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高层住宅楼基坑突涌的控制与处理

2011-08-20

山西建筑 2011年19期
关键词:流砂粉土承压水

张 龙

1 工程概况

某高层住宅楼西、北两侧临市区主要街道,东、南两侧紧邻6层住宅楼,由高层住宅部分、二层商业裙房及地下车库组成。其中高层住宅楼地上33层,地下2层。平面布置为矩形,建筑总高度96.75 m,平面尺寸为42.0 m ×17.6 m,纯剪力墙结构,预应力管桩基础,设计桩长20 m,基坑深度8.9 m。工程平面及场地环境条件如图1所示。

2 地质条件

楼座基坑的影响范围内地质情况条件如下:①1杂填土:杂色,主要由灰渣、煤渣、碎石块、砖块、白灰等建筑垃圾组成,含煤屑、植物根茎、腐殖质、有机物等。结构松散,均匀性差,标贯试验锤击数N=4.2 ~11.0,平均 5.9;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 PS=3.84 MPa。层厚2.85 m ~8.90 m,平均 4.96 m,层底埋深 2.9 m ~ 9.00 m。①2素填土:褐黄色~褐色,主要由粉质粘土、粉土构成,含云母、植物根茎、砖屑、煤屑、氧化铝等。该层呈湿、松散状态,具有中等压缩性。土质不匀,力学性能较差。

据了解场地情况,施工场地原为旧城区,经年久回填形成现有地形。②粉质粘土(Qlal+pl4):褐黄色~褐灰色,含氧化铁、云母、煤屑等,局部地段夹有薄层粉土透镜体,并混有砂质颗粒。软塑~可塑,具有中等可压缩性。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压缩系数 a1-2=0.169 MPa-1~ 0.505 MPa-1,平均0.334 MPa-1;N=3.0 ~ 7.0,平均 5.2;经杆长修正后 N=2.4 ~6.5,平均4.4。PS=1.47 MPa。层厚2.00 m ~5.30 m,平均 3.61 m,层底埋深10.60 m~13.60 m。③细中砂(Qlal+pl4):褐色~褐灰色,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含有云母、煤屑等,并胶结有大量粉土等。饱和,呈稍密~中密状态。该层不均匀系数CU=6.71,曲率系数 CV=1.04,颗粒级配中等。N=13.0 ~28.0,平均 19.6;经杆长修正后 N=9.8 ~ 22.8,平均 13.9。PS=12.02 MPa。层厚1.80 m ~4.80 m,平均3.28 m,层底埋深 15.00 m ~17.20 m。④粉土(Qlal+pl4):褐黄色~褐灰色,含氧化铁、云母、煤屑等。饱和,呈密实状态,具有中等压缩性,韧性低。压缩系数 a1-2=0.121 MPa-1~0.335 MPa-1,平均 0.224 MPa-1;N=13.0 ~ 22.0,平均15.7;经杆长修正后 N=9.2 ~15.7,平均11.3。层厚1.90 m ~4.20 m,平均 3.12 m,层底埋深 17.90 m ~ 20.10 m。⑤细砂(Qlal+pl4):褐色~褐灰色,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含云母、煤屑等,并混夹少量中砂,局部地段夹薄层粉质粘土透镜体。饱和,呈中密状态。该层不均匀系数CU=3.82,CC=0.89,颗粒级配不良。N=19.0 ~45.0,平均 29.6;经杆长修正后 N=13.3 ~31.5,平均20.7。本次勘察只有1号~6号孔揭穿该层,层厚8.20 m ~

11.20 m,平均 9.40 m,层底埋深在 27.5 m ~30.5 m 之间。⑥粗砂(Qlal+pl4):褐色~褐灰色,饱和,呈密实状态,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有云母、煤屑等,局部含卵石、角砾、圆砾等并胶结有薄层粉质粘土,CU=7.80,CC=1.01,颗粒级配中等。N=34.0 ~56.0,平均29.8。层厚4.50 m ~ 7.90 m,平均 6.87 m,层底埋深34.7 m ~35.7 m。

3 地下水情况

②粉质粘土层以上地下水为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为①人工填土层,主要由大气降水和侧向径流补给,实测水位为地表下1.80 m~2.00 m;②粉质粘土层以下地下水为承压水,含水层为其下各砂土层,经分层测量,③细中砂层中初见水位为12.60 m,其水头为地表下5.00 m,低于潜水水位,实测混合稳定水位埋深为地面下1.80 m~2.00 m,与潜水水位相当。

4 基坑支护和降水方案

本基坑深8.90 m,采用φ500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式挡土墙结合预应力锚索对基坑进行支护,桩长为自然地面下12.80 m,同排桩心距为350 mm。为限制重力式挡土墙的位移,在其上部采用单排锚索进行拉锚,间距1.4 m,孔径150 mm,锚索长15 m,与水平夹角为10°。帷幕桩内侧两排桩长17 m,封住第③层细砂含水层以免基坑降水产生附加沉降。西北角处由于高压线影响工作面不足,采用φ600水泥高压旋喷桩,桩长12.8 m,桩心距450 mm,排距450 mm。基坑降水采用管井法,井径600 mm,深12 m,共布置降水井20眼(见图2)。

5 涌水流砂原因分析

5.1 施工险情

开挖过程中,发现降水情况并不理想,从降水井中抽出的水量比较大,但挖土过程中挖出的土方较湿,至基坑底附近时,可见明水,采用排水明沟辅助降水开挖至基础底面;在基坑底面塔吊基础的附近,出现多个细小的流砂点,涌水涌砂。基坑底位于②层的粉质粘土层顶。为进一步查明实际情况,在基坑的西南角做一勘测孔,随即便出现了大面积流砂涌水问题,在下层承压水的压力作用下,泥砂向上不停喷冒,排水明沟被泥砂填满,且涌水涌砂的情况不断加剧,使工程处于抢险状态。

5.2 原因分析

原降水设计为降水井不穿透②层的粉质粘土层,降水井间距14 m,呈正方形布置,截水帷幕插入④层粉土中,按照封底型止水帷幕进行设计。需计算基坑底的抗渗流稳定性,根据《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关于渗流稳定性要求的分析计算,当上部为不透水层,坑底下某深度有承压水层时,计算坑底渗流稳定性,raw=0.7<1.2,上部不透水层的厚度不满足抵抗承压水向上渗流,存在发生突涌或流砂涌水的可能。

由此可见,产生流砂涌水的现象的原因是:

1)承压水的压力过大,降水方案未考虑承压水可能的影响。

2)降水井设计深度偏浅,无法将潜水及部分渗透承压水有效抽出。

3)原降水方案考虑将④层粉土设为不透水层,截水帷幕为封底式帷幕,降水范围为基坑内不透水层以上部分,不考虑降水对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影响。但因管桩施工,导致在本身厚度及隔水能力有限的粉土层内形成较多渗水通道,基本失去隔水功能,再加上水泥土搅拌桩本身的施工质量原因,使原降水方案几乎失败。

4)开挖过程反映地质与地质勘察报告有出入,原降水方案中节水帷幕的插入深度偏小,无法有效阻隔水的渗流。

6 治理方案

根据现场情况,确定采取如下方案,采用防、排结合的方法,在出现涌砂渗水的区域设置反滤层,控制形成涌水流砂通道,防止地下水渗透带出砂及土粒,加紧垫层施工,加强抽、排水。具体措施为:

1)清理流砂区域,稍作整平,铺设整块棕榈垫,上部用多层砂袋压重,作为反滤层,使水沿盲沟或进入降水井,防止流砂外涌;2)利用现有降排水系统,加强降水及排水,使基坑底面具备浇筑垫层的条件;3)抓紧分块浇筑具备浇筑垫层条件的区域,并保持基坑原排水盲沟的通畅,在流砂区域增加部分排水盲沟;4)分块撤除设置反滤层区域的砂袋及棕垫,并在流砂及涌水严重部位的盲沟中埋设向上集水钢管将水向外引出,浇筑混凝土垫层,局部做垫层厚度加厚处理;5)在浇筑完成混凝土垫层后,对混凝土垫层上的渗水进行堵漏处理。在完成垫层的处理后,持续降水,终于彻底止住流砂及涌水,使工程具备施工防水卷材的条件,抢险工作完成。

7 结语

由于本工程地质情况复杂,地质勘探报告不能完全准确反映场地工程地质情况,故对降水方案选择及实施,造成较大困难。由此可见,方案的选择及完善,应建立在对地质条件尽可能的准确了解,对周边环境的分析评估、实地勘察,及对邻近工程的仔细调研的基础上。另外,在施工前,对可能发生的危险状况应有充分的考虑及准备,并做好应急预案及信息化施工,才能在施工中防患于未然。本例对类似地质条件下工程基坑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丁晓军.浅析引渗井降水施工[J].山西建筑,2009,35(16):91-92.

猜你喜欢

流砂粉土承压水
水泥-沥青粉复合稳定粉土的强度及渗透特性
地铁深基坑承压水控制研究
深层承压水污染途径及防治研究
饱和粉土三轴等p应力路径试验特性研究
建筑底板承压水疏导与全装配净化池回收利用施工
土木施工中流砂防治的意义及措施
高地下水位流砂地层顶进框架桥设计
西澳大陆架深水重力流砂体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
固化剂稳定粉土路基的应用研究
大同地区天然粉土工程特性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