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地理知识间的韵律之美

2011-09-01江苏省天一中学214101杨益芳

地理教学 2011年23期
关键词:风带洋流环流

江苏省天一中学 (214101) 杨益芳

曾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困惑做过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共同的困惑之一是觉得地理知识点过于琐碎,没法系统地掌握。仔细研究学生的困惑之处,发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还停留在简单的识记和生硬的理解上,并没有学会去寻找琐碎的地理知识间的联系,用系统论、整体性的思维去重组地理知识,也就是没有发现地理知识间的韵律之美。这种困惑的出现与其怪罪学生,其实更多的责任在教师。现在由于受考试机制的影响,地理学科不受重视,所以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只是对教材中的一些主干知识不断重复,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主干知识,觉得没有必要花时间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归纳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时间一长,学生就有了以上的困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尝试着从多角度去寻找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并力求探索出联系的韵律之美,以期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地理知识,轻松地学习地理学科。

一、寻找每一小节知识点间的联系

教材中每一小节知识点间的联系,是一个小的系统性知识,它们是构建地理学科大系统知识的基础。现行人教版教材中有些章节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晰,有些章节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得靠教师指点。如:“大气运动”一节,教材中主要讲了热力环流、季风环流和大气环流三种大气运动的形式。这三种大气运动形式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的学生有生活体验,如热力环流、季风环流,有的学生很难去想象如大气环流。而人教版教材更多是阐述这些大气运动形式的形成原因和发生过程,并没有阐明三者间的关系,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把三种大气运动形式相互混淆,不知如何准确地区分这三种大气运动的形式?所以,教师在讲完这一节知识后,一定要给学生出示上面的一幅图,帮助学生弄清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给学生明示,三种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地区间温度差异,地区之间的范围越大,大气运动的形式就越复杂。

同样在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各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讲了很多种,时间长了,学生只能去死记硬背这些他们并没有看过的地貌。所以,教师也必须帮他们理清各种地貌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学会从地貌形成的角度去理解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可总结如下:

1.流水作用: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的高原、山地等地形起伏大的地形单元主要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河谷(峡谷、V型谷)瀑布、溶洞、石林(喀斯特地貌)及黄土高原面上的千沟万壑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洼地等地形平坦低洼的地形单元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有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扇。

2.风力作用: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高原、山地等地形起伏大的地形单元主要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主要有风蚀洼地、风蚀沟谷、风蚀蘑菇、裸岩荒漠。

平原、洼地等地形平坦低洼的地形单元 以风力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沙垄、沙丘。

3.冰川作用:多发生在高纬度地区、高山地区。

高原、山地等地形起伏大的地形单元主要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冰斗、角峰、冰川谷等。

平原、洼地等地形平坦低洼的地形单元主要以冰川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波状起伏的冰碛平原等。

二、寻找章节之间的知识点联系

构建了每一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让学生小范围地把知识归类整理。接下来必须把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帮学生找出来,这样就能使学生把较大范围的知识系统化。

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大气”和第三章“洋流”两章节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以下的联系。

太阳辐射对地球不同纬度地区加热不均,因地球表面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所以也可以近似认为太阳辐射是对海洋不同纬度地区加热不均。不同纬度海洋对大气加热差异,形成了三圈环流,三圈环流的结果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七个气压带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因受到海、陆对大气加热差异的影响,在冬夏季节出现了不同的气压中心。在不同气压中心的影响下就出现了锋面、气旋、反气旋和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影响不同地区的天气。长期受这些气压带、风带和气压中心的影响,导致各地大气中水热组合状况出现差异,就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六个风带的存在又会吹动海水常年稳定地做大规模的运动,也就形成了洋流。寒暖流常年稳定的流动又影响了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特征;有些年份赤道太平洋附近大气环流异常,引起洋流运动异常,洋流运动异常又影响了大气中水热异常,导致该地区气候异常,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可见,理清了海-气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就能透彻理解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出现的诸如锋面、气旋、反气旋、洋流、气候类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概念了。(两个章节间的复杂关系如下图所示。本图根据无锡市市北高中李树民老师的授课整理而成。)

再如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与必修三第五章产业转移之间也可以建立如下的联系:

该关联图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清工业上出现的很多概念之间的关系。

三、构建模式图归纳同类事物之间的共性

前面主要是在章节之间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事实上,如果从学科的角度看,很多看似类型不同的知识点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共性。如果能帮助学生把共性之处以模式图的形式归纳起来,学生学起来就能以一当十,清晰、轻松地掌握地理知识。

如关于地理环境中的各种循环运动可构建以下的模式图,来体会它们之间的共性之处。

1.若右图表示的是热力环流,AB表示的近地面,则A温度较 _______,ABCD四点的气压从高到低的顺序为___________。

2.若该图表示的白天的山谷风,则A表示的是______(山谷、山峰)。

3.若该图表示的是城市热岛环流,则A表示的是________ (城市、乡村)。

4.若该图表示的南半球7月份的海陆间热力环流,则A表示_______(海洋或陆地),温度较_______,气压较_____;若表示北半球1月份的海陆间热力环流,则A表示_______(海洋或陆地),温度较_______,气压较_______。

5.若该图表示的是中纬环流,则A是__________;B是 ________ ;AB之间的风带为 ________,北半球为______风,南半球为 _______风;受A气压带和AB之间的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为_______气候,夏季受_______控制,气候特点为________,冬季受 ______控制,气候特点为_______。

6.若该图表示的是低纬环流,则A是______,B是______,AB之间的风带为_______,北半球为______风,南半球为_______风;受B气压带和AB之间的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为_______气候,夏季受控制,气候特点为_______,冬季受_______控制,气候特点为________。

7.若该图表示的是高纬环流,则A是_______,B是______,AB之间的风带为_____,北半球为_____风,南半球为 _________风。

8.若该图表示的是大洋环流,则该图可能表示的是_______半球的______纬度的大洋环流,在太平洋中,洋流DA名称为_______,洋流CB为_____;在大西洋中,洋流DA名称为_______,洋流CB为______;在印度洋中,洋流DA名称为_______,洋流CB为_____ __。

9.若该图表示的是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则该季节表示的是 ______,该季节南亚地区盛行______风,成因是_______,若该季节我国军舰前往索马里海域执行任务,通过该海区时为______风 _____水(顺、逆)。

10.若该图表示海陆间循环,则AB为________环节,台风登陆为________环节,南水北调改造的是_______环节。

11.该图若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则A、B、C、D的含义为 _______,CD之间的含义为 ______。

12.该图若为生物循环图,则A、B、C、D的含义为______。

通过以上的举例可以发现,表面琐碎的地理知识之间其实隐藏着很多的规律。但规律不会自己跑出来,需要我们不断地求索和总结,这种求索规律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及学生能力习得的过程,还是教师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

猜你喜欢

风带洋流环流
内环流控温技术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
“生生不息”的海洋循环运动——洋流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热盐环流方程全局弱解的存在性
带雨梨花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类洋流运动方程的显示行波解
谜底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