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益歌曲的传播与发展前景

2011-11-16沈君菡

电影评介 2011年21期
关键词:公益

1984年,英国一批当红艺人于圣诞节前夕聚集在一起以“Band aid”为名义共同录制了一首关于非洲饥民的单曲<>,这首单曲专辑卖出的所得全部援助非洲饥民。这是最早的关于公益歌曲的记录,此后,在美国出现了以迈克尔•杰克逊为发起者创作的世界三大公益歌曲。我国华语乐坛在1985年出现了第一首维护唱片正版权益的反盗版公益歌曲《明天会更好》。

公益歌曲以电视、广播传播为主,无疑是大众传播中一个重要的种类。在流行歌曲泛滥的今天,公益歌曲以歌曲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信息,它对社会公众产生的号召力和引导作用不可小视。

(一)公益歌曲传播的特点与传播媒介

公益歌曲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为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公众服务的歌曲。它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与其他歌曲相比它具有特别的社会性。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主要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产业化媒介组织,如报社、出版社、电视台、广播台等等,而公益歌曲取材于社会生活中的突发事件或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主旨内容的选择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可选范围十分广泛,传播者多种多样。例如由宝丽金公司为智残人士而发行《永远的朋友》唱片,由80多名香港艺人为抗击非典而作的《手牵手》。可见,公益歌曲的传播者既可以是电视台、唱片公司、广播台,也可以是一般歌手、社会公益组织甚至普通的公益事业爱好者。

另外,社会环境对公益歌曲所传播的信息内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形态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对比中外公益歌曲的内容和MV的制作风格,外国公益歌曲往往以批判社会、反映社会问题的主旨居多,如迈克尔•杰克逊的三大公益歌曲,一首为拯救非洲饥民而作,一首为反对战争而作,一首为保护世界环境而作;而中国的公益歌曲主题大多以强调太平盛世与幸福感为原则,往往针对突发的社会热点事件,或歌颂,或鼓舞人心。这与美国人自由开放的文化以及中国人保守的安家乐业的传统心理密切相关。美国作为一个年轻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发展迅速,经济位于领先地位,外来移民众多,所以在环境污染和其他社会问题上矛盾众多,而美国人在发达的经济条件和优厚的社会福利下生活,更多地考虑到全世界共同的问题;而中国经济还不够发达,又受过去小农意识影响很深,所以人民渴望过上太平富足的生活,不希望有什么大起大落。在MV的制作上,国外的制作创意手法变幻莫测,流派纷呈。有的注重娱乐和故事情节,有的注重特技,有的以百老汇歌舞为原型,还有科幻,恐怖。电脑特技制作较多。中国以民族性历史感为主。强调叙事性结构。重说理,讲故事,寓教于乐,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这与中西方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上的差距关系密切。

公益歌曲的传播最显著的特点是受众的广泛性。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其传播本身就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的社会影响,而公益歌曲的传播对象广泛,是一种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信息传播方式。无论是直接受众还是间接受众,它是社会性的,是整个人类的。所以说,公益歌曲拥有广泛的受众。音乐不分国界、年龄,MV一般也是老少都能理解的。从内容上来看公益歌曲选取的都是社会性题材,这就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

(二)公益歌曲的传播对大众的影响

大众传播是以传达信息、提示外部环境变化为基本职能的社会信息系统。公益歌曲的创作者在抓住某一主题后进行创作,目的就在于使受众受到感染,引起他们的关注,甚至影响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这样的传播不仅是告知性的,也是指向性的,它对公众的认识产生制约作用,呼吁公众对社会某现状或热点事件的关注。众多歌手的加入使歌曲流行性更强,吸引更多人群关注与理解,具有号召力。例如,1984年英国歌手创作的《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出现后,美国歌手们又在他们的带动下创作了《We are the world》,随后,他们在伦敦和费城同时举行了名为“拯救生命”的大型摇滚乐演唱会,演出通过全球通信卫星网络向140多个国家播出了实况,总共吸引了近15亿的电视观众。

同时,公益歌曲也可以影响受众对某一事件的态度。它以音乐为形式,主题具有社会性,以鲜明的立场及健康的方法来正确诱导社会公众。例如今年的汶川地震,也许很多观众对地震的发生没有特别的感觉,可是一首首来自不同领域的公益歌曲的出现不仅使人们不得不关注这件事情,并且人们在看过感动人心的MV画面、听到歌手真情的深情的演唱后,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激动的心情,也更加关注和同情遇难同胞。在非典时期,一首公益歌曲的出现可以带给无数人精神上的力量。

对于歌手而言,通过做这样的歌曲更容易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同样可能为相关企业客观上带来商业效应。《We Are the World》是迄今为止最为经典的一首公益歌曲。这首由迈克尔•杰克逊发起组织录制的专辑同名单曲,不仅在当时作为“拯救非洲”行动的一部分,让许多流离失所的非洲人民直接受益,更因为其出色的市场反馈,从此让人看清了歌星身上巨大的公益附加价值,于是更多的人因为音乐受益,公益不仅成为乐坛的一种风格,更成为一种传统而被继承下。

(三)针对公益歌曲的现状分析如何充分发挥公益歌曲的引导作用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公益歌曲的传播具有受众面广、传播途径新、信息保留时间长的特点,与电视联姻后,公益歌曲的传播途径更广泛快捷。以MV的形式,视听结合,使观众更深刻的理解主题,激发人们自觉的关注与这一主题有关的信息,在音乐与图像中受到感染。视觉与公益广告相比,好听的歌曲传唱度高,更容易被人们记住并传播。

然而,公益歌曲的引导作用还没有得到大家充分的认识。自1985年郑钧写作《让世界充满爱》之后,没有再出现那样脍炙人口的公益歌曲,很多公益歌曲只是应一时之作,之后便销声匿迹。2003年非典时期,我国公益歌曲的创作进入了转折期,出现了较多公益歌曲,但这些歌曲传播范围并不广,传播时间也不长久。在这些年间,也有过一些组织主办过类似于环保公益歌曲大赛、全国公益文化歌手大赛的比赛,但结果并不理想,大部分观众都对这种活动一无所知。直到2008年,奥运会征集歌曲的活动开展,以及汶川地震发生后,公益歌曲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关注。据悉,抗震公益歌曲已征集到1500多首。而真正传入百姓耳朵并流传很广的歌曲似乎仍不多见。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三点:一是听众的思维定势,认为公益歌曲都是政府操纵下的,是正派、正义、正统的化身,所以没必要常听。二是歌曲的创作者误以为创作是为了取悦政府,这样严肃性和煽动性一定必不可少。三是我国公益歌曲往往针对某一突发事件,多为应景之作,所以创作质量不高。

为了充分发挥公益歌曲的社会引导作用,应该加大传播效力,使公益歌曲变得流行。

首先,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说,应当提供最好的创作设备,组建最完美的创作团队,提高公益歌曲的质量,把公益歌曲当作流行歌曲完成(这也是港台的公益歌曲比大陆制作的公益歌曲传播更广的原因)。应该让更多的明星参与进来,明星的参与可以吸引一大批FANS对歌曲及其表述事件的关注,明星宣传的力度也远远比非明星的力度强得多。当然,必须确保有关明星的信誉形象,因为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其次,从传播媒介看,应尽量开阔多渠道的传播方式。以电视为主,网络为辅,制作CD磁带等后期产品。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媒介正在飞速发展,电脑和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电视传播的互动性和双向性,我国电视普及率也逐年升高,电视已成为传播范围最广的传媒工具了。

再次,注重传播技巧的改变。例如在世界三大公益歌曲《Earth song》 的MV中,迈克尔•杰克逊扮演一个失落的救世主形象,为被人为破坏的环境、被无辜屠戮的野生动物和被战火摧残的世界而悲泣,该片末尾,各地心受创伤的人们与迈克尔•杰克逊一道,在焦土上以一种古老而奇特的仪式呼唤神力。在狂风怒号、闪电雷鸣和迈克尔•杰克逊近乎绝望的嘶喊中,死者复活,万物重生。这一MV将被烧焦的原始森林,有死亡的人类尸骨,有疯狂血腥的战争场面,让所有观众看后十分恐惧,也从内心开始为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担忧。它以一种“敲警钟”的方式唤起了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以情动人,用真实的画面打动人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汶川地震后有的公益歌曲MV将现场拍摄的抢救画面、温总理亲自到现场慰问的画面以及中国人民高举国旗喊“中国加油”的画面组合在一起,十分动人,达到了很好的感染、宣传效果。

最后,应该让公益歌曲的传播形成自己的品牌,为公益歌曲的传播建立一个固定的平台。

公益歌曲传播具有的独特特点是由“歌曲”和“公益”这一双重属性决定的,它对大众的思想具有广泛的号召性和诱导作用,鼓励公益歌曲的传播对世界整体和谐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和谐统一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公益歌曲的发展自非典时期以后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我们应更加重视公益歌曲的发展,将它应用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猜你喜欢

公益
公益宣传
公益
公益
公益
带着爱做公益
99公益日 让爱无止境
公益,心之归处
公益
公益
做了15年公益却依然不会“包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