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穴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后口眼联带运动对比观察

2012-01-15刘淑红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面瘫病程颈部

刘淑红

(云南省冶金医院中医针灸科, 云南 昆明 650216)

面瘫后联带运动是严重周围性面瘫患者常见的一种面肌运动方面的后遗症,表现为当一部分面肌作随意运动时,其他部位的面肌同时出现不自主的运动。面瘫后联带运动有多种表现形式,最常见的一种是当患者闭眼或眨眼时,患侧口角同步出现向外侧方向的抽动,称为口眼联动。这种无法用意志控制的运动,使患者面部表情功能紊乱、丧失,影响面容,造成身心痛苦,是大多数面瘫后遗症口眼联带运动患者就诊的原因。笔者通过针刺颈部穴位联合常规取穴与传统取穴对比,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以探讨颈穴在治疗面瘫后口眼联带运动的治疗机理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及辨证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面神经麻痹[1]和《实用神经病学》[2]中面神经炎的内容制定。全部病例均有周围性面瘫恢复不完全病史,并且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患侧仍面肌瘫痪,口眼联动征,部分病例兼有鳄泪症和耳颞症候群等。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根据参考文献标准[1]诊断为周围性面瘫后联带运动征且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2组病例筛选时排除面肌痉挛;排除中枢性面瘫及脑干病变或肿瘤引起的面瘫。精神病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有晕针史者。

1.3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来自2004年10月~2009年9月在云南冶金医院针灸科门诊,采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颈穴加配穴组(治疗组)和传统取穴组(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43岁;病程最短0.5 a,最长5 a,平均病程2.50 a。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最短0.5 a,最长4.5 a,平均病程2.25 a。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情况接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数据采用χ2检验,2组率比较经统计学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患侧颈穴(人迎、翳风、扶突、天鼎、天柱)配合常规取穴(丝竹空、迎香、颊车、地仓、足三里)。人迎穴及天鼎、扶突穴局部常规消毒,用40 mm毫针。以刺手避开颈动脉及颈动脉窦刺入皮下,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局部有针感即可。一般留针20~30 min,其间因患者有吞咽等生理反射,会使针身向外退出,可行针1次,捻针5~7次,但不宜捻转次数太过,以避免痛感稽留。留针时患者切忌讲话,在手法上忌大幅度捻转提插。若进针后患者出现面红、呛咳等症状时,可能为进针过深所致,应立即将针轻轻退出5~8 mm,其它穴位常规进针,平补平泻。针刺上述穴位,每日1次。每次得气后留针30~40 min。连续治疗5 d,休息2 d,10 d为1个疗程。5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对照组 组方采用面瘫常规取穴:四白、太阳、下关、颊车、地仓,配穴取:阳白、攒竹、足三里、合谷、太冲。方法:治疗时间及频率、周期同治疗组。

以上2组治疗穴位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期间患者均可做自行面部按摩和热敷,并嘱患者防止眼部感染,在户外戴口罩和太阳镜,避免受外邪侵袭。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口眼联动征消失,鳄泪征或耳颞综合征消失,两侧面部趋于对称,双眼睑裂接近正常;有效:治疗后口眼联动征好转,鳄泪征或耳颞综合征好转,两侧面部外观有改善但仍不对称,双眼睑裂仍不等大;无效:治疗后症状无变化,或口眼联动征虽有好转,停止治疗后复发如初。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4 体会

面瘫后口眼联带运动是严重周围性面瘫患者常见的面肌运动方面的后遗症之一,属中医“偏枯”、“肌萎”、“面部或眼肌目闰动”等范畴,为久病入络,气血不足,筋肉失荣之症。该病多由脉络空虚,经络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因前期误治或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其病较难治且易复发。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体会到头面部神经肌肉系统功能性疾病采用颈部穴位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分析原因有二:其一,颈部是头面部经脉气血运行要道,中医认为: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外感风寒,乘虚入中面部经络,导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而发生面瘫。若病程迁延日久或失治误治,可导致气血不足,筋肉失荣而发生面瘫后遗症。《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其二,人迎、扶突、天鼎为足、手阳明经穴,位于喉结部两侧及胸锁乳突肌前后和中缘,针刺人迎穴,可以刺激感受器,使兴奋传导到延髓心血管中枢,此时兴奋心迷走中枢、抑制心交感中枢来降低心率,同时抑制交感缩血管中枢使血管舒张,来降低外周阻力[3~4]。因此推测,通过对颈部腧穴的针刺调节经络,使颈部周围大多数血管平滑肌松弛,外围阻力减小,从而达到改善动脉血流的目的,对应改善面部气血不足,筋肉失荣的失稳状态,为阻断面部肌肉不自主运动、恢复正常功能创造了条件。而且面部腧穴丝竹空、迎香、颊车、地仓分别以眼部、鼻部、颊部、口轮匝肌为刺激中心点,穴位精简,避免了面部长期、多穴位刺激可能带来的异常放电的副作用,故可通络调气,活血荣肌,可疏调局部经络气血,活血通络。足三里可补益气血,濡养经筋。颈穴、配穴共同达到通经活络、宣痹解痉和益气化瘀,促进颈部血液循环,消除局部水肿,解除面神经在茎乳突处的受压症状,使面瘫后遗症患者得以恢复。该方法从颈部穴位直接刺激是本治疗创新点,如何更有效、更规范需要更深层次的研究。在颈部穴位的治疗中,熟练掌握取穴方法,参照局部解剖特点及穴位针刺常规,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取得疗效,避免因盲目针刺而发生意外;面部穴位针刺手法宜轻盈,以得气为度,避免强刺激是治疗关键。颈穴配合常规取穴疗效优于传统取穴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1]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614.

[2]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杜,1978:175~177.

[3]殷颖.人迎穴特异性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3):182~183.

[4]卫彦,孙忠人,寇吉友,等.针刺人迎穴治疗高血压病120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2):4~5.

猜你喜欢

面瘫病程颈部
鼻负压置换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病程及病情的影响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造出一个天鹅颈
枣庄地区小儿支原体肺炎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流行特点的研究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