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心脏移植患者“绿色生存”打开希望之门
——记我国著名心脏移植专家孟旭教授

2011-10-30吴兴海郭可泉张海波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1年9期
关键词:免疫耐受移植手术供者

文 吴兴海 郭可泉 张海波

▲孟旭和世界心脏瓣膜成形技术奠基人著名专家Carpentier 教授合影

如果说梦想是一双翅膀,可以带着我们自由地翱翔,飞向远方胜利的天堂,那么责任就是一个鲜明的旗帜,它时刻指引着我们克服困难、突破障碍,走向胜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9 病区主任孟旭以治病救人为目标,在医学研究的道路上,奋力前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一伟人的诗篇曾无数次在最困难的时候激励着孟旭,让他一次次重新拾起攻克难关的希望。20 余载的辛勤求索,无数个日夜的总结思考,国际首例心脏移植后同供者骨髓移植终于获得初步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器官移植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孟旭不辞辛苦的耕耘终于为心脏移植患者的二次生命开启了一扇通向光明的窗。

心脏移植 困难重重难突破

过去,不可企及的“换心”神话——心脏移植是医学界公认的难度最高、风险最大的器官移植手术之一。世界上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于1967年在南非施行,作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目前全球累积完成心脏移植手术超过7 万例。

20 世纪80 年代,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是器官移植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移植术后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在抑制患者自身免疫状态的条件下,可获得相对满意的中短期生存。但即使终身应用免疫抑制药物,也无法避免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而且免疫抑制药物导致的感染及恶性肿瘤等并发症使心脏移植患者难以实现长期生存,术后10 年生存率仅为50%左右。此外,免疫抑制药物需终身服用,用于免疫抑制药物的费用高昂,我国心脏移植患者用于免疫抑制药物的花费约为每年3 万元,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医疗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心脏移植手术不仅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而且需要心外科、心内科、麻醉、体外循环、重症监护、药学、影像及后勤等相关学科和部门的密切配合,是检验一所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科研实力、综合管理的标尺。目前国内心脏移植手术超过每年25 例的医院不超过3 家。我国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于1978年施行,患者只获得短期存活。

▲孟旭在国际心脏瓣膜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上做报告

20 多年来,那些需要心脏移植病人的苦痛,深深地刻印在孟旭的脑际,成为他挥之不去的记忆与割舍不断的牵挂。如何让病人脱离心脏移植后终身服药及存活率低的折磨,延长病人的生命,成为孟旭孜孜不倦探索的动力。

20 余载求索 水滴石穿获佳绩

面对严峻的形势与考验,北京安贞医院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在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之后,于1992 年完成了北京市第1 例及我国第2 例的心脏移植手术,且第一次取得了长期存活,孟旭参与了此次具有非凡意义的手术活动,使我国停顿了14 年之久的心脏移植再次启动,此后安贞医院在国内率先将心脏移植手术纳为常规手术。

作为我国心脏移植学界的领军专家,孟旭于1996 年前往世界心脏移植中心的翘楚——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心脏中心学习心脏移植相关技术及理论,而后率领自己的团队经过辛勤钻研,在心脏移植的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中获得了累累硕果,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累计成功完成近160 例心脏移植手术,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心脏移植术后1 年生存率超过90%,并在无创免疫排斥监测、围术期ECMO 辅助、个体化药物治疗等领域均居于国内心脏移植学界领先地位。

▲孟旭和5 名心脏移植术后患者合影

在攻克了心脏移植领域一个个难关后,面对困扰心脏移植领域的瓶颈问题——慢性排斥反应及免疫抑制药物的副作用,孟旭以外科医生特有的手术刀般锐利的敏感认识到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是打开困扰在众多心脏移植患者枷锁的“钥匙”。

多年来,针对心脏移植免疫耐受领域的学术高峰,孟旭逐步建立了心脏移植临床及科研研究团队,并潜心领导团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一次次失败的实验中总结教训,在一次次有成功迹象的实验中获得经验,在埋头辛勤钻研多年之后,在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充分的前期临床试验基础之上,孟旭心脏移植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适宜应用于临床心脏移植的免疫耐受方案:应用“灌流法”采集供者髂前上嵴骨髓干细胞;应用骨髓内移植方法将供者骨髓干细胞移植于受者髂后上嵴;应用改良低毒性预处理方案行骨髓移植前预处理;建立心脏移植与骨髓腔内骨髓移植分期移植方案。此次移植方案对器官移植免疫耐受诱导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及技术方法创新和改进,初步的临床试验结果发表于2011 年《中华器官移植杂志》,引起了国内同行专家的热切关注,被认为是我国器官移植工作的重大突破。上述研究成果为我国及世界器官移植免疫耐受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攻克难关 摘得移植领域一朵奇葩葩

免疫耐受理论是目前世界移植免疫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性研究之一。人体器官移植是将供体移植物经外科手术移植到受体(宿主),但受体的免疫系统认为移植的心脏或其他器官为“异物”,免疫系统激活,移植器官将会排斥失去功能。如果对受体进行特殊处理,使受体的免疫系统在器官移植后,认可移植的器官为“自身”,不产生免疫排斥的攻击,即可使器官移植物在受体内“和平共处”。这种宿主不仅对器官供体产生特异性的“认可”,同时又不失其对自身肿瘤和外来细菌及病毒等免疫防护能力的状态即是免疫耐受。

▲孟旭在手术中

免疫耐受的理念是多年基础与临床移植学研究成果中的重大突破,其临床应用的实现将引领器官移植医学步入一个新的台阶。患者不仅可以减少甚至停止服用免疫抑制剂,避免免疫抑制剂长期服用的严重副作用,并且大大减少社会的医疗资源消耗和患者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有望减轻甚至消除由于免疫排斥反应导致的移植物慢性失功,从而实现患者的远期“绿色生存”。多年来,免疫耐受诱导一直是器官移植领域的一朵奇葩,吸引国内外无数医学专家学者呕心沥血,潜心研究,试图摘取或是靠近这朵诱人的奇葩,以解决困扰移植学界多年的瓶颈问题。

攻坚克难 国际首例病例治疗取得成功

2010 年春节后,来自吉林的一位37岁的男性患者,慕名来到孟旭的专家门诊求治。该患者患有扩张型心肌病3 年,近一年来多次心衰发作,反复住院治疗,遍访了国内多位心脏病专家后,得到的答复是生存一年的希望不到50%,心脏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完善相关检查后,该患者进入了心脏移植等待名单。

而后,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伦理委员会及其他相关科室经充分论证后,认为该患者适合进行免疫耐受诱导临床试验,在取得患者书面同意的前提下,该患者被纳入此次临床研究。

2010 年6 月22 日上午11 时,孟旭的心脏移植供体采取团队顺利采取了捐献心脏供体及骨髓。完成骨髓干细胞分离、计数、冻存工作备用。同日下午6 时,原位心脏移植手术顺利完成。

2010 年8 月8 日,心脏移植术后48天,在顺利安全度过心脏移植围手术期后,该患者接受同一供者的骨髓干细胞行骨髓腔内移植。

2010 年12 月22 日,心脏移植术后7 个月,骨髓内骨髓移植术后5 个月,在免疫抑制药物减少为常规剂量1/3 情况下,经心肌活检等相关检查检验证实心功能良好,无排斥反应发生,临床试验取得初步成功。

在此次心脏移植手术中,孟旭以及北京安贞医院的手术团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手术期间以及术后的观察期,孟旭高度重视和投入,密切注视患者康复情况,把患者的生命健康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孟旭从医伊始,就以此为信念,把帮助每一个病人摆脱病痛、展开新的生活当作自己奋斗不息的动力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绿色生存” 终现曙光

2010 年12 月28 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宣布国际首例心脏移植后同供者骨髓移植获得初步成功,无数抽象的专业术语和数据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但令人振奋的信息——众多心脏移植患者终于可以在“换心”后减少甚至停止服用抗排异药物,“绿色生存”终现曙光!

面对国内移植学界同行专家的祝贺和众多媒体的采访,孟旭平静地回答,“这是自1992 年我们完成国内第2 例心脏移植手术以来,心脏移植工作的一个突破性进展,打开希望之门后,今后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孟旭并没有满足于眼前所取得的成绩,而是把目光放在了未来的工作上,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他从不停歇。

猜你喜欢

免疫耐受移植手术供者
肝脏移植手术是万能的吗
心理护理干预对首次干细胞捐献者不良反应预防作用的效果分析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应精准抗病毒治疗
动态监测脾脏大小和肝硬度值协助判断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不建议抗病毒治疗
全球和我国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人数估计更正说明
美容店推出络腮大胡移植手术圆你铁汉梦
亲属肾移植供者的远期预后与年龄选择
活体肾移植供者的长期医学风险
毛发移植手术治疗并发症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