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探析

2012-03-05胡伟阳敏曾峻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

胡伟阳敏曾峻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可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1]。一般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10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6.5%[2],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质的提升,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迫切需要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与之相适应,进而会导致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等一系列变化。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会计人才是每一所财经高等院校、每一位财经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更新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完整的培养体系中,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再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然后加以落实,最后对人才培养绩效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反映的问题分别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或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案、改进培养过程。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人才培养体系图

二、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为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而存在,又因社会和人的时代变迁而变革。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会计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会计教育的落脚点应当是培养能为社会经济单位服务的、“理论扎实、知识面广、专业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应用型会计人才[3]。具体而言,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可细分为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两方面。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个体目标是要促进学生个人的长期全面发展,即以专业培养为依托来促进学生的全方位成长。基本逻辑是以理论教育为起点,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是:会计理论是会计专业能力形成的基础,但会计理论不等于会计专业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转化。会计专业能力又是就业能力的基础,会计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共同构成了学生职业发展的源泉。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会计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社会目标是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切实满足社会经济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这一培养目标随着社会需求改变而不断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加以调整。需要建立人才培养目标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该机制以人才需求信息反馈系统为核心,定期收集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数据,结合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战略的变化,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三、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一定的培养目标要求一定的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4]。目标的调整势必引起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关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相关规定中明确指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4]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进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关键,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5]。因此,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要依照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工作岗位群对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要求,探索建立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多元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形成要采取继承与发展、扬弃、创新相结合的办法,不断探索,重点围绕“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进行构建。培养模式要有学科特色和行业特色,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创建更多的校外教学、实践或实习平台。培养模式的选择要以有利于学生就业为出发点,重心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其目标是形成“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格局。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通识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主修与辅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可以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真正实现“能力强”的培养要求;可以采取会计专业教育与法律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明确会计职业操守和素养,达到“素质高”的培养要求;可以采取学历教育与从业资格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或创业教育相结合、学校培养与社会培养相结合的模式,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还可积极探索国内院校合作培养、中外合作培养等新型模式。

四、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在培养过程中组织一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方案应重点围绕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展开,借助多种培养模式,严格进行培养过程控制,以达到培养目标。

图3 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1、建立一支“理论精、懂教育、通实践”的会计教师队伍

会计教师是会计教育事业的基础和主力,教师个人及教学团队的能力与水平,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加强师资培养,改善师资结构。致力于建设一支师德、学术与实践操作兼备的,熟悉社会需求、教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在专业、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上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

具体建设途径主要包括:第一,优化现有的师资队伍,通过在岗培训、派出进修和在职攻读学位三者结合的方式,全面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第二,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重点培养会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采取“内引外聘”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高层次教师充实教学团队,从行业、企业聘任一批业务精通、实务能力强的企业岗位精英作为专业技能训练指导教师,形成优秀的教学团队。第三,可分批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产学研结合,促进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务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第四,加强教研活动,组织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构建结构合理、突出特色的会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教育的核心,决定着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教学内容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可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听取行业、企业和专家的意见,全面分析会计职业岗位群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合理确定通识课程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要在统一性要求下发挥学科优势,突出会计专业的特色,设置特色课程,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安排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活动。

具体构建方法包括:第一,开设通识课程,通过人文、自然和科技等通识领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第二,拓宽学科基础课程,开设经济、金融、法学类等课程,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推进会计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贯通。第三,优化会计理论课程,理论必修课程设置要“精”而“厚实”,强调学生专业共性的培养。理论选修课程设置应实现模块化和差异化,要有方向性,关注学生专业特长的培养。第四,完善会计实践课程,着重会计知识的转化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第五,开发课外讲座课程,重点介绍会计领域的发展动态,拓宽专业视野。第六,设置会计职业道德与法制课程,培养诚信、尽职和守法的职业道德。第七,开设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人生目标,科学就业,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3、建设与会计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通常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部分,涉及教室或实验室教学设备的配置、基本教学资料和教材的选用、专业图书资料、实习实训场地等教学基础设施。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

具体建设措施包括:第一,持续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努力使会计骨干课程朝精品课程发展。第二,推进会计课程教材和辅助教材建设,制订切合实际的规划和举措,引进或出版高水平教材,配套建立试题库和习题库。第三,启动会计网络课程建设,使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成为自助式教学的实施场地。第四,加大投资力度,丰富专业图书资料,构建网络数据库和数字化图书馆。第五,加大资金的支持,建立校内会计仿真的实习实训场所。第六,拓展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校外实习实训活动。

4、采用符合会计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怎么学,更在于教师怎么教。教学方法可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因教学环境而异,此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选择要以学生有效学习为基点,重点关注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习和思考、探索相结合,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同时,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符合会计学科及具体行业 (如一般企业、金融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特点,关注会计内容及会计教学的特殊性。

具体教学方法包括:第一,采用情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下有效地学习。第二,采用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第四,采用案例教学,将实际中的真实案例进行加工处理,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第五,采用探究式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作为意识主体自觉、主动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并形成自己的概念。第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以完成真实的项目为任务,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方案和在会计理论指导下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5、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强化会计实践教学

会计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开展的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和校外教师指导下的会计社会实践两个部分。会计实践教学是巩固会计理论知识和加深对会计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会计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会计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第二,结合会计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时。第三,注重实践教学课程教材的开发、修订与完善,内容设计上应具有全面性、仿真性。第四,加强实践课程指导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鼓励“精通理论,通晓实务”的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第五,完善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承载实践教学的能力。第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第七,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和共享平台。第八,加强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管理与考评。第九,利用各类社会竞赛平台,全面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就业竞争力。

6、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培养过程管理

教学管理制度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通过更新教学管理理念,从组织机构、政策和条件支持、管理与运行制度及师资选聘等方面建立健全严格、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前提条件。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科学的教学管理手段、高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必备的软实力。

制度健全内容包括:第一,完善基础教学管理制度,含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计划工作条例、教学事故处理条例、教研室工作条例、学生学籍管理细则、教师及学生管理条例等。第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含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导师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期中质量检查制度、课程评价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系 (部)教学工作评价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等。第三,构建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包括校内信息和校外信息的采集与反馈制度。第四,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对教学中教与学活动和效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

五、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绩效评估

人才培养绩效评估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收集信息和评估绩效可以发现培养体系中的问题和薄弱之处,进而进行有的放矢地改进。会计人才的培养绩效,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方面,考察培养的会计人才是否切实满足社会的需要,能否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另一方面,考察会计人才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是否顺利。

因此,应持续加强校外信息反馈系统的建设,实施长期、动态跟踪调查,收集用人单位、校友的反馈信息。从用人单位处了解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动向、对毕业生知识及各方面素质的要求、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及改进培养的建议;从校友处了解他们的职业发展状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对收集的信息加以整理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的环节,分析具体原因,再调整原来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培养方案的优化或培养过程的改进,最终实现培养体系的良性、动态循环。

[1]刘克静.论大众高等教育精英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关键[J].科教文汇,2007,(1):1-2.

[2]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2011-07-06

[3]浩 歌.力促社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1.

[4]徐真华.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20-23.

[5]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R].2010-07-29.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