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

2011-11-07肖勇

领导科学论坛 2011年5期
关键词: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高校

【内容提要】信息化手段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域的应用,显示了它独特的优越性。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推动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已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 高校 就业工作 信息化建设

【作者简介】肖勇,湖北大学学生工作处科员。

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就业工作方式,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面的就业服务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摆在高校就业工作者的面前。

一、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系统

(一)就业工作信息化系统介绍

就业工作信息化系统包括省就业工作信息化系统和高校内部就业工作信息化系统。就业工作信息化系统是四个主体围绕三个功能而组成实现的网络平台。四个主体就是政府相关部门、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这里,笔者详细介绍的是校内就业工作信息化系统。见图-1:

[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系统简图(图-1)][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联系、沟通][提供信息][就业指导中心][学院(系、部)][市场开发部][日常管理部][就业指导部][信息技术部][审核 整理][网报基本信息][个人信息反馈][网络维护][就业指导服务]

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依赖于就业工作信息化系统,就业工作信息化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处理及信息的反馈。见图-2:

[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

(图-2)

1. 信息采集

在图-1中,信息采集主要包括采集毕业生信息、用人单位需求信息两大部分。

(1)毕业生信息采集

毕业生信息的采集,主要依靠毕业生登陆学校就业信息网个人信息填报界面,由毕业生根据实际情况填报信息。

(2)用人单位信息采集

用人单位信息采集,主要是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通过网络、信函等方式搜集用人单位信息。用人单位信息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及需求信息。基本信息如公司性质、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经营规模、公司文化及管理模式;需求信息包括招录人数、招录专业等报告条件及招聘方式流程等。

2. 信息处理

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是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系统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对毕业生信息的处理及对用人单位信息的处理两个方面。

(1)对毕业生信息的处理

除对毕业生基本信息的整理外,对毕业生求职意愿信息的调研统计也显得十分重要。求职意愿包括求职行业意愿、薪酬期待、就业地域的要求等几个方面。对毕业生求职意愿的把握,利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根据毕业生的求职进行指导引导,也便于学校根据毕业生求职意愿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市场开发,为毕业生提供“合乎口味”的用人单位信息。

(2)对用人单位信息的处理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对信息的处理主要包括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分类、发布以及进行招聘会的组织等工作。

对信息的甄别:就业指导中心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真伪判断,去伪存真。这一步必不可少。信息失真,会导致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认识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毕业生在机会面前的选择。此外,有些组织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打着招聘人才的幌子,设下陷阱坑害大学生权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可见,用人单位信息的甄别是一个严肃的过程。就业指导中心对用人单位的信息甄别必须慎之又慎。

信息的分类和发布: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信息进行分类,利用就业信息网、网络及时聊天系统、飞信、email等发布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这样,毕业生可以在异地了解相关需求信息。

招聘会组织工作:就业指导中心安排时间、地点和多媒体设备,搭建单位与毕业生双选的平台,使招聘得以实现。招聘会的形式有电话招聘、现场招聘、视频招聘等。

3. 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是三个功能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信息反馈在前几年的就业工作中是一个薄弱的环节。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就业部门才意识到信息反馈的重要性。近几年,高校就业部门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利用校友脉络来推荐毕业生就业,如有些高校举办校友企业大型招聘会等。当然,校友信息反馈只是一个部分,信息反馈还包括大型招聘会签约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评价等信息。这些反馈的信息,是高校就业部门今后工作开展的重要参考数据。

(二)就业工作信息化系统功能实现的媒介

就业工作信息化系统功能实现的网络媒介,主要是利用当今信息化条件下的网络科技手段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就目前的媒介方式来讲,主要包括即时聊天工具、就业信息网、校园电子屏、短信群发等。

即时聊天工具主要包括qq、msn、飞信等。即时聊天工具因为方便快捷,使用率非常高。

就业信息网,是高校发布就业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与及时聊天工具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内容更丰富、其功能更强大。

校园电子屏主要通过在校园人流量大的地方安装电子显示器,以此来发布信息。

短信群发,原是企业利用电子通信平台来对内部职工、广大客户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在校园内,同样可以利用它来及时向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其优势在于传递信息快捷,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二、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不足的表现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毕业生求职服务需求的多样化等因素促使高校就业工作者加快就业工作方式转变,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近几年,高校的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就业工作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

就业工作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机短信系统等多种媒介来实现就业工作的管理服务。但也有部分就业工作者对其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就业工作信息化仅是加强对就业信息网的建设。实际上,就业信息网的建设是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包括室外室内电子屏、手机终端短信群发、远程视频面试系统等方面。此外,也有人认为就业工作信息化要实现的范围仅仅限制在某一学校,笔者以为这种认识也存在片面性。充分发挥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就必须实现人才资源在最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就要求单位需求信息必须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共享,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是某省甚至某一地区的就业工作信息化。

(二)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程度不高

目前,高校普遍都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毕业生及用人单位都可以通过登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查询、發布相关信息,大大提高了就业服务的便捷性。但在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功能单一,仅用来发布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用人单位自主发布招录信息、网络招聘、毕业生自荐、电子简历、视频面试、毕业生派遣方案确认等功能尚未开发,就业工作信息化程度不高。

(三)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其前提是必须保证招录信息的真实性。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求职难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使毕业生就业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屡见不鲜。早在 2002年,我国教育部就提出高校要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但一直尚未出台具体的运作措施来强制保证就业信息的真实性,以对用人单位的招录行为进行规范。

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保证招聘信息的共享性。而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导致企业招聘信息无法实现共享。有些高校在就业信息网设置IP登陆限制及用户名注册来防止外校学生“窃取”招聘信息,以达到本校招聘信息由本校学生独享的目的。消除信息共享壁垒,必须由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措施来进行规范、调整。笔者认为,国家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以保障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共享性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

(四)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缺乏人力财力保障

实现就业工作信息化,离不开专人对硬件配套措施的维护。尤其是对就业信息网的维护和开发,需要就业工作者拥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及网站后台操作能力。而目前,各高校就业工作者具备技术水平的寥寥无几。不仅如此,高校就业工作者人手严重不足,大大影响了就业工作信息化的建设。在某些高校,一名就业工作者身上承担着1000多个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其任务之重可想而知。

实现就业工作信息化,离不开对相应配套硬件设备的投资建设。就业信息网、远程视频面试系统、短信群发系统、网上课堂、在线测评、就业信息查询室的开发和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而这一点,各高校对其的经费投入并不乐观。

三、關于推进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高校就业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式

随着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的推进,就业工作者要转变旧观念,要认识到信息化给就业工作带来了便捷与高效。鼠标轻轻一点,信息已经传达给毕业生;足不出户,与用人单位保持即时联系;坐在电脑面前,毕业生可与用人单位进行网上面试……高校就业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到这种现实的转变,旧的工作方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满足毕业生、用人单位的需求多样化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各级部门要加大投入,紧密协作

加快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就业工作信息化网络体系。此举必然需要各级部门加大人力财力等要素的投入力度。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高校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筹集经费构建高校统一使用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对于高校而言,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网络体系,要加大经费投入,例如建立专门的毕业生信息检索室、安装电子显示屏、建立功能强大的就业信息网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

加快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硬件方面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整合硬件资源,更重要的是理顺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就业工作信息化网络体系不仅仅是某一高校的网络体系,而是某一地区的网络体系。打破高校与高校的信息传递壁垒,整合高校就业信息资源,由信息专享到信息地区共享,实现信息的自由自然传递,对于构建地区网络体系,其意义十分重大。只有理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打造无壁垒、信息自由传递的信息网络利用,才能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和充分配置。

(三)集思广益,充分挖掘网络信息媒介的特殊优势

在上文中提到的几种信息化系统的媒介中,每一种媒介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要集思广益,充分挖掘各网络信息媒介的特殊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在这几种媒介中,被各高校广泛利用的是就业信息网。就业工作者不仅要发挥就业信息网发布信息的作用,也须开发网上课堂、网上就业指导、网上咨询答疑、网上视频、网上简历投递等功能。此外,高校就业工作者也要充分认识到诸如即时聊天工具、固网短信等媒介的特殊优势。只有多方面的利用网络信息媒介的特殊优势,提高工作效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建生.“信息化大省”的建设与人才培养[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2] 王继波.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探讨[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3] 任春亮.加强信息化建设 推动研究性学习开展[J].教育信息化,2005,(01).

[4] 欧阳大元.信息化进程中的人才预测与培养途径[J].交通高教研究,2003,(04).

[5] 邢丹,唐永忠.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03).

责任编辑:周振国

猜你喜欢

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高校
党建与就业工作互动共赢模式实践研究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就业工作的思考
论辅导员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