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口学角度探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011-09-20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城市化产业结构

常 乐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第一,大学毕业人数呈增长趋势,就业率水平较低。自从1999 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大学毕业人数由1998 年的83 万迅速增长到2010年的631万。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高居世界第一,但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仅有70%。

第二,大学生就业普遍呈现“偏食症”。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都集中到大城市或东部地区找工作,不愿意到小城市或者相对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找工作,造成大城市或东部地区严重供过于求,而小城市或者中西部地区则供不应求。

第三,大学生整体就业能力呈下降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呈下降趋势,市场竞争力整体下降。而自从我国引入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进一步降低了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能力。

从人口学视角探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第一,社会就业弹性系数不足。虽然我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都保持了高速增长,但是劳动就业增长的幅度跟不上GDP 增长的速度。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1975—1982年间,各国G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增长率增加0.5个百分点;1982—1993年间为0.63个百分点。[4]笔者对2001—2007年国家统计局调整后公布的GDP 增长率以及就业增长率进行了计算发现:虽然2007年就业弹性系数高达0.140,但2001—2006年的就业弹性系数呈不断下降趋势,2006 年仅为0.075。同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地提高,必然出现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进而形成两种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扩招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大学毕业生数量多,劳动力的供给日益增长,这两种对立趋势综合作用的结果,势必造成大学毕业生供给超过社会的需求,形成社会主义的相对过剩人口。再加上我国劳动就业增长的幅度跟不上GDP 增长的速度,势必造成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

第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地区预期不足。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论文,阐述了一个人口流动模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决定因素是城乡经济结构差异以及迁移者对迁移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一个农业劳动者是否迁移不仅取决于城乡收入差异,还决定于城市的就业率,即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水平的差异,并认为农村劳动力进城时间越长,获得工作机会越大。他把农业人口迁移城市就业和城乡劳动力供需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人口流动模型,即M=f(d);M>0;d=w*a-r;其中:M为城乡劳动力迁移量;M为劳动力迁移时预期收入差的增函数;w城市实际工资水平,a城市就业率,r农村的平均实际收入水平。虽然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是用来研究城乡人口迁移流动的,但对于分析大学毕业生流向同样适合。大学毕业生同样是一个理性的人,他们通过各个地区间的预期收入差异,进而选择流向那个地区。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以及大小城市之间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概率差距较大。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偏食症”现象,造成一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而另一些地区的劳动力不足。尽管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等较为发发达地区就业压力较大,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但大学毕业生仍然把择业的目标定在这些地区。他们认为这些地区就业机会多,并且呆的时间越长,获得工作的机会就越大。因而,他们认为即便这些地区暂时没有就业机会,只要等待的时间足够长,终究能够获得预期的工作。

第三,人口城市化不足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地提高,必然出现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进而形成社会主义相对过剩人口,从而也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据有关研究表明: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就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刘伟德通过回归分析得出结论:人口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间存在客观的联系,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与人口城市化水平正相关。根据胡鞍钢的研究结果,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是依次增大的关系,即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最大。而就大学生选择职业类型来看,他们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因此, 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升级缓慢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的难度。

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第一,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就业观。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和就业过程中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既要正确的自我评价,又要对社会有长远的认识和判断,确定自己的职业坐标,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大学毕业生必须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就业中的作用,从知识层面上塑造自己发展自己,进而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但要学习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还应重视认知技能、交往技能、管理技能、创新技能等的培养和训练,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其次,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必须注意克服盲目求告的心理,不要斤斤计较于短期的报酬、岗位、职务、地区等等。他们应该本着对现实的高度适应性,及时调整高速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以理性的态度坦然面对各种挑战,勇敢面对挫折失败,自信对待职业人生。最后,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就就业问题大学毕业生要树立自救意识,充分认识到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地完善,自主创业将成为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动向。自主创业不但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为社会增加就业机会。

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产业结构。加快我国城市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必由之路之一。提高我国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一方面可以引发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提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这将有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吸引大学生就业;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地提高,人口大规模聚集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拉动巨大的消费需求,进而增加就业容量。值得一提的是:从长远来说,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扩大就业的作用是不容置疑。虽然在产业结构升级初期不可避免将会产生就业挤出效应,但技术进步可以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产品价格的下降, 进一步引发商品需求增加, 从而扩大生产规模, 增加劳动就业机会。因而,从长远来看, 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就业创造效应要大于就业挤出效应。

(作者系安徽大学社会学系)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城市化产业结构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产业结构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