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南苑汉代窑址发掘简报

2011-11-24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文物春秋 2011年5期
关键词:发掘南苑汉代

【关键词】北京;南苑;汉代;窑址;发掘

【摘要】 2010年10月至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丰台区南苑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D1地块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汉代窑址7座。此次发掘对研究北京南部地区汉代窑址的形制特征以及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苑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D1地块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东南部,东邻南苑路,西邻京开高速公路,南邻南五环路,北邻南四环路。东北距南苑镇约2公里(图一)。

2010年10月至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为了配合丰台区南苑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D1地块基本建设,对南苑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D1地块工程控制地带范围内的古代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汉代窑址7座(图二)。现将此次考古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窑址形制

此次发掘共清理窑址7座,均为半地穴式。根据形制及遗物判断,均为汉代窑址。

根据建筑形制的不同,分为两型。

I型3座(Y1、Y2、Y6)。

Y1位于发掘区西南部,东邻Y4,北邻Y7,方向285°,开口于③层下。

该窑址平面呈马蹄形,由操作间、窑门、火膛、窑床、烟道组成,残长5.7米。窑室顶部已破坏(图三)。

操作间位于窑室的西部,与火门相接。操作间部分被国防电缆所压,未作清理。

窑门位于操作间东部,火膛的西部,与火膛相接,呈圆角方形,拱顶,内填灰褐色淤土,土中包含有少量红烧土块,两壁烧结程度高,壁面致密。

窑室平面略呈马蹄形,由火膛和窑床组成。窑室内前部为火膛,后部为窑床。

火膛呈喇叭状,东部与窑床相连,西部与窑门相接。两壁内弧,进深1.1米,口端宽0.7米,后端宽1.7米。后端顶部坍塌。底部平整,白灰色硬面,其上部向内微收呈弧顶状,周壁烧结程度较高,呈青灰色烧结面。内填灰褐色土,土质较疏松,包含有大量红烧土块,迹象表明其为顶部坍塌所致。火膛底部低于火门0.3米,其上部有草木灰堆积。

窑床位于火膛的东部,烟道的西部,东西长2.3米,前端宽1.7米,后端宽2.1米,顶部坍塌。窑床平面高出火膛平面0.5米,且与火膛相接处有一道用青砖横向单排修砌的阻火墙。在其后壁下有三个火道口依次规整排列,呈三角形。窑壁与窑床由于长期烧烤形成较为致密的青烧壁,呈青灰色。窑床上堆积有大量红烧土,应为顶部坍塌所致。

烟道位于窑室的东部,共有三个排列规整的烟道,自上而下依次规整修建于窑室壁后方,呈长方形,周边有厚度不一的红烧土层。

窑内堆积主要为红烧土及少量陶器残片、瓦片。

II型4座(Y3、Y4、Y5、Y7)。

Y4位于发掘区东南部,南邻Y3,北邻Y5,方向100°,开口于③层下。

该窑址平面呈马蹄形,由操作间、窑门、火膛、窑床、烟道组成,总长7.6米。窑室顶部已破坏(图四)。

操作间位于窑室的东部,与火门相接,平面略呈长方形,口大底小,东西呈斜坡而下,南北壁面向下渐收,呈溜坡状。东西长3.3米,南北宽1.8~2.2米。壁面自上而下向内斜收,呈坡状,壁面粗糙。内填五花土、扰土及残砖块等。

窑门位于操作间西部,火膛的东部,与火膛相接,平面呈拱顶洞状,壁斜向上渐成弧状拱顶,直壁不明显,内有一道南北向砖封门,仅存一层,单排横砌。

窑室平面略呈马蹄形,由火膛和窑床组成。窑室内前部为火膛,后部为窑床。

火膛呈喇叭状,西部与窑床相连,东部与窑门相接。进深约1.4米。窑门向里斜下为落灰槽,底部残留草木灰。火膛内为扰土填实,包含少量残砖块、青烧壁残块及红烧土残块等。

窑床位于火膛的西部,烟道的东部,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2米,南北宽约2.7米,南北直壁外为青烧结面。西壁上部均坍塌破坏。壁外则因长期烧烤而形成薄厚不一的红烧土层。底部为窑床,床面平坦,南北与直壁相连,窑室顶部无存,窑内填土略松,含大量烧结块及残砖块等。

烟道位于窑室的西部,共有三个排列规整的烟道槽,分别位于窑室西壁外,大小形制均同,出口端基本完好,平面呈正方形。

窑内堆积主要为烧结块及残砖块等。

Y7位于发掘区西北部,东邻Y6,南邻Y1,方向100°,开口于③层下。

该窑址平面呈马蹄形,由操作间、窑门、火膛、窑床、烟道组成,总长6.9米。窑室顶部已破坏(图五)。

操作间位于窑室的东部,与火门相接,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2.9米,南北宽1~2.3米。壁面自上而下向内斜收,呈坡状,粗糙。坑底部不规整,略呈坡状。坑内填土为灰褐色土,土质较疏松,含红烧土块及残砖。

窑门位于操作间西部,火膛的东部,与火膛相接,平面呈圆角方形。壁面烧结致密,底部有燃烧后遗留的草木灰迹,呈黑灰色。窑门底部呈30°的夹角斜向进入火膛,其修砌方法是为了便于清理火膛。

窑室平面略呈马蹄形,由火膛和窑床组成。窑室内前部为火膛,后部为窑床。

火膛形状为月牙形,西部与窑床相连,东部与窑门相接。两壁内弧,宽1~3.1米,进深1.2米,顶部坍塌,其底部平整,白灰色硬面,并低于火门0.2米,低于窑床0.5米,底部有一层草木灰堆积。由于长期烧烤,壁面形成致密的青烧壁层。内含大量顶部坍塌的红烧土块及青烧壁残块,在火膛西北角处有一烧结成团的砖块,烧结程度较高,不易分离。

窑床位于火膛的西部,烟道的东部,南北长2.8~3.1米,东西宽2.5米。壁面规整,直壁,两侧窑壁上部被破坏。窑壁与窑床由于长期烧烤形成致密的青烧壁层,呈青灰色。

烟道位于窑室的西部,共有三个排列规整的烟道槽,附于窑室后壁之上,底部有烟灰的痕迹。槽外有厚度不一的红烧土层。

窑内堆积主要为红烧土,在窑床上清理出绳纹板瓦及残砖块。

二、出土遗物

主要有筒瓦、板瓦、绳纹砖、陶器残片等遗物。

筒瓦残片。泥质灰陶。体薄,背面饰绳纹,沿外卷,沿面较短,内表面饰布纹。标本Y1∶1,灰陶,残长14厘米,残宽9.3厘米,厚1厘米(图六,1)。

板瓦残片。泥质灰陶。外表面饰绳纹,绳纹纵向,粗细略有不同,内壁素面。标本Y7∶1,灰陶,残长14.1厘米,残宽12厘米,厚0.7厘米(图六,2)。

绳纹砖泥质灰陶。长方形,一面光素,一面饰有绳纹。标本Y4∶1,长28.3厘米,宽13.7厘米,厚5.6厘米(图六,3)。

三、结语

此次发掘的窑址面积虽然不大,但发现的许多遗迹和遗物颇具特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该处窑址为半地下式倒焰窑。其形状结构源于战国时期馒头形倒焰窑,窑床呈长方形,出现三个排烟道,其年代明显偏晚,已具有汉代窑址的特征。窑壁上部内收,火膛低于窑床,窑顶已破坏无存,难以看出其全貌。但从该窑址的平面结构观察,类似于西安北郊汉代窑[1]、四川武胜匡家坝汉代窑[2]、新乡北站区前郭柳村汉代窑[3]、贵州沿河洪渡汉代窑址[4]、汉长安城1号窑址[5]、汉长安城23-27号窑址[6]、老河口市柴店岗砖厂汉代窑址[7]、山西夏县师冯汉代窑址[8]以及北京地区发现的多处汉代窑址。从窑内出土的遗物分析,残砖、板瓦、筒瓦的形制、花纹,均与北京其它汉代遗址、墓葬及窑址出土的遗物相同。因此,我们初步认为该窑址的烧造年代应为汉代。(下转68页)(上接31页)

该处窑址窑内上部填满红烧土块及窑壁残块,并被压在近代地层之下。由此可以推测,原窑壁应高于现存高度。根据窑壁上部逐渐内收的现象分析,该窑顶应为弧形结构。根据窑内所出砖瓦以及窑址四周地层堆积中的遗物分析,这批窑址主要以烧制砖瓦为主,也兼烧一些日常生活所用的陶器,属于民营私窑。窑内及火膛发现的木炭渣及草木灰,为我们了解当时窑址使用的燃料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南苑汉代窑址的发现,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制陶工艺有着重要作用,为研究北京地区汉代的窑址形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发掘:刘乃涛、刘风亮、董育纲

执笔:刘乃涛、刘风亮、董育纲

————————

[1]唐金裕:《西安北郊汉代砖瓦窑址》,《考古》1964年4期。

[2]陈丽琼:《四川武胜匡家坝汉代砖窑试掘》,《考古与文物》1980年2期。

[3]新乡市文管会:《新乡北站区前郭柳村汉代窑址发掘》,《考古》1989年5期。

[4]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贵州沿河洪渡汉代窑址试掘》,《考古》1993年9期。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1号窑址发掘简报》,《考古》1991年1期。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23-27号窑址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11期。

[7]老河口市博物馆:《 老河口市柴店岗砖厂汉代窑址清理简报》,《江汉考古》2004年4期。

[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海大学历史系,夏县博物馆:《山西夏县师冯汉代窑址发掘简报》,《考古》2010年4期。

〔责任编辑:张金栋〕

猜你喜欢

发掘南苑汉代
清代南苑的历史发展及其功能
百年南苑机场结束民用航空历史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考古发掘之后的文物保护探讨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文立意的探究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