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科研人员科研时间调查报告

2011-09-24黄艳红

河南社会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被调查者科研人员

黄艳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中国科研人员科研时间调查报告

黄艳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通过集体座谈、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就科研时间问题,对中国科学院所属52个研究所、2个省立研究院、33所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324份。数据显示,他们平均每天工作9.8小时、每周工作5.8天,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其平均直接科研时间仅占一半略强,近一半的人直接科研时间不超过工作时间的50%,有20%的人花费在直接科研上的时间不足1/3;直接科研时间不足的重要原因是科研经费不足,间接科研活动过多占用了直接科研活动时间,科研评价体系导致间接科研活动时间过多,软环境影响了科研时间的投入和效率。

中国;科研人员;科研时间;调查报告

一、引 言

科研时间问题是国内外科研管理中都遇到的问题。美国自2005年秋开始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大学的研究者平均58%的时间用于研究工作,其中65%的这些时间(即工作时间的38%)用于联邦资金资助项目[1]。在中国,一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存在着研究时间不足的问题[2],另一方面又存在工作时间过多导致知识分子“过劳死”现象[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年下半年进行的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调查状况显示,科技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47.3小时,远高于国家法定每周工作40小时的时间。与工作时间形成对照的是媒体报道的2005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对科技工作者状况的调查,其结果显示该省科技工作者每年用于科研的时间平均只有4.11个月,而且职称越高,科研时间越少。

美国的调查对象是从事研究的大学教授,更多地关注科学家们用于受联邦政府资助项目的科研时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的调查涉及的是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时间和研究时间,但在科协系统所称的“科技工作者”中,除了占很小比例的研究人员外,多数是工程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农技推广人员、自然科学教学人员、科技管理人员。这些人除了少数分布在科研机构和大学之外,多数在中学和技校、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企业等机构服务,就是说,这些人中多数人员的本职工作本来就不是从事研究的,因此对其科研时间的调查也就缺少了一些说服力。

为了呈现我国从事知识生产的科研人员的有效科研时间,2006年11月到2007年8月,笔者及所属研究团队对我国一些公立科研机构及重点大学进行了调查。本文报道的是这次调查的结果。

二、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与科学技术工作相关的人员很多,除了研究人员之外,还有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科学知识的传授者和传播者、技术技能的推广者和中介服务者、医疗活动的从业者等。无论是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简要统计资料》中界定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是国家统计局和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所界定的“科技活动人员”,都包括了大量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从业者。科研成果产出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而且,仅就科研成果的产出而言,管理人员和辅助性人员虽然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他们本身不直接创造科研成果。研究生是重要的研究人员,但他们前期处于课程学习阶段,后期进入研究阶段很少会有投入时间不足的情况。

科研成果的产出最终决定于科研人员从事的研究工作。目前在我国广受关注的,主要是科研时间投入不够,导致我国创新成果不足的问题。因此,本次调查的对象,是直接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不涉及科研管理人员、科研辅助人员和研究生,更不包括中学理科教师、医疗卫生人员、技术推广人员等。

(二)调查内容

我们把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理解为三个部分,即直接科研活动时间,与科研相关的学术活动时间,以及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科研时间与科研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角色、科研环境、科研管理制度和政策等密切相关,因此,除了科研人员工作时间的分配外,我们在调查内容上还纳入了与之相关的各种制度和政策状况,以及科研人员对这些情况的态度和评价。问卷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如下4部分:

(1)工作概况和工作内容。主要了解调查对象在科研活动中的工作情况,包括工作团队、工作角色、工作内容、申请项目的数量和经费、完成项目需要的时间、参加学术会议、科研活动产出情况等。这些情况的了解使我们对科研人员总体的工作内容和时间分配背景有一个大概的把握。

(2)工作及科研时间的分配和支配。这是对工作时间和科研时间的定量划分,包括每天工作时间、每周工作时间,以及平均每年花费在各项活动中的时间。这些时间包括绝对数值,也包括百分比。这样,我们就对调查对象如何分配自己的工作时间和科研时间就有了详细和准确的了解。

(3)工作及科研时间的影响因素及评价。这包括调查科研人员对各种影响工作及科研时间分配的因素的看法,以及对自身工作和科研时间充分性的评价。问题涉及科研条件(硬件条件、基础设施和环境氛围等)、科研管理体制、评价体系等。这些问题的回答使我们对科研人员的时间分配和出现问题的原因有更深的了解。

(4)被调查人员的基本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研究领域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前面的调查结果的差异。

(三)调查方法

我们按照科研人员服务机构的性质将他们分为两类,即公立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和研究型大学的研究人员。考虑到两类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有差异,我们设计了两份问卷。两份问卷在保持问题基本意义一致的情况下,形式有所不同。

在设计问卷之前,我们对各类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者进行座谈和调查,确定了调查的各项内容,明确了提问方式,优化了问题答案。问卷设计过程中我们请有关调查公司的人员参与,提高了问卷设计和获得有效答案的有效性。问卷初稿完成后,在一些机构进行了预调查,由科研人员提出修改意见和进行试填写。

由于科研人员的工作重心、内容和方式并非每天相同,因此,我们试图调查他们在一个较长时段里科研时间的投入情况,而不是具体到每一天的情况。

科研时间的投入除了与研究内容、工作性质和角色、管理制度和方式、科研制度和政策相关之外,也与地方性政策和文化相关。所以,除了封闭式问题之外,我们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以便掌握的资料更真实和全面。每份问卷共49个问题。

由于我国迄今尚没有科研人员的统计数据和分布资料,本次调查从中国科学院7个分院的52个研究所、2个省级科学院和33所研究型大学直接从事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中随机抽样本,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问卷通过三种方式发放:(1)到有关单位发放纸面问卷;(2)通过有关部门发出通知,请科研人员网上填写问卷;(3)通过电子邮件与科研人员直接联系,请他们填写电子版问卷或网上填写。

正式问卷调研自2007年3月始,至2007年8月底止,共回收有效问卷1324份。问卷中出现3个时间段,“最近5年”指2002年1月到2007年1月,“最近3年”指2004年1月到2007年1月,“最近1年”指2006年1月到2007年1月。问卷数据通过SPSS11.0版“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软件包进行处理,采用的统计方法包括频次/交叉和平均数分析,其中采用了平均数和百分比检验。

为了分析数据,配合问卷调查,我们还在中国科学院5个分院、北京地区1个研究所及2所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200余人次进行了座谈,并且访谈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程国栋院士、上海分院1位“海归”青年科研人员及数名大学实验室负责人。

三、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年龄

1312份问卷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年龄均做了回答。统计结果是:30—39岁之间的最多,占被调查人数的40%。其次是40—49岁的,占34%。50—59岁的第三,占13%。29岁及其以下的占11%。60岁及其以上的占2%。

(二)性别

被调查者在1308份问卷中给出了自己的性别。在这些被调查者中,男性约占76%,女性约占24%。男性科研人员的数量超过女性数量的2倍。

(三)学历

1312份问卷对自己的学历做了回答。被调查的科研人员呈现出高学历特点,有研究生学历的约占83%,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占到一半以上,达65%,18%的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大学本科及以下人员只有18%。

(四)职称

1310份问卷填写了自己的职称。拥有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科研人员各占39%,中级职称人员占18%,初级职称人员只占5%。

(五)从事的研究领域

1290份问卷回答了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力学)工作的占36%,在高技术研究领域(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化工、能源、光学电子)工作的占36%,资源与环境领域的科研人员占11%,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有9%。还有8%的调查对象来自上述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

(六)所属机构类型

1324位被调查者注明了自己所属机构的性质。其中,53%的来自公立研究机构,47%来自大学。

四、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

(一)研究团队规模与团队角色

被调查者在1316份问卷中回答了自己所在团队的规模和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从规模看,10—19人的团队最多,占34%;其次是9人及其以下的团队,占30%;再次是20—49人的团队,占21%;最少的是50人以上的团队,只有15%。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团队成员包括研究生在内。

在团队角色方面,在这1316位接受调查的人员中,60%的是团队中的项目负责人,55%的是项目申请/规划/沟通者,43%的是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者,46%的是实验设计/操作者,30%的是技术/产品开发者,47%的是论文写作/专利设计修改者。当然,一位团队成员的角色是多重的,从选择的频次来看,每人平均担任2.7个团队角色。

(二)学生培养

在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方面,1226份回收的问卷中,被调查者平均每人每年招收硕士生1.6个、博士研究生0.8个,目前每位被调查者平均负责指导硕士研究生3.6个、博士研究生2个。总体统计,每位被调查者平均每年招收研究生超过2个,目前指导的研究生超过5个。

在承担教学任务方面,1306份回收问卷做了回答。其中,43%的被调查者不承担授课任务,24%每周上课1—3节,21%每周上课21节,9%每周上课7—9节,每周上课10—12节和13节及其以上的各占2%。

(三)项目申请与完成

1.纵向项目申请和获批情况

根据1316份问卷的回答,在最近3年中,32%的人没有申请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和“973”项目等纵向项目,36%申请了1—2项,23%申请了3—4项,9%申请了5项及以上。

根据1313份问卷的回答,在这3年中,有39%的人没有获批项目,减去32%未申请者,只有7%的人申请项目但一无所获;有61%的人至少1个纵向项目获批,其中27%获批1项、22%获批2项、13%获批3个及以上项目。根据1290份问卷的回答,从申请项目到获批的时间,1%的人在1个月内知道,2%的需要1—2个月,4%的需要2—3个月,48%的需要3个月以上,45%的回答不好说。

2.横向项目申请和获批情况

在1312份问卷中,回答在最近3年中申请横向项目数时,48%的表示没有申请过,45%的申请了1—5项,5%的申请了6—10项,2%的申请了10项以上。

在1306份问卷中,回答在这3年中没有获批横向项目的占51%,减去没有申请的48%,大约只有3%的人申请了而没有获批,所占比例极小。获批1—2项的占33%,获批3—4项的占11%,获批5项及以上的占5%。

3.项目完成时长

在1299份问卷中显示,有近一半的项目(45%)需要花2—3年的时间完成,17%的项目需要1—2年,14%项目需要3年以上,5%的项目1年之内就可以完成,19%的项目需要的时间“不好说”。

项目需要花费的时间和项目的内容及要求直接相关,同时也常常意味着经费的数量。一个需要5年时间完成的项目一般是比较大的项目,如果能申请到这样的项目,意味着5年里一个研究团队有比较充裕的经费,可以比较安心地来做研究。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一个项目可能只需要1年就能完成,也就是说其经费只足够支撑1年,但是给的时间是3年,那么就意味着科研人员还需要申请其他的经费以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参加学术会议

1307份问卷显示,34%的被调查者在最近1年没有参加正式的国际学术会议,51%参加了1—2次,11%参加了3—4次,只有4%的人在这一年之内参加了5次及以上的国际学术会议。

1314份问卷显示,在最近1年,22%的人没有参加过全国性学术会议,73%参加了1—5次,4%参加了6—10次,参加10次以上的只有1%。可见,95%的科研人员在一年内参加的学术会议不超过5次。

(五)科研经费

1284份问卷显示,一个团队年均科研经费在10万元以下的占24%,10万—20万元之间的占14%,20万—50万元之间的占16%,50万—100万元之间的占12%,100万—200万元之间的占11%,200万—500万元之间的占6%,500万元以上的占4%,不愿意回答的占13%。多半团队(54%)年均经费在50万元以内。

通过对每年科研经费与纵向项目申请的交叉分析发现,纵向项目申请越多,科研经费就越多。另外,通过对年科研经费与科研经费足够性的交叉分析发现,年均科研经费20万元以下者多认为自己的经费远远不够,年均50万元以上者多认为经费基本够或者已经充足了。

(六)研究成果与获奖

根据1316份问卷的统计,被调查者在最近5年间,平均每个团队完成最多的项目是其他机构委托项目(4.3个),其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个),其他项目依次是省市(2.5个)、部门研究项目(2.4个)、本单位自立项目(2.2个)、“863”高技术研究项目(2个)、其他国家级重点项目(1.9个)、国际合作项目(1.7个)、“973”计划项目(1.4个)。

根据对研究项目完成数与团队规模的交叉分析发现,50人以上规模的团队完成了的项目最多(10.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7个“863”项目、3.6个部门研究项目、3.8个本单位自己项目和5.7个其他单位委托项目),10—20人规模的团队完成其他单位委托项目最多(4.1个),20—50人规模的团队完成的其他单位委托项目最多(5.4个)。

从研究成果的形式和数量来看,对1316份问卷的统计显示,被调查者中最近5年每个团队平均发表SCI和EI论文26.3篇、国内一级学术期刊论文20.4篇,出版论著2.3部,获专利6.1项,建立模型3.9个,完成研究报告11.7篇。

我们从研究成果与团队规模的交叉分析发现,50人以上规模的团队完成了最多的SCI和EI论文、专利和研究报告,20—50人规模的团队完成了最多的国内一级学术期刊论文和论著,10—20人规模的团队只在出版论著和完成研究报告的数量上不是最少的。在1316份问卷中,每个团队最近5年中平均获奖的情况是:国家自然科学奖1.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4项,部级奖1.8项,省级奖1.8项,市级奖2.3项,本单位奖2.8项。

从获奖数量与团队规模的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团队规模与获奖级别和数量有关。50人以上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部级奖、省级奖、市级奖、本单位奖均居首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也较多。20—50人的团队获得部级奖、省级奖、市级奖、本单位奖均居第二。10—20人的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最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数量位居第二。10人以下的团队在各种奖项的数量上均没有优势。

五、工作时间及其分布

(一)本职工作时间与兼职工作时间

对1282位被调查对象的统计表明,他们平均每天工作9.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5.8天,这两个数字都分别超过国家规定的每天8小时、每周5天的正常工作时间。可见,目前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时间较长。

可用于对比的对兼职工作时间做了详尽回答的问卷有478份。调查对象月均兼职工作时间为4.8天,月均学术兼职(包括国际与国内专业协会或学会兼职、专业学报或学术期刊兼职、学术委员会成员、课题组成员或有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企业内兼职等)工作时间为3.3天,月均社会兼职(包括与学术或科研无直接相关的兼职)工作时间是1.5天。总的来说,科研工作者用于兼职的时间不算太多。

(二)工作时间的总体分布

共有1264份问卷回答了工作时间的总体分布。统计显示,他们的直接科研活动(包括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实验设计与实施、小组讨论、论文专利和模型等形成与修改、技术/产品开发等)时间,平均占工作时间的54.6%,为科研做准备(包括申请项目获取经费、购置和准备材料设备、培养研究生、参加各种评审活动等)的时间占19.8%,为获得社会承认从事活动(包括学术交流、申报评奖、接受考核与评审等)的时间占8%,行政活动(包括日常管理工作、处理日常事务、参加行政和党团会议等等)时间占9.2%,社会活动(包括社会讲座、接受采访/来访、参与录制节目、撰写科普文章等各种服务于社会公众的活动)时间占2.9%,其他工作时间占6.1%。总的来说,他们多半时间是在从事直接科研活动(54.6%),间接科研活动花费1/5强的时间(20.6%),其他活动时间超过了1/6(18.2%)。

交叉分析显示(图1),认为自己的科研经费非常足够的科研人员在直接科研活动上投入的时间较长,而科研经费非常不够的人员则在为科研做准备等间接科研活动的时间上更长。然而,实际科研经费与科研时间分配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科研经费的数额与用于直接科研活动的时间之间没有什么关联性。这似乎又表明,直接科研时间投入的多少,仅与研究人员对课题经费是否足够的判断相关。

并且,我们通过对工作时间分配和直接科研活动时间足够性的交叉分析发现,认为自己的直接科研时间足够的人员,实际上在直接科研活动上投入了比例更高的时间,而那些认为自己直接科研时间不够的人员,用于行政活动的时间比例更高。

(三)直接和间接科研活动时间

1245份问卷对直接科研活动时间内的工作时间分布做了回答。统计显示,他们28.2%的时间用在实验设计与实施(包括实验、化验与测试,数据分析和总结等)上,27.3%的时间用于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上,16.9%的时间用在论文、专利、模型的形成与修改上,14.8%的时间用在小组讨论上,9.5%的时间用在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上,3.9%的时间用在其他直接科研活动上。

1151份问卷对间接科研活动的时间分布做了回答。统计显示,花费时间最多的是项目申请与管理(获取申请项目信息、搜集相关资料、填写申请表格、汇报、接受评审、公关等),占26.3%。其次是研究生培养(上课、指导学生实验和论文、开题与答辩等),占23%。然后是学术交流(14.4%)、评审活动(11.0%)及其他间接科研活动(6.1%)时间。

1316份问卷回答了评阅论文和评审项目的数量和时间。每位被调查者平均每年评阅硕士或博士论文7.1篇,花费14天;评阅学术期刊论文10.6篇,花费14.3天;评审项目8.2项,花费12.1天。

回答申请项目、接受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检查的问卷也是1316份。统计发现,这些研究者平均每年花29.9天申请项目,花16.4天准备项目中期汇报检查,花20.3天准备项目的结题验收。

部分研究人员认为,项目程序性时间花费过多是导致直接科研时间不足的重要因素。对项目程序性时间与申请/评审/结题时间多的交叉分析显示,大学研究人员中32%的认为课题申请花费时间过多、22.1%的认为项目结题花费时间过多、18.2%的认为中期检查花费时间过多,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中28%的认为课题申请花费时间过多、18.5%的认为项目结题花费时间过多、14.7%的认为中期检查花费时间过多。

六、工作及科研时间的影响因素及评价

(一)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

1310份问卷对自己实验室或办公室的满意程度做了回答,非常满意的占8%,比较满意的占58%,不太满意的占29%,非常不满意的占5%。这表明,目前我国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实验室条件大部分还是较好的。

1304份问卷回答了对研究经费的满意度问题。4%认为研究足够,39%认为基本够,41%认为有些不够,16%认为极联性。研究经费越充足,工作效率越高。为不够。

图1 工作时间分配—研究经费足够性的交叉分析

图2 时间投入产出成果与研究经费足够性的交叉分析

1310份问卷对利用所属机构的图书馆、数据库和网络设施获取资料的方便性作了回答。认为极方便和不太方便的均占15%,认为较方便的占69%,认为极不便的只占1%。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对于科学技术文献资料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能够满足我国科研活动的需要。

(二)与同行的合作

1311份问卷回答了与多少位同行保持密切的问题。16%表示与1—2位同行保持密切联系,42%表示与3—5位同行保持密切联系,31%表示与5—10位同行保持密切联系,12%表示与10位以上同行保持密切联系。这些同行中既包括国内同行也包括国外同行,联系的方式包括经常参加同一个学术会议或者非正式讨论自己的研究进展。

1307份问卷对寻找合作者难易程度问题给出了回答。认为寻找合作者极容易者占8%,较容易者占65%,较困难者占26%,极困难者占1%。

(三)工作投入及产出

1312份问卷回答了工作时间长短的合适程度问题,认为工作时间长短较合适的占48%,时间过长不合适的占44%,时间不够不合适的占8%。

1308位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工作量合适程度做了回答,42%认为目前的工作量较合适,56%认为工作量偏大不合适,只有2%认为工作量偏小不合适。

研究活动通常具有连续性,不能因下班而中断。在1314位被调查者中,反映经常加班的占75%,有时加班的占20%,偶尔加班的占5%,几乎没有不加班的。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还比较长。

1293位被调查者对时间投入与产出成果之间做了比较。时间投入产出成果数量与研究经费足够性的交叉分析显示(图2),自认为时间投入有些不够的人员中,觉得对于自己的研究课题来说,研究经费也比较不足。

1307位被调查对象评价了自己的科研工作效率。7%的人评价自己的效率相当高,44%的人评价自己的效率比较高,38%的人选择了效率一般,9%的人自我评价比较低,只有1%的人认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效率非常低。

科研工作效率与研究经费足够性的交叉分析显示(图3),研究经费的充足与否与科研工作效率之间存在较强的关

图3 科研工作效率与研究经费足够性的交叉分析

科研工作效率与工作量的交叉分析显示,如果工作量合适,科研工作效率就比较高。如果工作量不合适,不管是偏大还是偏小,科研人员自我感觉的工作效率都相对较低。

此外,觉得自己投入产出相当的人,其工作效率高的比例也比较高。而不管是投入不足还是产出不足的人员,其工作效率的自我评价也低。

1324位被调查者对于科研工作效率不高的原因做了选择回答。在我们给出的6个备选项中,选择最多的是时间分散(44%),其次是工作硬件条件不好(26%),其他依次是“其他相关部门配合不好”(22%)、“工作环境氛围不好”(22%)、“个人事务较多(8%)”和“技术知识更新速度”(6%)。通过座谈,我们发现,科研工作被打断,通常不是因为设备出了故障,也不是实验材料不够,主要是被各种杂事——开会、应付检查、填写报表、评奖等打断。

(四)研究项目及申请状况

对1298位被调查对象的统计显示,6%的人认为自己所属机构非常重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项目,54%的人认为所属机构比较重视,35%的人认为所属机构不太重视,5%的人认为所属机构很不重视。

1253份问卷回答了对于向国家和部门申请研究项目的过程和结果满意程度的问题。其中,4%非常满意,30%比较满意,31%一般满意,27%不太满意,9%极不满意。

研究项目完成数、项目申请过程和结果满意度的交叉分析显示,对项目申请非常满意的科研人员在过去5年中完成的各种项目显著多于那些对项目申请不满意的科研人员。

1324位被调查者对于申请研究项目困难的原因做了选择回答。认为原因是“有关的基金太少”的占27%,认为是“可以申请的资金渠道太少”的占41%,认为是“研究方向/申请的项目属于非共识方向”的占15%,认为是“本单位竞争力较弱”的占16%,认为是“项目评价不公”的占37%,选择“不清楚”的占16%。

(五)直接科研时间的足够与否及其原因

1242位被调查者回答了自己直接科研时间是否够的问题,其中,觉得时间足够的占11%,基本够的占49%,有些不够的占35%,非常不够的占5%。

直接科研活动时间与研究经费足够性的交叉分析显示,研究经费越充足,被调查对象认为直接科研时间充足的比例越高;研究经费不够的情况下,认为直接科研时间不够的比例也要高一些。

493位认为直接科研时间不足的被调查者,选择占据太多直接科研时间的外部原因分别是:66%认为是“项目申请和管理”,54%认为是“各种评奖和考核”,46%认为是“教学和培养研究生”,45%认为是“行政活动”,16%认为是“社会活动”。这些选项加起来超过100%,是因备选答案可多选。

这493位人士还选择了直接科研时间不够的自身原因在于:66%的认为是“多重角色不可避免占用时间”,58%的认为是“项目立项、管理和运作过程太繁复”,54%的认为是“考核和评奖过于频繁”,24%的认为是“工作效率有待提高”,13%认为是“知识更新速度太快”,5%认为是“不善管理时间”,4%认为是“健康状况”。我们给出的这7个备选答案是可以多选的。

这493位人士对我们给出的8项提高直接科研时间的可能措施也做了选择。这些选项可多选。有81%选择“资金支持”,72%选择“改善评价体系”,61%选择“简化项目程序”,49%选择“精简行政活动”,48%选择“科研和服务部门配合”,38%选择“研究人员遴选”,25%选择“加强时间管理”,20%选择“人才引进条件”。

我们在问卷中给出了可以多选的6项增加直接科研时间的措施,1324位被调查者做了选择回答。51%选择“给青年更多的支持”,47%选择“增加项目金额”,45%选择“增加科研服务”,43%选择“减少统计报表”,35%选择“减少鉴定报奖”,4%选择“不清楚”。在开放的答案中,有人提出增加助手和研究生,有人提出减少会议、考核和事务性工作等,也有人提出管理方式和制度的改进,还有人提出良好的科研氛围,如鼓励自由探索,公正等。

(六)合适的工作时间分配

应当把多少比例的时间用于直接科研呢?1217位被调查者中,认为应当拿出一半的工作时间用于直接科研的比例最高,占31%;认为直接科研时间应占工作时间2/5和4/5的,都占21%;认为直接科研时间应占工作时间7/10的占11%;认为直接科研时间应占工作时间3/10的占9%;认为1/5及以下和90%及以上工作时间用于直接科研的都只占1%。可见,有近70%的科研人员认为至少应当有一半时间用于直接科研活动。

以上是直接科研时间的情况。如果把直接科研时间和间接科研时间相加,则可以看出科学家们对于全部科研时间应占工作时间比例的看法。1227份问卷反映了这一情况。

在这些问卷中,希望科研时间占工作时间的4/5的比例最高,为39%;希望科研时间占工作时间的9/10者,是36%;希望科研时间占工作时间的7/10者,是19%;希望科研时间占工作时间的3/5者,是3%;希望全部时间都用来做科研者,占2%;希望一半及以下时间用来从事科研者,只占1%。可见,有超过75%的人都希望科研时间要占全部工作时间的4/5及以上。

七、结 论

总结问卷调查的结果,辅之以集体座谈和个别访谈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对我国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尤其是科研时间有一个概貌性的认识。

(一)科研人员工作时间过长但直接科研时间比例不高

被调查的我国科学家中,有将近八成(76%)的被调查者每周工作时间超过了40小时,有近一半(44%)的人认为工作时间过长,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工作量偏大。从绝对数字来看,这些科研人员平均每天工作9.8小时,每周工作5.8天,超过了法定工作时间。

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较多,工作量较大,有3/4的科研人员会经常加班。但是,在成果产出上,有近一半的人认为成果产出不够;在工作效率方面,有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效率不高。

然而,他们的平均直接科研时间仅占一半略强,而且,有近一半的人用于直接科研活动的时间不超过工作时间的50%,尤其是,有20%的人只用了30%及以下的时间在直接科研活动上,而60%的人认为自己用于直接科研的时间已经足够。这反映出,大部分科研人员并没有对自己的直接科研时间状况感到不满意。

从自己认为合适的时间分配比例来看,有近70%的科研人员都认为应当至少有一半的时间用于直接科研活动。认为一半时间应该用于直接科研活动的比例最高。实际情况是,有将近一半的人用于直接科研活动的时间不超过工作时间的50%。

可见,科研人员认为为自己的工作投入了较多的时间,但是直接科研时间还是不足,还没有取得自己满意的科研成果,对自己的科研效率还不尽满意。在被调查的科研人员被问及较合适的工作时间分配比例时,有近70%的人认为应当至少有一半的时间用于直接科研活动,而且调查的结果还表明,只有一半的人已经将50%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直接科研活动。两者相比,这中间还有差距。

既然直接科研时间实际上不多,那么为什么多数人认为已经足够呢?

(二)科研经费不足是导致直接科研时间不足的直接原因

调查显示,时间是否足够与经费是否充足有一定关系。稳定的资金支持被认为是保证足够的直接科研时间的最直接的措施。在调研和座谈中,我们常常也会听到这样的呼声。因为,如果资金得不到保证,就需要经常去申请经费,这显然就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调查数据也表明,研究经费越充足,直接科研时间相对就越多。经费够时间不够的情况并不多见,有足够的经费却没有时间来直接从事科研活动的人是最少的。

认为时间足够的人多数参与项目少。认为自己的科研时间足够的人,70%的人平均每年完成项目不超过1个;有近60%的人认为自己的科研时间基本够;而认为自己时间有些不够或非常不够的人中,这个比例是51%和40%。这就表明,对自己时间充足性的评价与完成项目数的多少成正相关。也就是说,认为自己时间足够的人多数是参与项目数量不多的人,而认为自己时间不够的人多数是参与项目数量较多的人。

从逻辑上看,没有足够多的研究经费和项目,就不需要花很多时间来做研究,因为没有经费,很多研究活动就无法进行。这样一来,也就不会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了。

我国科研项目来源过于集中(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大型计划等),竞争性太强,这些项目往往集中在少数人那里,覆盖全体科研人员的经费根本没有。虽然国家对科研的整体投入在大幅度上升,但其覆盖面还不够大,科研人员投入直接科研活动的总体时间上升缓慢。

此外,我国科研资助的渠道还不够多。有32%的人对目前申请项目的过程和结果表示满意。25%的人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的人为9%。只有60%表示能够接受目前申请项目的情况。在被问到申请困难的原因中,选择频次最高的就是“可以申请资金的渠道太少”。

(三)占用直接科研活动时间多的主要是间接科研活动

有将近八成(76%)的被调查者每周工作时间超过了40小时,有近一半(44%)的人认为工作时间过长,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工作量偏大。从绝对数字来看,这些科研人员平均每天工作9.8小时,每周工作5.8天。既然科研人员普遍工作时间较长,而他们从事直接科研活动的时间的比例不高,那么,这些时间他们用来做什么了呢?

占用时间最多的三项活动分别是“项目申请和管理”、“应付各种考核和评奖”以及“教学和培养研究生”。这三项活动都属于我们所说的间接科研活动。这样看来,其他活动,比如社会与行政活动,并不是占用直接科研时间最多的。

多数被调查对象申请和管理项目(包括申请、中期检查和结项)平均每年要花上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申请项目意味着获得研究经费,而研究经费对于科研活动来说是必需的。但是,如果花了过多的时间在项目的申请和应付检查上,甚至将这些作为重点,显然就是本末倒置了。并且,这也违背了项目设置的本意。在调查座谈中,不少科研人员反映,通常一个研究主题要去多个地方(即发放项目的地方,如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申请,一个大型项目的申请(包括准备活动)有时候就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而刚开始进入研究不久,又要开始应付检查,检查完之后又要开始考虑结项的准备工作。于是,很多时候不是考虑如何开展研究,而是考虑如何写材料和填表,应付申请和结项。

(四)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是导致间接科研活动时间过多的主要原因

如此频繁的考核和评奖,问题又出在哪里呢?改善科研评价体系成为被选频次第二高的选项。目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不够合理,导致考核和评奖过于频繁,因此占用时间过多。那么,这些不合理有可能是哪些方面呢?在座谈中,不少科研人员谈到,由于很多单位都实行指标化的考核,每年都要进行至少一次,需要填写各种统计报表。

科学社会学早已发现,“对原创性的承认成为社会合法性的证明,它证明一个人已经成功地做到了对一个科学家最严格的角色要求”[4]。但是在我国,评价已经不是对独创性的社会确认,而是对于论文数目、载文刊物的影响因子、课题数目和获取经费等的片面追求了。如果一个科研人员不去申请奖励,就有可能影响他申请项目经费,如此一来,研究活动就无以为继了。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集中,请专家来进行鉴定,从而得到鉴定结果,也成为很多科研人员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得到认可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这种鉴定通常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

考核评价体系一旦过于看重量化指标,很多人将会把这些指标作为自己科研的目标。这样在数量上也许很快得到了提高,但是研究的质量却没有得到大的提升,这样产生的大量的SCI论文没有引用率,基本上也很少有人读。

(五)影响科研时间投入和效率的主要是软环境

调查发现,科研人员对科研环境硬件条件、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情况基本是满意的。无论是对于实验室和办公室条件,还是对于单位图书馆、数据库和网络设施方面,多数被调查者都选择了较好的评价。可以说,在被调查者那里,这些条件已经不是制约科研时间投入的不利因素了。

占用科学家直接科研时间的,主要是间接科研活动时间。究其原因,主要是“多重角色而不可避免占用时间”、“项目立项、管理和运作过程太繁复”、“考核和评奖过于频繁”等。要保证足够的直接科研时间,科研工作者需要的是“稳定的资金支持”、“改善科研评价体系”和“简化项目申请和审核程序”等。而且,在他们看来,“适当增加项目金额,减少项目数”、“减少鉴定和报奖的次数和程序”、“给青年研究人员更多的支持”、“减少各种统计报表”、“增加各种科研服务”等等,都会有助于增加直接科研活动时间。这些情况表明,影响科研时间投入的软环境的因素比较突出。

(致谢:王春法、汪前进和王扬宗三位研究员,郭世杰和罗兴波两位博士,彭冬玲女士和黄伯尧副教授参加了问卷设计和调查结果的讨论。中国科学院京区分院、兰州分院、西安分院、武汉分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合肥分院、成都分院,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岛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等机构,以及程国栋院士、李根群高级工程师、王大明教授、张志辉副教授、姜念云博士、孙凯处长、冯灿处长、张芹主任、王倩女士等人士对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给予支持。谨此致谢。)

[1]Dalton,R.Researchers Criticized for Poor Time-Keeping[J].Nature,Vol.449(2007),(No.7162):512—513.

[2]路振朝,王扬宗.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时间问题[J].科学文化评论,2004,(2):5—24.

[3]和红,金承刚,杜本峰,翟振武.亚健康“青睐”知识分子吗?——中国知识分子健康研究报告之二[J].人口研究,2005,(6):2—11.

[4]Merton,R K.PrioritiesinScientificDiscovery:A ChapterintheSociologyofScienc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7,(6):640.

责任编辑吕学文

(E-mail:dalishi_sohu@sohu.com)

Abstract:This study is conducted by means of mass discussion,individual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s.The interviewees are from 52 research institutes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2 provincial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33 universities of researching style.1324 valid questionnaires are collected.The data shows that they work 9.8 hours per day,5.8 days per week on average,which is above the normal work time regulated by the country.The time they spend on research directly is only slightly above 50%.Nearly half the people interviewed spend no more than 50% of their time on research directly.20% of the interviewed spend lessthan 1/3 oftheirtime on directresearch.The reason forthem to spend insufficient time on research is that they don’t have enough the research fund.Indirect research activities cost them much time.The current research evaluating system makes them spend much more time on indirect research activities,soft environment has exerted influence on the time and efficiency of research time.

Key words:China;scientist;research time;report

Report about the Work Time of the Researching Staff in China

Huang Yanhong(148)

C93

A

1007-905X(2011)02-0148-07

2010-10-07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工作者有效工作时间调查”项目(2006—2008)

黄艳红(1975— ),女,湖南永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哲学博士。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被调查者科研人员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调查报告
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以经管类本科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