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理论”框架下英语专业《英语阅读》教学探讨

2012-03-19

外国语文 2012年3期
关键词:英语阅读同伴支架

马 平

(四川外语学院 英语学院,重庆 400031)

1.引语

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虽然也会向学生传授一些阅读技巧,但总的来说,它仍是一种“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在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析出的语言难点,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而且讲解的重点一般是字词的释义、用法以及句子的分析、翻译,讲到某个词,不仅要讲它在文章中的含义,还要介绍它其余的释义、用法、近义词、反义词等等。这种教学设计看似细致透彻,却内容繁杂,形式呆板,忽略了文章的整体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整体结构的学习与理解,因此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语言教学过程不在乎教师在做什么,而在乎学生在做什么,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学活动的主体(夏纪梅,1999)。在教师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教学环节中的“支架”,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和与同伴的合作中获取、理解并巩固新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因,调动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将教学的客观影响内化到自己的主体结构之中,增大英语习得的可能性。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因”。

在针对传统英语专业《英语阅读》中的这种“灌”、“注”情况,笔者运用支架理论分析探讨大学英语专业的《英语阅读》的教学设计,研究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适合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相适合的阅读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策略。

2.支架理论与“最近发展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把支架(scaffolding)从建筑业这一术语借过来运用于教育活动中,指社会、学校和家庭提供给学生,用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各种辅助物。学生可以凭借由父母、教师、同伴以及他人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一旦他们能独立完成某种任务,这种辅助物就像建筑竣工后的支架,不再需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支架”理论主要通过有效的教师—学习者对话的互动形式,帮助学习者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的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在教师的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的合作中可以得到提高。这种理论不再强调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从课堂的主宰者变成了帮助学生思考和提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的合作中掌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支架理论不仅强调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用,而且也注意培养学生在同伴的帮助下学习和提高自身的能力。支架理论把“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策略与“同伴”教学法结合了起来,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方位的指导和学习互动。

在教学活动中,支架理论的运用还涉及到“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Bransford,Brown &Cocking,2000),因为帮助学生穿越这个区域是支架理论所发挥的最重要的作用。“最近发展区”(ZPD)指的是学习者现有水平与即将取得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Vygotsky,1978)。若格夫(Rogoff)和沃茨彻(Wertscher)(Fisher,1994)认为“最近发展区域理论”是“在两者或更多合作者解决问题时,参与者积极参与,共同合作。这种不同主体间互动的必然结果是参与者对会话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不同的理解,通过相互交流,在成人的帮助下,儿童关于如何做的概念得到发展,超出其原有的认识水平,并在某种程度上接近成人的水准……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即使在参与者的认识不清楚的情况下,参与者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与“课堂上的成员互为支架,互相帮助”的概念一致(Mercer,1994),但麦瑟更进一步指出:“不同能力个体会话时的不同心理活动令新手的现有能力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支架理论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至少要确定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目前尚未达到但能借助教师和同伴的指导与合作或其他具有相关知识所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学生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Vygotsky,1978) 。

我们认为在大学英语专业的阅读教学中,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知识储备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教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并结合教学环境为学生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提供引导性的帮助,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合作中解决他们目前尚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导过程就是为学生提供支架的过程。

3.英语专业《英语阅读》课程教学设计

3.1 《英语阅读》课程的分析

《英语阅读》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实践基础课程。课程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课程内容涉及科普、新闻、时事、经济、贸易等方面的文章,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扩大词汇量和知识面,复习和巩固已经学过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增强语感,逐步提高阅读速度、技能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扩大词汇量和知识面,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增强自学能力;要求抓住重要论点,熟悉文章的篇章结构;能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分析、归纳、推理,领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能快速获取所学信息,能根据上下文推测和判断词义,并能对文章所叙述的基本事实、文章所反映出的基本观点和作者的态度有较准确的理解。能独立解决大部分难点和一些背景知识问题。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讲授各种阅读技巧及相关阅读材料中的语言难点、重点;阅读与教学要求相应难度的文章,讲评练习;课堂上的定时阅读训练。课堂上教师应着重讲授阅读技巧,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难点和重点的语言点进行一定讲解以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由于阅读内容较多,许多练习不必在课内完成,可运用讲练结合、课外阅读、课堂检查的方法,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2 支架理论与教学基本要素结合

教学设计过程包括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评价等四个基本要素。

3.2.1 教学对象分析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20岁以上,心理逐步成熟,对事物已经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认知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比中学阶段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喜欢教师啰嗦,喜欢自己去获得知识,求新欲望强烈,个人独立意识较强,讨厌受人支配。而且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相对而言比较扎实,在语法方面基本没有问题,主要是在词汇和理解阅读材料上会遇到一些困难,知识面较狭窄,阅读视野不宽,特别是在阅读的选材和技巧方面没有经验,所以有时显得不知所措。由于这些的限制,在英语阅读中遇到难题时,无法独立解决,但他们自身可以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获得解决所遇难题的能力,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或与同伴的合作获得这种能力。因此,从英语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点和知识积累等来分析,阅读教学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需要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者,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处理难题,并鼓励学生与同学多合作,从合作中学会探讨和探索新问题。

3.2.2 教学目标

结合英语阅读课程的要求和自身的特点,在支架理论框架下,教师在课堂的阅读教学活动中起支架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和引导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英语阅读课程大纲所要求达到的英语阅读能力,使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和同伴合作的情况下在英语学习中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获得较强的自学能力,学会如何思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其次,阅读教学不能与英语的其他基本技能,即听、说、写、译分割开来,教师的支架作用也体现在准备工作中如何把这些基本技能结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全面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中习得英语。最后,教师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把所学的东西内化,提高交际的语用能力。

3.2.3 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支架理论”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所以,在大学英语专业的阅读教学中,结合自身课程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比较灵活,可以采用交际法和启发式教学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最成功的教学莫过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束定芳,2006:24),同时注重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与同伴的讨论和探讨。教学评价主要是以学生运用阅读技巧的熟练程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为主,跨越“最近发展区”;然后就是阅读视野的扩大和知识面的提高。

4.“支架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过程

4.1 教学前准备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所教阅读材料,找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所应起到“支架”作用的支点,确定教学目标和精心挑选教学资源,选择如何引导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目前使用的新教材篇幅长、“信息量大”、内容多,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学大纲,精心准备每个教学步骤,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详略比例,精心设计每个教学步骤,认真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目标的要求,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内容的背景材料并指导学生预习,这样教师就更容易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准确估计学生的现有水平,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跨越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提高英语水平。

4.2 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支架”作用

4.2.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所选的教学资源,利用教学环境如多媒体设备等向学生介绍课文的话题内容和有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提供的语言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新课导入应突出“新”和“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常见的导入形式有“联旧引新”、“讲故事”、“设置悬念”、“介绍背景观”、“看录像”和“问题引入”等,同时还可请英语水平较强的同学在课前预习后介绍课文背景,这样既能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也能让他们在内省中发现与同伴的不足,找准各自的现有英语阅读水平,激发他们对比自己水平高的同学的问题的思考,刺激他们的学习动机,强化学生兴趣。

4.2.2 阅读技巧的指导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快速阅读教学材料,然后鼓励他们与同伴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对答案的判断不能由教师决定,而应由学生判断,教师把握标准,回答错误的可指导他们寻找正确的思考方式;其次,精读课文,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网页课件,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在有难处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与同伴讨论,同伴解决不了的,由教师主持在全班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其阅读思考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监控与反馈并对学生所讨论的问题和在讨论过程中的得与失做点评,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小结,肯定成果;然后,讨论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尽量避免以往教师的知识呈现,忽略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运用所现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讨精神,鼓励他们自己独立或与同伴合作而解决问题;接下来就是指导学生完成课文练习与课后作业,这一环节也相当重要,教师只是把握标准,不能学生做完后核对了答案就完事,应加强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练习,如有些练习或作业确实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则应鼓励他们与同伴合作思考而解决问题;最后强化和巩固教学成果,围绕所练习的材料和所遇到的新词汇和语法现象进行练习,为学生创造机会,可以根据材料内容安排两人一对或小组活动,进行问答练习,复述课文或讨论问题;教师可以安排角色游戏,做些语言准备后让学生进行练习;也可以采用接力的方式,每个学生一句,复述整个故事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诱发学生身上的潜在创造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能互相诱发对方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最后双方都得到好的升华(胡东芳,2003:9)。

4.2.3 课后巩固

课后的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练习阅读技巧,锻炼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实践。教师应选择与课文和作者有关的材料或其他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读物供学生阅读,以增强词汇和短语等信息量,扩大视野和知识积累。而且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独立阅读的能力和增强其自信心。

5.对“支架理论”框架下英语专业《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评价

“支架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支架”作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准确找准“支点”,把握学生的现有英语阅读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并独立解决问题。因此,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了教师由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向“主导”转变,学生翻身做了“核心”,教师只起辅导作用和帮助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中是“支架”,学生利用这个“支架”把其他的教学因素内化为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然后脱离这个“支架”仍能独立解决问题,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跨越了“最近发展区”,挖掘了潜力。

(2)激发了学生思考的潜在动力,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阅读中他们不但获得了知识,更是学会了如何思考和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而且还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学习,发挥了学生的群体效应。

(3)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阅读能力,提高了他们持续的自学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和同伴的合作中,学生独立地对阅读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最终形成独到见解,既增强了信息处理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快读、细读等技巧的培训,使学生逐渐地掌握阅读技巧,提升阅读能力。

(4)提供清楚的方向,呈清目标,让学生从事任务学习,对明确的期盼给出评价,指示有价值的资源,而且不仅“支架”提高效率,减少不确定、惊讶和失望因素,还产生动力(Starr,1990)。

6.结语

在支架教学过程中,如果把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过程比喻成一座楼房拔地而起的过程,那么教师就是这个建筑过程中的一个“支架”。这个“支架”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教师提供一个暂时性的支持,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这个暂时性的“支架”可能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工具,也可能是一种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学习的责任将逐渐转移到学生身上,最后让学生完全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并通过学习建构出真正属于自己所理解、领悟、探索到的知识。从而帮助学习者通过“最近发展区”。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能力以及知识积累更为“支架理论”运用于大学的英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英语阅读中运用“支架理论”更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鼓励他们思考和探索。

[1] Bransford,J.,Brown,A.& R.Cocking.How People Learn:Brain,Mind,and Experience&School[M].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0.

[2]Fisher,E.Distinctive Features of Pupil—Pupil Classroom Talk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Learning:How Discursive Exploration Might be Encouraged[C]//B.Stierer.Language,Literacy and Learning in Educational Practice.London: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4.

[3]Mercer,N.Neo-Vygotskian Theory and Classroom Education[C]//B.Stierer.Language,Literacy and Learning in EducationalPractice.London: The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4.

[4] Starr,Linda.Teaching the American Revolution:Scaffolding to success.Education World:Curriculum Page.Retrieved October 17,2002 from Http://www.educationworld.com/a - curr/curr218.shtml,1990.

[5]Vygotsky,L.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6]胡东芳.教育新思维[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

[8]夏纪梅.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论丛[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英语阅读同伴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寻找失散的同伴
初探利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低年级小学生英语阅读兴趣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