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一村一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1-12-09钱宁刚杜建辉

关键词: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一村

钱宁刚,杜建辉

(1.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云南 昆明 650032;2.云南省农业厅,云南 昆明 650224)

“一村一品”是指根据一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特点,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发展水平高、特色优势明显的农业主导产品或特色品牌,从而大幅度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1,2]。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及农业部有关工作部署,云南省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一村一品”工作卓有成效,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一、“一村一品”的涵义

“一村一品”起源于日本,是由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先生在1979年提出并倡导的一项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其主旨是发挥地方特色,开发特色产业,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一村一品”就是一个村的居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出具有突出特色的“精品”或“拳头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建设家乡、发展经济的活动[3]。到21世纪初,人口仅120多万人的大分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培育出的特色产品多达336种,是1980年的2.3倍,其中年产值达到100万美元以上的有126种,产值达 1 000 万美元以上的有15种。大分县农户人均年收入在2004年达到2.7万美元。不仅在日本名列前茅,在世界上也位居前列[4]。随着“一村一品”运动的深入开展,“一村一品”的基本理念已逐步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认识、接受,在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利宾、蒙古、马拉维、巴拉圭等发展中国家,发展“一村一品”已成为振兴地方经济、消除贫困和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5,6]。

1983年8月,平松守彦先生首次受邀到我国上海访问并演讲,“一村一品”理念开始在我国被逐渐接受并在全国逐步推广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江苏、上海、安徽、陕西、江西、湖北等省已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村一品”有效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逐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党中央把推进“一村一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自2006年以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要支持“一村一品”发展,农业部也十分重视“一村一品”的发展,将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强村富民的重要途径,下发了《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农村“一村一品”的指导意见》(农经发〔2007〕2号)和《农业部关于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的意见》(农经发〔2010〕10号),这为发展“一村一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随着实践的发展与创新,“一村一品”的内涵和模式不断丰富,所谓的“村”是一个区域概念,不再局限于一个自然村,可以是一个村、几个村,甚至是一个乡镇或一个县。“品”就是品牌、特色、精神和风貌,不再局限于农副产品,也包括特色旅游项目、手工业产品,以及文化产品和服务等。“一品”也并非一个村(乡、县)只限于生产一个产品,可以是一村(乡、县)两品、三品或多品[3,6,7]。

二、云南省“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及特点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非常明显,优质茶叶、咖啡、鲜切花、野生菌、甘蔗、烟叶等农产品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为发展“一村一品”孕育了良好自然基础。按照农业部统计要求,2009年底,云南省初步形成了45个“一村一品”专业乡镇和464个专业村,其中464个专业村涉及农户37.71万户,占全省的乡村农户数的4.07%。专业村经济总收入93.38亿元,其中主导产业总收入(产值)达56.49亿元,占专业村经济总收入的60.5%。实践证明,“一村一品”已成为云南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亮点,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主导产业优势突出,专业村类型丰富

近年来,随着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的深入推进,各地积极培育一批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走规模发展的路子。如普洱、版纳、临沧等地的普洱茶,文山的辣椒、三七,呈贡、通海、元谋等地的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质量、效益与规模同步增长,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实现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带动了广大农民大幅增收。各地专业村主导产业类型日趋丰富,涵盖粮食、油料、蔗糖、烟叶、蔬菜瓜果、花卉、茶叶、水果、畜禽、水产、林业等多个产业(行业)。2009年底全省形成的专业村以蔬菜瓜果、茶叶、林业、生猪养殖、烤烟及甘蔗专业村较多,依次为65、51、50、48、39、38个。

(二)“一村一品”促进农业品牌快速发展

“一村一品”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品牌的发展,各地充分利用特色“品(产品、品牌)”或“业(产业)”的优势,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认证,引导各地主导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及展销推介活动加大地方特色农产品的营销宣传,促进了各地特色农产品品质、品牌效应的提升和“一村(乡、县)一品(业)”的发展。全省涌现了一批“蔬菜之乡”、“三七之乡”、“辣椒之乡”和“魔芋之乡”等。宣威火腿、文山三七、富源魔芋、昭通天麻和蒙自石榴等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知名度和竞争力日益增强,正逐渐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三)“一村一品”促进农户大幅增收

实践表明,“一村一品”的发展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2009年,全省464个专业村经济总收入93.38亿元,主导产业总收入(产值)达56.49亿元;专业村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达 4 009 元,较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高277多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640元。保山市腾冲县荷花乡雨伞村委会是全省有名的玉雕村,全村468户农户有75%的农户从事玉雕加工,2009年全村玉雕加工收入达600多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72%,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 3 989 元,较全县人均年纯收入高746元,从事玉雕产业的人均年纯收入达 4 986 元,较全县人均年收入高50%以上,玉雕加工目前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四)“一村一品”促进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

发展“一村一品”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的有效载体[8]。随着“一村一品”的发展,全省各地纷纷以农产品为主举办各种旅游节、美食节等宣传活动,如菜花节、杨梅节、石榴节及香蕉节等,既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昆明市呈贡县斗南村委会是全省有名的花卉生产专业村,多年来,围绕该村花卉产业建立起来的斗南花卉交易市场交易规模逐年扩大,每天约有 20 000 余人次进场交易,日成交额达 1 000 万元左右,年交易额达30多亿元。斗南花卉的繁荣给相关产业带来了商机,围绕该市场相继入驻斗南村的花卉、农资经营等相关企业达 1 000 多家,直接、间接带动了全省近20余万花农走向致富的道路,并解决了 4 000 余位下岗职工及失地农民的就业岗位。同时以花为媒,以花为景,每年到市场参观、旅游的国内外游客20多万人次,给旅游业带来了商机,推动了花卉文化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下岗职工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拓宽了广大农户的增收渠道。

三、云南省发展“一村一品”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云南省各地在发展“一村一品”工作中,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各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

(一)认识不足,缺乏规划

由于各地“一村一品”是在传统产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模式,起步晚、发展慢,社会、经济效益尚不明显,未能引起各级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重视,部分主管、分管领导对“一村一品”的涵义、发展模式及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村一品”发展自然得不到重视,以至于目前全省各地均没有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或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多数专业村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指导,严重制约了“一村一品”快速发展。

(二)投入不足,发展缓慢

目前,云南省各级财政均没有安排“一村一品”发展专项资金,“一村一品”发展较为缓慢。近几年来主要依靠农业部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一村一品”项目的示范推广,示范项目的实施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由于发展“一村一品”所需资金量较大,单靠专业村及地方自筹非常困难,各相关部门对发展“一村一品”资金支持尚为空白。资金不足致使各专业村无法在短期内使“一村一品”形成规模、产生显著效益、造就知名品牌。同时,资金不足也制约着“一村一品”示范推广、宣传培训等相关工作的开展。

(三)产业化水平低,市场体系不健全

全省“一村一品”产业化水平较低,主导产业(产品)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大、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深加工企业较少,产品大多停留在初加工水平,精深加工很少,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而且,专业村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益联结机制松散,订单履约率较低,区域规模难形成,市场品牌难造就。据统计,2009年全省仅有270个专业村与龙头企业实现初步对接,162个专业村建有龙头企业,而建有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专业村分别只有46个和173个,主导产品销售收入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销售的比例依次为49.22%、9.73%和17.68%,其它渠道销售比例为23.37%。

(四)宣传不足,意识淡薄

近年来,由于中央系列文件的出台及农业部“一村一品”示范项目的实施,使得各级农业部门及项目示范区相关人员对“一村一品”有了一定认识,但由于实施力度不大、范围不广、效益不显著,仍未引起各级政府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加上各地发展“一村一品”工作机制尚未形成,均未能开展“一村一品”相关知识及示范典型的宣传、培训以加深社会各界对“一村一品”的认识和提高广大基层农科人员及农民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生产技能与水平。即便是实施“一村一品”示范项目的地区,也因经费少而未能开展相关宣传和培训。宣传不足,广大群众“一村一品”意识淡薄,难以形成发展“一村一品”的良好氛围。

(五)标准化程度低,品牌培育缓慢

全省“一村一品”发展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企业及广大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淡薄,专业村主导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知名度不高。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省“一村一品”专业村主导产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产地规模依次仅占专业村主导产业产地总规模的15.95%、1.91%和0.9%,主导产业出口产品基地规模仅占专业村主导产业基地规模的4.23%。464个专业村中仅有89个主导产品进行了商标注册,51个主导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24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14个通过有机农产品认证。整体来看,全省“一村一品”发展无论是基地建设、产品质量,还是品牌培育,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四、云南省发展“一村一品”的对策建议

发展“一村一品”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

实践表明,发展“一村一品”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一村一品”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落实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及农业部有关“一村一品”发展要求,将发展“一村一品”纳入当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同时要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以农业部门为主,发改、财政、科技、商务、林业、供销、金融等部门参与的协调工作机制,开展调研,因地制宜,选准产业(产品)重点发展,认真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切实研究解决“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要加强组织协调、有序推进,严格督查考核,逐步建立健全省、州(市)、县(区、市)、乡(镇)、村多级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推进“一村一品”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加大资金扶持,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不足是制约全省“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瓶颈。各级财政应调整优化支农支出结构,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加大扶持“一村一品”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发展“一村一品”,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扶持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新品种和新工艺引进、新技术推广、龙头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农民培训等环节。同时,引导和协调各金融机构把“一村一品”发展作为支农重点,增加信贷投放额度,适度降低资金门槛,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一村一品”。通过引导、组织银企合作,利用担保、入股、订单抵押等多种形式,拓宽“一村一品”发展融资渠道[8]。各级相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职责,整合资金,合力推进“一村一品”的发展。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培植主导产业和产品,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是“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举措。各级相关部门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相关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一村一品”发展,在政策、资金上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支持企业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要加快各类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的建设及完善步伐,促进现有农产品交易市场改造升级,完善其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载体、纽带和渠道作用,切实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关系[9]。积极培育流通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拓宽“一村一品”的销售渠道。充分利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云南优质生态农产品推介展(上海)、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昆交会及香港美食博览会等国内外展销、推介活动,展示宣传全省各地“一村一品”成果,树立“一村一品”形象,打造“一村一品”品牌。

(四)加强宣传培训,提高组织化程度

各地要及时总结推广“一村一品”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加大“一村一品”相关知识、发展典型的宣传力度,扩大“一村一品”的影响,逐渐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争取更大的支持。力求通过以点带面、以村带村、典型示范的机制,辐射带动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种类丰富、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乡镇),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同时,各相关部门要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发挥各自职能,协调配合,以科技进村入户、绿色证书、阳光工程等为平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大力扶持和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引导农民增强市场观念,创新生产经营模式,不断加强企业、市场和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系,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产销合同,努力提高订单的履约率,逐渐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推进农业标准化,积极培育农业品牌

各级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结合当地“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加快国家、行业、地方三级农业标准的制定或修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逐步扩大标准实施范围,努力组织创建标准化示范区,并按照“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指导专业村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工作,确保“一村一品”的质量安全[10]。同时,引导和支持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产品开展商标注册、原产地标识登记、地理标志产品登记及名牌产品评定等申报工作,努力培育一批地方知名品牌、省级名牌及国家级名牌。积极培育、扶持一批参与发展“一村一品”且有较强加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一村一品”品牌的宣传和保护,提高“品”的信誉度、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一村一品”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挖掘或创造出可以成为本地区标志性的产品,并尽快形成特色品牌,带动一方群众共同致富,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11,12]。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既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专业村镇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和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重要手段,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党中央“三农”政策的重要行动体现[8,10]。

[参考文献]

[1]孔祥智,李圣军.发展“一村一品”经济:背景、内容与原则[J].贵州社会科学,2008(2):92-98.

[2]杜青林.发展“一村一品”促进强村富民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济管理,2006(7):4-7.

[3]黄宏伟,江卉,李信宇.发展“一村一品”以促进新农村建设[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297-298.

[4]杨小亮,高志科,杨文元.日本农业“一村一品”及产业化发展对甘肃省农业发展的启示[J]. 现代农业科技,2008(20):318-320.

[5]农业部赴日本考察团.“一村一品”运动的实践、发展与启示[J].农村经营管理,2007(3):46-48.

[6]秦富,卢向虎,李瑾,等.“一村一品”与现代农业组织[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6.

[7]覃永晖,吴晓,管益敏.环洞庭湖区“一村一品”战略的品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852-5853,5878.

[8]农业部.农业部关于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的意见[N].农民日报,2010-08-24.

[9]曹丕梅.榆林市发展“一村一品”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4):12-13.

[10]曹军会,贾军战,海江波,等.陕西省“一村一品”发展战略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24-27.

[11]訾凯雨.“一村一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2009(3):54-55.

[12]夏贵勤.试论发展“一村一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702-3703.

猜你喜欢

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一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述评
论广东省连南县主导产业的选择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一村一品”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模式探究
虚惊一场
最幸福的三个“学生”
木瓜村红富士苹果产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