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家庭伦理剧透析当代人生活的面面观

2011-11-16张妹

电影评介 2011年21期
关键词:当代人伦理婚姻

从八十年代红遍全国的《渴望》到九十年代家喻户晓的《牵手》、《空镜子》、《北京人在纽约》等,每一部反映当代人生活的伦理剧都掀起了收视狂潮,成为了荧屏上关注的焦点以及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近年来,《蜗居》、《裸婚》、《媳妇的美好时代》、《金婚》、《家,N次方》等伦理剧虽然诉求点不同,却同样成为人们喜爱的电视剧。归根结底,家庭伦理剧之所以深受观众的喜爱,与其贴切民生、反映时代之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我们也能够从家庭伦理剧中透析出当代人对于家庭、生活、事业、爱情的面面观。

与其他题材电视剧相对而言,家庭伦理剧没有历史剧那样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和气势恢宏的场面,不像武侠剧、谍战剧那样充满扣人心弦的情节;也不具备言情剧那样青春靓丽的偶像阵容,它所讲述的都是发生在寻常百姓家中最为普通的生活故事,儿女情长、生老病死,作为电视剧的一种创作类型,从题材角度命名的家庭伦理剧顾名思义就是以反映社会和家庭伦理道德为题材的电视剧,它以广阔的社会为背景,以家庭为基本的表现对象,通过家庭中发生的各种事件,探讨爱情,婚姻,孝道等伦理道德问题。“家庭中所表现的婚姻、情爱过程中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揭示和回答了伦理道德层面的许多敏感问题,热情歌颂了人性中的美好,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起到了积极作用,剧中深蕴的文化内涵也显得熠熠生辉。这不仅是一种现实,更是人们的期盼。”[1]

以红极一时的《渴望》和《北京人在纽约》为代表,上世纪90年代的家庭伦理剧探讨的是社会转型期间道德的缺失,呼唤心灵的纯净,向往建立一个更富有人情味的传统型社会。而新时期家庭伦理剧主要体现对于婚姻的看法和如何实现个人价值。“通过大量的发生于家庭中的事件的叙述和道德类型人物的塑造,把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婚姻中的幸福与约束等问题作为关照对象,在灵与肉、情与法、义与利、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方面,表现出注重亲情、爱情、友情、和谐、守法、关爱、忍让、孝敬等价值倾向。”[2]

上世纪90年代,大红大紫的电视连续剧《渴望》和《北京人在纽约》反映了人对社会转型过程中道德平衡问题的探讨,体现出社会波动变化中,人们向往回到一个平和,人情味道浓郁的传统社会。新时期,家庭伦理剧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贫富问题、婚姻、个人价值等几个方面,用影视艺术手法努力向社会现实问题靠拢,用大小不同的事件触发起观众心中深深的情感和思考,灵、肉、情、法、利、义间的相互交融,使观众从不同的事件和人物塑造过程中找到自身的缩影,实现共鸣。

21世纪,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婚姻”、“买房”、“第三者”成为当下年轻人最关注的话题,一部以此为题材的电视剧《蜗居》在争议声中红遍大江南北。之所以争议声如此之大,是因为它的确刺痛了很多人的神经,这部电视剧把当下最棘手的诸多问题搬上银荧屏,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也启示了当代年轻人在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用何种方式来实现自我价值?另外一部热播剧《裸婚》也提出了相似的问题,幸福的婚姻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富裕的物质基础之上?没有物质基础的婚姻是不是就不幸福?价值观是这两部电视剧最主要的诉求点,值得每一个人反思。

对于答案,因人而异;而剧中每个人物对于爱情与物质的选择也恰好体现出当代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年轻人喜欢跟着感觉走,而中年人更看重踏实、务实的生活。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因为这就是当代人生活的面面观。

家庭伦理剧说到底是表现人类本性所在,而人的本性是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和社会的产物的底色和原貌,家庭伦理剧的确可以让我们洞视人的本性和原貌。家庭伦理剧总体上并没有太多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设计的人物线索也不是十分繁多,剧情大多类似于散文化舒缓推进。很显然,家庭伦理剧无意于以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它们所设置的剧眼完全在于一个“情”字,亦即家庭所能蕴涵的亲情、爱情以及友情。情是人类特有的生理感知和精神感知的生成物,文学作为人学强调的就是写情、抒情、酝酿感情,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启迪人,这应该是文学的最高境界。情当然有多种,而以血缘联系为基础的亲情是人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感情,而且这种感情伴随人的终生,应该是人的所有情感中最长久、最牢靠的一种感情。家庭伦理剧走俏荧屏,其实反映了观众希望借助多彩荧屏观照现实生活、观察时代发展的客观现实需求,也部分反映了观众通过荧屏观照人生,并反省自身的内在精神需求。

现代家庭存在不少问题和危机,譬如离婚率持续升高、单亲家庭和空巢家庭增多、婚外恋与包二奶、家庭暴力以及家庭小型化对亲人关系的阻隔等等,是对中国传统家庭亲情原则的悖离,严重挑战着家庭原有的情感基础。在文学艺术领域特别是电视剧中不乏反映当代家庭问题的作品,且多是暴露家庭问题对于当代社会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给人带来的是沉重、压抑和痛楚;而家庭伦理剧自觉避开家庭问题的揭示,在应有的意义上承载着文学艺术的神圣责任,通过家庭叙事营造和渲染浓重的家庭亲情,唤回人们对家庭的忠贞和责任,以医疗现代家庭潜在的危机,给人的是感动、愉悦和希望。

于是,一部《家,N次方》就体现出当代人对于重组家庭的不同看法;争吵、磨合在所难免,和睦相处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正所谓家和万事兴。此剧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也是年轻人对于价值观的思考;走向成功的方式有很多,可以脚踏实地,也可以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而最终的成功者一定不会是处心积虑害人的人,所以当代年轻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才能逐渐地走向成功。

而另外一部备受争议并且收视长虹红的家庭伦理剧《回家的诱惑》则把诉求点针对于婚外恋这个时下非常火爆的话题,很多事情无非就是你和我之间的缘分已经属于命中注定,而有些人却不甘心,欲望、私欲、自私便在这红色证书外,导演着一场伦理大战,输赢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得到了你想要或者那是否就是你想要的生活。 一部《回家的诱惑》,讲述了婚姻困境,婚姻挽救的真实写照。如果在现实中,我们能够如何?从这部剧中我们似乎透析出当代年轻人在婚姻中的责任感并没有父辈人那么强烈,尤其是最近婚姻法增加的一些条款,让当代年轻人对于婚姻的态度也有所改变。如何维持一段长久的婚姻,是值得很多人去思考的话题,面对诸多诱惑时,能否坚守住最原本的自我,也是值得去反思的事情。

每一部家庭伦理剧的诞生都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剪影,体现了一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也体现出当时人们的社会观、事业观、爱情观。“家庭伦理剧反映社会生活层面之广, 触及灵魂和情感之深, 承载道德和伦理之重, 影响意识和精神之大,是其他题材的影视剧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对这类题材的电视剧产生期待和关注心理也是自然的。”[3]

所以,无论电视剧改革的潮流如何变化,家庭伦理剧永远会占据璀璨夺目的位置,经久不衰。因为人类的文明不断向前推进,家庭伦理剧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拥有更加丰富的资源,丰富剧情本身。家庭伦理剧可以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风范,使当代人有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它又是当代人生活面面观的一个缩影,让人们从中看到自我,反省自我,提升自我。

注释

[1]桑 琪:《论家庭伦理剧对于社会和谐的促进——以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2011,06

[2]刘艳,张鹏:《浅谈我国家庭伦理剧的责任问题》 人民网传媒专题 学子论文

[3]吴学明:《家庭伦理剧与中国文化》[J]《中国电视》

[1]《对家庭伦理剧的思考》[J],《电视剧天地》,2006年第3期

[2]河西:《从家庭伦理剧看现代家庭危机》[J],《社会观察》,2007年第10期

[3]韩颖琦:《社会转型下的家庭伦理剧二十年历程扫描》[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4]陈建男,吴海清:《危机与重构—关于近年中国家庭伦理剧中危机叙述的研究》[J],《当代电视》,2007年第3期

[5]吕乐平:《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的叙事艺术》[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当代人伦理婚姻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