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民办高校管理体制构建的几点认识

2011-11-07孙松发

领导科学论坛 2011年5期
关键词:认识民办高校

【内容提要】民办高校管理体制的构建,要注意明确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的内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创新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构建管理体制的着眼点是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为经济社会培养大批优秀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民办高校 管理体制构建 认识

【作者简介】孙松发,武汉长江工商学院院长、教授。

我国民办高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普遍设立了董事会,由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改变为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按照“董事会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则,创新和完善学院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推动学校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构建民办高校管理体制的目标,是实行民主和科学管理,其核心是领导机构设置权力分配、职责划分。

一、管理体制的构建,关键是要落实好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

我国民办高校实行董事会体制,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权力分配与职责划分不明确,决策机构与管理机制运行尚不能协调。只有形成如《纲要》所确立的“政事分开、权责分开、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才能有序地推动民办高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

(一)要落实好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校(院)长负责是关键

校(院)长在董事会领导下開展工作,董事会要切实尊重和充分发挥校(院)长在学校中的重要作用。民办高校董事会是决策机构,主要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负责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对学校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并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要依法保证、保障校(院)长全面负责行政工作,独立负责行使职权,是董事会,尤其是董事长义不容辞的职责。校(院)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院)长负责制,是董事会对学校重大决策落实到实处的关键所在。民办高校由于自筹资金、自主办学、自求发展,校(院)长的作用尤其重大。有学者认为,建立在校(院)长领导能力和人格魅力基础上的校(院)长负责制,具有不可争辩的权威,成为管理体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制度,是保证民办高校决策与管理优质高效运转的首要条件。这种观点是可以肯定的。

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必须建立并坚持校(院)务会制度。学校在决定重大事项或开展重要活动时,都要召开行政领导办公会或党政领导联席办公会,由校(院)长召集,领导班子成员参加讨论决定教学、科研、人事调整、师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和学校的重要活动,并在领导成员中明确分工负责完成校长安排的工作任务。办公会上如果意见分歧,不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作决定,而是按照校(院)长负责制的原则,由校(院)长对有分歧的问题拍板决断。因此,办公会恰好是决策与执行的一个重要结合点。当然,校(院)长负责制的实施,既要克服过分地强调校(院)长依法行使权力,不能自觉地接受董事会领导,也要克服校(院)长不能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董事会作出决策后,不能有效地组织实施,工作被动,影响学校改革发展的倾向。

民办高校依法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牢牢掌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保证民办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完成。

(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理顺行政关系

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要做到“三个分离”:

1. 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进行分离。许多高校的学术委员会由院(校)长担任主任,主管教学科研的具有教授职称的副校长担任副主任委员。根据责权明确的原则,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应由威望较高、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担任,主要院(校)领导只是学术委员会的一般委员,其目的就是真正做到教授治校、专家治校。这种权力分离,可以医治党政同构、权学交易的弊病,使大学功能有效发挥和健康发展。

2. 将负责教学运转与教学监管的权力分离。将普通高校这两个方面的工作职能,由一个院领导分管变为两个院领导分管,避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象出现,从而加强教学质量运行与监控的力度。

3. 将学校后勤服务从主体中分离出来,由学校与服务方以协议形式进行管理。学校虽然不直接参与管理,但可以依照协议,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督促服务方及时进行整改。这样做是为了让学院领导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轻装上阵,一门心思地抓好学院内涵式发展以及学生管理工作。

二、管理体制的构建,重要是要创新人才管理运行机制

(一)认识创新人才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民办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认识创新人才管理运行机制的重要性,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适时调整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在大学与人才这种博弈关系中,大学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政策,进行制度创新,优化人才政策,才能得到人才的认同,保证人才的引进与人才的稳定。这种人才管理机制,简称为“两化”管理机制,即在人才管理上,实行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并行的模式。民办高校专业师资相对不足,年龄与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制约了民办高校的发展。一般来说,年轻教师刚进学校,要经过2-3年时间的培养、磨练,才能站稳讲台。如果因为在民办高校工作,他们的人格得不到尊重,工资待遇又偏低,以及企业化的考勤管理过于苛刻,导致在学校辛勤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年轻教师纷纷调离,将严重影响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办学成本。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并行的“两化”管理模式,稳定师资队伍,才能降低队伍建设的未知风险,确保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制度化管理,建立人尽其才的机制

民办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涵盖教职员工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涉及国家、社会、学校、个人等多方面的利益。在制定了完善的制度的前提下,还应对其执行情况及时客观地反馈评价,并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调整、补充,经过不断完善最终造就出适合于本单位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形成制度思维,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管理工作变得高效、合理、科学。人才资源是学校最重要的战备资源,人才资源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核心,我们要在遵循人才成长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大力进行制度建设。包括实行按需设岗内容,明确岗位职责,让岗位选人,人选岗位,择优聘用,人尽其才,合约管理;建立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指标量化考核,奖勤罚懒,优胜劣汰。通过制度建设促进民办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实现人才强校。

(三)以人为本,确立人性化管理不动摇的思想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说“自己是打工者”,把自己与学院的关系定位成“雇佣关系”。这反映了部分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心理状态。我们如果长期只注重用行政和经济手段来管理教师,采用企业式的规章制度约束、处罚制裁、奖金激励的管理方法来管理教师,就会造成教师与学校的疏离感,致使人才流失。

在人才管理中,要坚决奉行“教育大计,以教师为本”的理念,体察民情,切实做到人才管理的人性化。教师是学校的主体,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人、关心人、依靠人,从而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人的价值。我们要特别尊重教师的人格,做到在制度中体现温情,以情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让他们在民办高校快乐地工作着、生活着,以提高民办高校人才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我们要让教师多层次、多渠道地参与学校的工作,鼓励教师“参政议政”,增强教师的主人公意识;要体察民情,关心教师的福利待遇和他们的家庭情况。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收入、工作生活条件的不稳定性。我们要尽最大力量,照顾并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逐步缩小与公办高校教师的收入差距。这是稳定师资队伍的一个最根本、最现实的办法,是人性化管理、待遇留人的重要措施。

三、管理体制的构建,着眼点是要提高民办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突出实践教学,创新动态的教学管理模式,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条件。

(一)必须正视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不明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难以适应学校发展的战略选择。由于民办高校成立时间不是很长,在实践中进行摸索定位,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区别不大,概念化表述多,缺乏细分市场的意识。教学管理也不到位,课程体系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专业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缺乏时代特色,教学内容不能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而进行及时调整。

二是与企业缺少良性互动。民办高校大多与企业以及人才需求单位建立了必要的联系,与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开展了提高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相关活动。这些活动有利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占得先机。但是,各教学系与企业的互动开展得很不平衡。有的教学系,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而与企业互动内容肤浅,一些基本制度得不到认真执行。这样,直接影响学生动手应用能力的培训与锻炼,在人才就业市场上,与普通高校学生竞争,优势渐失。

三是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缺乏力度。重视课堂教学与督导是必要的,但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的监控缺乏强有力的措施,使实践教学质量得不到有力保证。以上诸问题,将有赖于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来解决。

(二)必须洞悉人才需求鲜明的时代特征

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农业环保、经贸综合、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每一大类均涵盖具体行业。这些“新兴产业”在中国大地蓬勃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及其类别,将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动态性与复合性的特点也就更加明显。所以,僵化的课程体系,一成不变的实践教学模式,必然不能适应人才市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民办高校实践教学模式,要求教学基础平台、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不能一劳永逸,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重视教学内容,更新和注重学生实践性、应用性能力的培养。

(三)必须实行动态的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师资配置、教学条件等方面的管理與强化,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效果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实行动态教学的必备要素。

突出实践教学,实行动态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是关键。在制订突出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要加强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很好地落实各阶段的具体内容。要以制度形式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落实到实处。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以 “双师型”教师为重点,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双师型”教师的力量,关系到学院发展的速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要认真选聘高素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专业兼职教师,积极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成为“讲师+工程师”式的新型教师;此外,要成立“校企合作俱乐部”,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俱乐部”的场所,加强培训,以制度保证青年教师“过实践关”。这些成员单位身兼“三职”,既是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也是专业兼职教师聘任的主要来源地,还是青年教师“过实践关”的场所。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突出应用知识,以实践能力为中心;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强调知识应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学生实践与实训的平台,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是实行动态教学模式的必备条件。“校企合作俱乐部”,既是与企业合作互动的平台,又是学生实习基地。

我国民办高校要在《纲要》精神指引下,从2003年的“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的模式发展中,转移到“科学发展,规范管理”的轨道上来,苦练内功,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为生产、管理、经营一线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责任编辑:周振国

猜你喜欢

认识民办高校
探索规律中感悟和认识“重复”的奥妙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浅谈我对秦腔小生舞台表演的认识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摭谈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