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位知识的进一步探究

2011-09-01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中学234000夏小东

地理教学 2011年23期
关键词:桑蚕三省区位

安徽省宿州市芦岭矿中学(234000) 夏小东

工农业发展及变化,可以从区位因素、区位变化的角度分析。这是对高中地理主体理论“区位”知识的学以致用,在思维方式的培养、考向的把握上更有意义。

一、中国四大工业基地

早在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前,东北就是日本侵略者的“桥头堡”,除了掠夺我国东北农矿资源回国外,还经营了这一区域,使之日后成为其进军华北和全中国的“后方大本营”。新中国成立之初,东北是我国工业重点发展地区,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二十世纪末,与世界性传统重工业区域一样,我国东北工业基地也出现了衰落迹象。振兴东北工业基地、打响一场新的辽沈战役,在我国工业战略转移中意义重大,东北振兴是继西部大开发后的又一重大经济战略,给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例题示范1(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 第39题 节选)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材料三 “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2)“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6分)

(3)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的区位因素,并指出这个时期辽宁省钢铁、机械工业区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14分)

(4)简述近年来该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6分)

长三角地区以全国最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最强的购买力、最大的服务市场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区位是合理的;京津唐地区以资源能源供应方便,树立雄厚工业和经济的国内国际形象,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区位也是合理的;珠三角地区以地缘、亲缘优势吸引海外投资,成为轻型、外向型、新兴工业基地,作为我国改革的桥头堡、内外联系的纽带、内地开放的样板,其区位更是合理的。

二、中国农业区位变化

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里以及华北平原一直是粮食的主产区。在北方朝代更替战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黄土高原森林覆盖面积自秦汉以来剧减,农业生产条件恶化,南方水田农业有了长足的大发展,(必修三P4第1节正文内容)也才有了“南粮北运”沿今京杭大运河方向的“漕运”。

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前后十多年我国人口仍由“四万万同胞”增加至四亿七千五百万;解放后的和平环境,人口更是急剧增长,原有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及长江流域等地粮食主产区的总产量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仍不及人口的发展速度,所以东北“北大荒”、西北戈壁滩都逐渐得到开发,尤其是东北成为了全国性商品粮的主产区。“东北地区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商品率达60%以上,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多,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在540万公顷的土地上,开垦了200多万公顷耕地,建立了100多个大型农牧场,形成80亿千克粮食的年生产能力。50年来,黑龙江垦区累计向国家上交商品粮773亿千克,在全国商品粮基地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目前,黑龙江垦区每年可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0亿千克以上,相当于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人口和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一年的口粮”。(引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三地理P84页)

全国性商品粮基地格局形成后,到了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南方种植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急剧接纳了大量农民工,对农副产品需求量剧增;在工矿企业和城市化占数额较大耕地的情况下,我国南方粮食仍有剩余,但是南方商品粮地位悄然变化,有降低的趋势。

例题示范2:(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文科综合 第26题 节选)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下表是A(湖南)、B(湖北)、C(四川)三省和东北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2)表中A、B、C三省(湘、鄂、川)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A、B、C三省(湘、鄂、川)、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各有何变化?

据表说明A、B、C三省(湘、鄂、川)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粮食总产量(亿吨) 粮食播种面积(亿公倾) 粮食单产(吨/公倾)全国 A、B、C三省(湘、鄂、年份川) 东北三省 全国 A、B、C三省(湘、鄂、川) 东北三省 全国 A、B、C三省(湘、鄂、川) 东北三省1985 3.79 0.76 0.36 1.09 0.17 0.13 3.48 4.48 2.77 2005 4.84 0.81 0.74 1.04 0.15 0.16 4.65 5.40 4.63

珠江三角洲传统的基塘农业,以种植水稻、甘蔗为主,也随着市场变化而发生转变,慢慢转变为以蔬菜、花卉为主。(高中地理必修二 P43“活动 3”)长期以来,我国的蚕桑业生产中心的分布格局,与自然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蚕桑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和经济繁荣的东部地区。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东部蚕桑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工业企业发展迅速,东部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涨,使传统的桑蚕业逐渐失去了发展优势,其结果导致蚕桑业出现了萎缩。为了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的蚕桑产业,确保全国丝绸产业的创汇能力,考虑到我国西部地区在生产要素的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如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充足且价格相对低廉等。在这种情况下,桑蚕业向西转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此,国家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实施了“东桑西移”工程。即从2006年起,在我国西部15个省(区、市)开始建设蚕桑基地项目。随着这项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蚕桑业的发展中心已经由东部向西部开始了战略大转移,实质上是把我国蚕桑基地和初级茧丝绸加工的中心移向西部地区。

例题示范3:(安徽合肥市2011 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文综 第34题 节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根据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从2006年起,在我国西部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始建设桑蚕基地项目,它标志着我国开始实施桑蚕业中心的战略大转移。

……

材料四 珠三角地区桑蚕西移主要方向和“西气东输”Ⅱ线工程示意图

(1) 分析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桑蚕生产区位优势逐渐减弱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

(1)国家开始实施将桑蚕分中心向西部战略转移;(2分)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较快(2分);珠三角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分);珠三角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上涨(4分)。

猜你喜欢

桑蚕三省区位
三省发布“十四五”交通规划 明确智慧交通任务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区域联动护流域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夏秋用双限性桑蚕品种“蜀芳×川白”的育成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豪华的龙舟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