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教学中结合设计竞赛的探索

2011-08-15高巍

山西建筑 2011年12期
关键词:建筑学建筑设计竞赛

高巍

目前国内主流高校建筑学专业为五年制设置,高年级主要指建筑学专业的四、五年级,这一阶段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近年来一直是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师探讨的重点之一。根据建筑学高年级教学的现状与特点,我们尝试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将建筑设计课程结合设计竞赛进行,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1 建筑学专业高年级教学的特点

1 )学生认知水平与操作能力的积累。由于建筑学专业为五年制的较长学制,相对于高校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讲,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同时,经过3年~4年的学习,他们普遍具有了较为全面的基础知识与较强的设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了应对复杂设计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设计技巧。尤其是其中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挑战难题,自我实现的意愿比较强烈。

2 )传统以类型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利弊。传统建筑学设计课中主要依据建筑功能、形式的不同类型展开设计教学,如以幼儿园、学校为代表的教育建筑设计,以轻轨站为代表的交通建筑设计,以剧场为代表的观演建筑设计,以景观小品为代表的小型建筑设计以及高层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等。这种类型学方法简单直接,有助于学生尽快理解设计主题与技巧,但也有其不利的方面。首先,这种方法模式单一、重复,长期不变的教学模式可能造成高年级的学生失去兴奋点,不宜调动学生兴趣。其次,这种教学仅以某一个局部对象作为设计训练的重点,不能完全应对当前建筑设计领域内工程实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2 教学结合设计竞赛的条件与基础

建筑学高年级教学的现状要求教师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来满足学生设计能力与工程实践的要求,设计竞赛此时成为一个较为理想的选项。高年级设计教学引入设计竞赛,具有较好的条件与基础。

1 )当前信息交流的渠道多种多样。图书、杂志、学术交流尤其是网络资源,使我们能够及时、便捷、高效的了解周边世界,也可以第一时间得到相关的竞赛讯息。同时,国内外建筑行业目前十分活跃,各种竞赛络绎不绝,竞赛的数量多,类型多样,与教学的各个时段能够较好的匹配。这为我们将竞赛引入教学中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2 )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图书等手段,能够及时了解当前建筑行业内前沿的设计思潮与技巧,对于最新的设计手法、设计哲学、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等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应对前沿设计领域内复杂设计问题的初步能力。

3 )设计竞赛只是一种组织形式,与设计主题、设计内容、教学目的等并不直接相关。由于可选择性强,内容比较灵活,因此与教学大纲并无矛盾之处,具有与教学良好结合的条件。

4 )设计竞赛的要求往往较高,设计难度大,通常涉及复杂问题的解决办法,很多与实际工程联系较为紧密。这些可以弥补现有建筑学设计教学中的不足,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与深度,提高学生应对复杂设计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使他们更好的了解国内国际的设计水平与设计方法。

3 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如何将设计竞赛比较科学合理的结合到设计课教学中,也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和充满技巧的课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一系列常见问题进行了充分思考,以期寻求更好的应对办法。

1 )竞赛的选择不能简单草率,要与高年级教学大纲的要求相符合。如上文所述,目前国内外相关竞赛的数量较多,主题和内容多种多样,如何选择所要参与的赛事就显得尤为重要。理想的选择一般应当具有下列特征:首先,设计竞赛具有一定的建筑规模要求和相对应的综合性、复杂性,能够满足各个阶段教学大纲中关于选题的规模与难度要求,竞赛主题不能求偏、求怪,简单追求标新立异;其次,具有较大影响,设计竞赛的水平与评审的公正性能够得到有力保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设计选题具有较好的研究探索价值,能够充分引起学生对于设计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第四,竞赛本身免费或者收费较低。2)结合设计竞赛的教学应当适度进行,要有严格的数量控制。一般一个年级参与一项竞赛即可,不宜过多,既能够达到锻炼学生、开拓视野、提高积极性的目的,也可以避免强度过大,超出学生能力。3)以教学为主,竞赛为辅。在具体设计竞赛指导中要尽量贴近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主题与内容,优先满足教学要求,不能为竞赛而竞赛。这样的竞赛成果不仅能够更好的满足教学要求,而且也区别于普通的竞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打造自己的竞赛风格和内容特色,可能更容易被相关人士认可。4)竞赛的参与应当遵循自由灵活的原则。何时结合竞赛进行教学、选择哪项竞赛,都不应当是固定不变的,而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具体操作中,也不必要求全部学生均参与竞赛,如果部分学生仍愿意采用原有的传统教学题目,应当予以充分考虑和尊重,不能强迫。

4 结合竞赛的教学实践

4.1 五年级结合竞赛的教学

我们针对高年级学生进行的设计竞赛教学尝试首先从五年级开始。这些毕业班的同学结束了一段时间的设计院实习后,重新回到学校,进行毕业设计。在完成了一系列必需的设计教学任务后,他们对毕业设计充满了期待,渴望在这个为时一学期的设计中将自己五年所学进行一次全面总结与检阅。而一次建筑规模大、设计难度高、涉及问题复杂的设计竞赛对他们再合适不过了。

按照上述要求,我们2009,2010两个学年的毕业设计均有学生选择了国际设计竞赛题目。

1 )2009·路易斯·康的萨尔克研究所改扩建设计竞赛(Rethinking Kahn’s Salk Institute——The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 of Kahn’s Salk Institute)。

萨尔克研究所是路易斯·康的代表作品之一,坐落于加州西海岸的拉·霍亚(La Jolla,California),是一所旨在研究基本生命原理的科研教学机构,1991年被认定为美国历史文化遗产。2009年美国建筑学院联合会(ACSA,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Schools of Architecture)举办主题为“挑战与保护——路易斯·康的萨尔克研究所的反思”的设计竞赛,要求遵循研究所最初的设计方案以及原始的规划方向,实现康的原始总体规划。通过科学中心、社区中心、宿舍区三个不同的学院分区实现康最初的设想,为科学研究提供空间,支持研究所的设施,满足科学家和雇员需求的娱乐设施。

由于设计对象是大师的代表作,参赛同学们的热情很高,最终提交了5份作品。这次竞赛学生们完成的较好,体现了较高的设计水准,但最终获奖方案全部来自于美国本土。

2 )2010·居住使城市更美好——第45届日本中央玻璃国际建筑设计竞赛(Housing for Better Urban Environment——2010 The 45th Central Glass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Competition)。

这是一项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国际赛事。2010年3月6日,第45届中央玻璃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举行,其主题是“居住使城市更美好(Housing For Better Urban Environment)”,要求完成具有地域城市特色的、满足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条件下的居住模式探讨与居住建筑设计,并通过住宅建设提升地域城市环境。竞赛不限定具体的地段、面积、住宅类型等详细内容,为设计者自由选题、表现对城市居住问题的关注、思考与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此次竞赛中共完成6份毕业设计作品,但只有一份作品经过修改后参赛,并获得竞赛第一名。

4.2 四年级结合竞赛的教学

在毕业班中采用设计竞赛取得较好效果后,我们经过谨慎选题后,尝试在四年级设计教学中引入设计竞赛。

1 )2010·Autodesk Revit杯第4届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

此次竞赛由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以“低碳经济与生活——主题科技馆设计”为主题,设计以杭州西溪湿地中拟建的“低碳城市与生活展馆”为题目,要求参赛选手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和节能分析技术来降低建筑物的碳排放,建设绿色家园,实现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有来自全国69所设有建筑学专业的高校参加。

此次竞赛建筑设计规模适中,要求采用低碳技术与生态设计策略,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与较强的挑战性。我系四年级提交3份作品,获得一等奖1项。

2 )2010·第七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年会地域特色教学成果邀请赛。

此次邀请赛由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所征集作品要体现各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教学成果,突出专业建设与文化地域性特色相结合的创作理念。符合各自地方或民族地域特征、特色是本次邀请赛的主题。

此次邀请赛中,我们以四年级选送作品为主,结合少量毕业设计作品共提交7份,获得建筑设计类设计金奖1项,优秀奖4项。

5 结语

将设计竞赛引入到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中,许多高校应当也曾有过类似的努力。在我们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收获与成果,也得到了很多经验与教训。这是我们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的生命力和持续性还有待大家去观察、判定,但我们的努力不会终止。如何使建筑学专业高年级的设计课教学开展的更有魅力,更加科学,我们会将探索进行到底。

[1] 曾垂稳,丁 胜.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规格[J].山西建筑,2009,35(21):201-202.

猜你喜欢

建筑学建筑设计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