键词:企业信用信用风险信用

黄冬梅

一、后危机时代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后危机时代,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更为严峻,深层次的问题如经济结构失衡、通货膨胀预期增强、资产泡沫、产能过剩等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企业应该认识到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实质上是信用危机,而市场经济的高级阶段就是信用经济,在经济危机中我国有7.5%超过10万的中小企业破产倒闭,缺乏有效的信用管理是重要的原因。

(一)信用销售规模大、信用风险高

后危机时代的更为严峻的经济形势是导致企业扩大信用销售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后危机时代,由于产能过剩、通货膨胀、价格战等导致企业间竞争更为激烈,为了能够销售更多的产品,企业会放弃现金销售而更倾向于信用销售,后期收款的方式。信用销售是买方市场下无奈的选择,也是商品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重售后追账而轻售前信用评估

后危机时代,企业急于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往往采取比较积极的信用政策,大力促销。而没有将工作重心放在信用交易前的客户资信调查和信用评估上。一旦客户出现拖欠、拒付等情况时,企业才启动售后追帐程序。这种信用管理重点的错位使得企业“前清后欠”的现象屡见不鲜,顾此失彼,包袱越来越重。

(三)缺乏健全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

设置健全的信用管理组织机构是减少坏账损失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企业半数以上的企业没有设置信用管理机构和配备相应的信用管理人员,中小企业该比率则更高。大部分在财务部门下设信用管理机构或者岗位,小部分在销售单独设置信用管理部门,单独设置信用管理部门的非常少。信用管理职能薄弱导致企业信用管理出现真空现象,总之,信用管理还不为大多数企业所重视。

(四)客户信息的获取渠道不流畅

客户信息获取的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信用销售的质量。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企业,在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方面要重新配置,信用风险更加突出。因此,企业在规避信用风险上更为重视,但是现实的状况是企业难以获取客户全面的真实有效信息,这样就使得企业无法真正有效地进行客户的信用评价,信用销售较为茫然,信用风险后移,加大了账款回收的难度和成本。

二、后危机时代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诱致因素

(一)外部诱致因素

1.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

我国市场经济一直以来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社会信用道德规范尚未建立和完善。个人、企业诚实、守信的理念尚未普及;第二,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国家、银行、企业、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有尚不完善。第三,有关企业信用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对社会信用的监管不力、对债务人履行义务约束不完善且不具有强制性、尚未建立起作为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征信组织和监督制度等方面。

2.缺乏必要的信用管理知识培训

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信用管理力度不够,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信用管理知识培训。主观上没有意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客观上没有相关的信用管理技术,这说明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各个协会等部门和组织的服务没有到位,没有有效地组织企业进行信用管理知识培训,以便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

3.缺乏完善的政府信用监管体系

政府是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主导,目前的状况是政府信用还未能完全建立,企业信用问题最为严重,特别是中小企业;政府对企业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业的监管职能尚不到位。信用管理的相关立法和执法、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研究不够。

4.缺乏的完善和具体的信用管理制度规范

目前,信用管理方面的制度规范非常单薄。相关制度规范主要有商务部2007年12月28日发布,2008年5月1日实施的《商贸企业信用管理技术规范》、浙江省工商局2009年2月27日发布实施的全国首部《企业信用管理规范指引》等。这些规范的共同特点是均为是非强制性规范,为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法律效率低,适用范围不够宽泛,无法全面引导和规范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

(二)内部诱致因素

后危机时代,社会信用环境、社会信用制度体系、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等外部诱因对企业防止信用风险非常重要性,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内部诱导因素。

1.缺乏信用管理意识和必要的信用文化建设

在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的意识形态中,往往注重企业产品的质量和销售规模,更加重视利润水平,却忽视企业文化建设,更忽视了企业信用文化的建设,而信用管理意识的形成和信用文化建设是用以支配和调节企业之间、个人之间信用关系和信用行为的一种基本理念和规范。正是因为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对信用及信用管理意识的淡漠,而导致其自身对信用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资金进行人员培训和信用管理系统建设及软件开发。

2.缺乏科学的内部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包括信用管理机构设置、岗位设置、人员配备、信用管理流程设计、信用管理模式选择、信用管理硬件软件的购置开发、信用政策的制定与选择、信用中介信息的利用程度、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信用风险的控制与转移、回款的奖惩措施等多项内容。目前,绝大多数企业还缺乏科学的信用管理体系,存在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信用管理流程不合理、没有信用评估指标体系、信用政策的选择不当等问题。

3.缺乏信用管理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的整体协调配合

企业非常重视自身发展目标的制定与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却往往忽略了信用管理目标与企业总体发展目标的协调配合和适时调整,因此就容易导致企业信用政策的选择不能与企业财务政策和总体经营政策相适应,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盲目销售而忽视信用风险方法。在后危机时代,伴随货币政策的收紧,企业现金流畅通与否至关重要,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然而企业现实的状况是企业信用管理目标不明确,直接受到产能过剩、市场低迷的影响,而一味地选择信用销售去扩大盈利,表面上实现了与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一致,但实际上伴随着信用风险的加大,盈利被吞噬,严重的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4.缺乏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估技术和信用风险转移渠道

管理出效率,技术要先行。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技术的匮乏是信用管理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企业赊销前的客户信用风险评估是信用管理的前期工作重点,依赖于客户完整的信用信息,而信息的获取需要技术支持。目前企业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自行收集和归档,少数企业从信用中介机构购买,自行开发信用管理软件的少之又少。同时,企业极少利用信用担保、信用保险和信用保理等方式转移风险。

猜你喜欢

企业信用信用风险信用
扬州市稳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企业信用修复
油气贸易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信用风险管理:从理论到实务》
泰州市推行企业信用修复全链条服务模式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涉军”企业信用评价扩大试点工作即将启动
“涉军”企业信用评论扩大试点工作即将启动
信用中国网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