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

2011-09-24

河南社会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贸易加工

崔 玮

(北京联合大学 商务学院,北京 100025)

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

崔 玮

(北京联合大学 商务学院,北京 100025)

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主要形式。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表明,加工贸易通过技术引进、转移与溢出,促进了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了出口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但是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仍较为有限,只有在提高国内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同时,通过调整政策,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资本、技术密集领域,加强中外企业的联合开发和合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加工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

加工贸易;技术进步;技术溢出;高新技术

20世纪60—80年代,国际分工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逐渐演进为以产品内分工为主的国际分工体系。产品内分工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国际化过程或展开结构,其核心内涵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跨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因而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卢峰,2004)。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主要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我国加工贸易一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率,在进出口总额中占据约一半的份额。加工贸易促进了我国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产业结构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占绝对主导向劳动密集与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并重的方向发展。

一、加工贸易对技术进步影响的理论模型分析

模型的假设:①假设有两个国家——I国和II国,I国为发达国家,II国为发展中国家,I国资本相对丰富,而II国劳动相对丰富;②两个国家都只使用两种要素——资本(K)和劳动(L),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以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③两个国家都只生产两种产品——X和Y,其中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④不存在运输成本和其他贸易障碍。

(一)发展中国家参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与贸易

假设产品Y的生产包括中间投入品Y1和Y2的两个生产阶段,Y1和Y2可以无成本地结合为最终产品Y,且两个生产阶段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Y1相对于Y2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2相对于Y1是劳动密集型产品。X0、Y0为生产可能性曲线,OX和OY为生产扩展线。

如图1所示,当发展中国家参与资本密集型产品Y的国际分工时,将专业化于Y2的生产,产品Y的等产量线从Y0移动到Y0,生产扩展线从OY顺时针旋转至OY2,在要素价格比不变的情况下,最优投入组合从Ey点变为Ey点。此时,劳动边际生产力的相对提高要大于资本边际生产力的相对上升,新的要素投入组合位于分工前后等产量线中K/L比率相等的H点的下方。由于假设商品价格比率不变,Ey点是不可接受的,要素价格比率必然改变,以使得新的等成本线C"与Y0和X0都相切,最终的投入组合点为Ey"点。此时,产品X和Y生产部门的资本密集度都下降了。根据技术进步的定义,此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生了资本节约偏向的技术进步。

(二)发展中国家参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与贸易

同样假设产品X可以分为两个中间投入品X1和X2的生产阶段,X1相对于X2是资本密集型产品,X2相对于X1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不存在运输成本和其他贸易壁垒,因此,如果II国的劳动力成本足够低,则I国将会放弃X2的生产,而由具有成本优势的II国承接X2的生产(如图2所示)。此时,产品X的等产量线从X0移动到X0,同样产生了资本节约偏向技术进步。

二、加工贸易促进技术进步的途径

(一)通过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直接导致技术进步

加工贸易直接带动了先进机械设备等资本品的进口,带来了新技术、新产品,填补了东道国生产技术上的许多空白。先进机械设备是技术和知识的载体,其中隐含了技术进步的因素。外资在东道国从事加工贸易时,要投入大量高于东道国原有设备平均技术水平的先进机器设备,这些进口资本品由于包含更高的技术含量,因而能够立即导致劳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从深度上影响东道国经济发展,对其出口产品结构升级发挥作用。不仅如此,企业和操作者在操作和使用这些进口机器设备的过程中,积累和获得了相关的技术知识及技能,促进了非物化技术和隐性知识的转移,为本国的技术创新与升级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技术转移提升东道国技术水平

加工贸易的技术转移是指通过直接投资形式进行的公司内部化技术转移和以分包、许可、OEM等形式进行的公司外部化技术转移。一方面,随着产品内分工的开展,跨国公司会依据国外子公司产品市场的竞争状况,向子公司转移和提升技术,且这种面向国际市场的效率寻求型加工贸易投资与面向发展中东道国市场的市场寻求型直接投资相比,所转移的技术相对更为先进;另一方面,对于以分包等方式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由于其所处的生产环节是全球价值链的一部分,上下游的国外企业为了提高最终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会愿意主动向其转移先进技术、帮助其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使其产品能够在高水平、高标准的基础上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三)通过国际技术溢出推动技术进步

技术溢出是加工贸易对东道国企业的技术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等带来的对当地产业技术进步的综合外部收益。技术溢出是技术转移的后续过程,对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是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跨国公司对新的产品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的示范效应能够促使发展中国家企业寻求和采用新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在进口中间品和投资品的过程中,以及在与国外客户的知识交流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干中学”效应,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而获得高技术中间品的生产能力。这一效应已在诸多研究中得到了证明(Grossman and Helpman,1991;Jabbour and Muc-chielli,2004;Jabbour,2005;Gereffi,2005;姚洋、张晔,2007)。东道国企业可以通过对进口新产品进行模仿,使原有产品性能得到改进,质量得以提高,从而促进产品升级;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对进口产品的研究,学习其先进设计工艺,了解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发展动态,这种“逆向设计”能够帮助企业节约研发费用。此外,外资企业技术禀赋的优越性,会迫使本国企业投资于学习和创新,以保持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而本国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又会迫使外资企业带来更先进的技术和知识。

因此,加工贸易具有较为显著的技术进步效应。一方面,加工贸易直接带动了先进的机器设备等资本品的进口,带来了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加深了国内外企业间的联系。国外跨国公司通过技术转移以及竞争、示范、模仿和关联效应产生技术溢出,带动了国内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

(一)加工贸易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

1.促进了加工企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近几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平均所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超过75%,在高新技术产品上所占比重更是超过85%。我国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呈现较为明显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效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国内611家加工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技术水平已达到母公司先进水平的占21%,达到母公司一般水平的占14%,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则占到47%。技术有很大进步的加工贸易企业占30%,有一定进步的占62%。近72%的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50%的企业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能够提供企业所需大部分技术(崔玮,等,2009)。

2.促使出口品的国内技术含量逐步上升。相关研究显示,在不考虑不同产业环节间分工的基础上,我国出口品的国内技术含量指标有上升趋势。姚洋、张晔(2007)利用投入产出表测算了全国、江苏和广东的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结果发现:全国和江苏的产品国内技术含量在1997—2002年间出现了迅速下降;而广东的产品国内技术含量在1992—2002年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形动态变化。因此他们提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加工贸易初期,会形成对国外中间品和资本品的高度依赖,产品国内技术含量迅速下降。但这种下降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后期,由于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存在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V形反转趋势[1]。因此,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短期内可能会对国内技术进步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积极的影响仍较显著。

3.推动了出口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服装、纺织品、鞋类、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70%以上。随着加工贸易的不断发展,目前这类产品的比重已降至10%左右,而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达到76%,计算机、通信设备、视听产品等产品在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中已占有重要地位,高技术产品所占比重达到48%,且出口增幅明显快于机电产品的出口增幅[2]。2008年,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额更是高达3425.8亿美元[1]。近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具体情况见图3。而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的比例一直在85%以上。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实现了由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劳动密集型与中、低技术密集型产品兼备的二元结构转变,并正在由低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向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迈进[3]。在出口商品结构逐步升级的过程中,加工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加工贸易技术进步效应的实证分析

1.数据与变量的选取和度量

选取1981—2006年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PEX、技术进步变量TP数据作为样本,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加工贸易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本文选择残差法来对技术进步变量进行估算。假定技术进步为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有如下一般形式的C-D生产函数:

其中,At代表第t年的技术水平(即TP),Yt、Kt、Lt分别代表第t年的总产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α和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在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α和β的取值可以通过计算资本收益和劳动者收入分别在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来确定。通过使用1981—2006年的相关时序数据进行回归的结果为:资本的产出弹性α取值0.4,劳动的产出弹性β取值0.6。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来反映总产出,劳动投入用三次产业就业人数表示,资本投入则采用固定资产投资来表示。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

2.变量平稳性检验

在此,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加工贸易出口与技术进步变量的长期关系进行研究。首先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由于对数变换不影响变量间的协整关系,对变量的实际值均取自然对数以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性,对应的序列为LPEX和LTP。原序列都呈上升趋势,变量数据具有明显随时间递增的特征,因此,选择包含常数项和线性时间趋势项的检验方程。而一阶差分序列△LPEX、△LTP已经没有明显的时间趋势,有常数项,因此选择具有截距项的检验方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表1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显示:加工贸易出口和技术进步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

3.协整检验

两个同阶差分平稳序列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在此选择JJ检验法对加工贸易出口与技术进步变量进行协整分析,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技术进步变量与加工贸易出口变量之间协整关系的检验

4.结论

由协整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出口与技术进步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加工贸易出口每增长1%,能够带动技术进步增长约0.13%。因此,可以说我国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有效促进了国内技术进步,但这种促进作用仍较为有限。究其原因,首先,跨国公司向东道国相关产业链条转移的技术大多是成熟技术,因此,不论处在全球价值链的哪个环节,东道国企业都不可能获得最先进技术的转移。这是因为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目的只是延长其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使技术创新的利润最大化,其基本前提是保持公司技术的垄断地位。其次,我国加工企业与投资母公司的技术交流不畅,尤其是在核心和关键技术上的交流机会少,技术人员较少得到来自母公司的培训。再次,我国加工企业长期固化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主要从事产品的简单加工与组装,忽视或者缺乏足够的资源进行技术吸收与自主研发。

四、提升加工贸易技术进步效应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国内加工企业自主研发能力

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自主研发和设计能力。如对于大中型加工企业可通过设立高新技术发展促进基金、产业科技进步基金等,支持其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和进行新产品开发。对于中小企业,为了有效缓解其技术进步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可通过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和提供财政补贴,使其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产品设计、工程技术进步、质量改进及员工培训等。同时,进一步完善先进设备进口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加工企业加快对原有设备的更新改造、新生产线的引进和建设。此外,还应鼓励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注意引进高水平科技与管理人员,使企业员工的总体知识和技能水平满足技术不断提升的需要。

(二)提高外商投资加工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1.实施产业评估政策,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政府应将加工贸易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政策的范畴。有关部门应对加工贸易合同进行必要的评估,确定其是否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是否有利于国内经济和产业发展,是否有损国内同类产品生产者的利益,进而决定是否准予执行。政府应进一步调整和细化《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对于其中一些笼统、模糊的规定进行具体化。如对于鼓励外商投资所从事的产业、要进一步引进的具体生产环节等都应明确、具体。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外商将加工贸易中高技术、高附加值环节放在我国,提高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2.对不同层次加工贸易领域制定差别政策。重点鼓励产品市场前景良好、有明显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在我国开展加工贸易,并通过差别政策引导其投资于高层次的加工贸易领域。如对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加工贸易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刺激外商投资从低层次的加工贸易领域转移到高新技术产业或其他高层次加工贸易领域。

3.对不同区域吸引外资的策略进行适当调整。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已初具规模。对这些地区,应当适当调整引进外资的政策,由从重点弥补自己缺口转向重点吸引跨国企业研发机构,并制定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跨国企业研发机构进驻[4]。中西部地区则可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与东部地区形成互补。

4.促进中外企业的联合开发和合作。鼓励外资企业向国内转移先进技术,逐步实现技术本地化。国内企业应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与交流,积极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分享研发成果,实现外资技术溢出的最大化;鼓励跨国企业参与国内高技术产业及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加工企业扩大产品领域,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速产品升级换代。

(三)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工贸易产品的结构升级,即逐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向技术密集型的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转换;二是加工贸易加工环节所采用技术的逐步提升。发展中国家仍存在国内技术水平偏低、全球营销渠道较窄等问题,而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可以使其充分利用本国现有技术、劳动力和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较快地切入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中,进而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变革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1.加大政策对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扶持力度。政府应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包括进一步建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区,对新办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和财政政策;完善对中小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政策等。政府可重点扶持一批经营管理完善、产品市场广阔的高技术加工企业,帮助其扩大经营规模,增强出口能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2.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水平。企业应转变思想,将利润中更多的部分用于科研开发。如按企业当年销售额的一定百分比提取研发费用;注意跟踪国际市场信息,不断对产品和技术进行升级换代;最为重要的是,将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创新相结合,注重新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从而实现“落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良性循环,完成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最终真正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优势。

3.逐步形成自己的技术特色和优势行业。从各国不同高技术产业R&D强度的比较来看,大多数发达国家R&D投入在不同行业的分布都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不同国家的研发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法国以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为研发重点,英国、日本立足医药制造业,德国则在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较大。由此看来,我国在发展高技术产业时,在资金有限的前提下,也应有重点地发展和扶持某些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行业,加大研发投入,在国际市场上形成自身的技术特色和竞争优势,使其成为带动整个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1]姚洋,张晔.中国产品国内技术含量升级研究[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C2007013,2007.

[2]隆国强,等.加工贸易——工业化的新道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3]赵晓晨.利用加工贸易技术扩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研究[J].财贸研究,2006,(4):49—56.

[4]周莉凡.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

[5]吴一丁,毛克贞.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2):28—33.

责任编辑姚佐军

(E-mail:yuid@163.com)

F74

A

1007-905X(2011)02-0120-04

2010-12-15

北京联合大学科研立项“产品内分工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及中国利益所得的研究”

崔玮(1970— ),女,河北张家口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贸易加工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