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原市迎泽大街道路景观设计研究

2011-08-15张海霞

山西建筑 2011年12期
关键词:隔离带大街绿地

张海霞 肖 斌

1 项目概况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全国特大城市之一。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及我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战略目标的提出,太原面临大好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太原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全世界的城市发展定位。迎泽大街作为太原市重要的景观大街,位于太原城市的中心区,不仅是太原市的标志,也是太原市的交通要道和景观大道。太原市的历届总体规划均将这条街定为城市的中轴线。迎泽大街建于1956年,分五期历时40年,于1996年全线建成,长10 km,在太原的发展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迎泽大街道路景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改善太原市城市环境,提升太原城市形象,2006年,太原市委市政府决定对迎泽大街进行改造。

迎泽大街原规划红线宽70 m,道路断面为三块板、双向六车道,人行便道宽8.5 m,非机动车道宽7.2 m,绿化隔离带宽2.8 m,机动车道宽26 m。迎泽大街沿线市民文化休闲活动场所主要有五一广场、湖滨广场、南宫广场、迎泽公园、汾河景区等。与迎泽大街相交汇的城市快速路有滨河东路,规划红线宽50 m。城市主干道有建设路,规划红线宽50 m;五一路,规划红线宽50 m;并州路,规划红线宽50m;解放路,规划红线宽50m;新建路,规划红线宽50m。城市次干道有青年路,规划红线宽30 m;桃园路,规划红线宽30 m。

迎泽大街整治案秉承“进一步提升迎泽大街标志性,交通性,景观性,公共服务性功能;增加机动车道,打通微循环,引进快速公交等,体现交通优先;进行亮化、绿化,营造迎泽大街景观特色;进行美化,净化,打造现代城市形象,结合道路改造进行地下管网更新与增设,提高服务水平”的原则。力争把迎泽大街打造得更加完美。着重解决了以下问题:

1 )提高道路的使用性。将原有双向六车道拓宽为十车道,打通微循环道路,实现“立交平做”;增设公交专用道,体现公交优先,机非隔离带宽4 m~6 m,兼做快速公交站台,同时设置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照明设计兼顾景观与功能要求,设置景观灯和投光灯。根据景观设计要求选择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铺设材料和色彩。打通改造迎泽大街两侧微循环支路网系统,改善交叉口交通枢纽管理,取消信号灯左转相往,提高交叉口通行效能。开辟公交专用道,改造公交站台,引进预售票系统和大容量公交车辆,提高公交运行效能,增加乘公交出行比例。2)街道景观进行整合,统一道路两侧建筑立面景观,使两侧景观相协调,道路景观呈现整体性。3)提升绿化景观质量,重视道路绿地的生态性。原有植物景观树种单调,缺乏地方特色;艺术性差,整体感不强;乔木、灌木、草坪的搭配不协调,立体感差;单位绿化自成体系,缺乏统一性,连续性,完整性,改造后临迎泽大街设置若干节点小游园景观,还有虎峪河带状游园景观,将道路周边闲置的空地全部绿化,设计上则将为复合式栽植方式,在风格统一的基础上做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4)街道家具的统一。精心组织沿街夜景灯光设计,重点突出,使其具有节奏感,秩序感;精心设计城市家具,整体风格统一,突出艺术性及文化性。

2 街道绿化景观设计

改造后的迎泽大街,本着“自然生态气势、现代都市气息、历史文化内涵”三个方向进行设计,主要为两侧5 m~8 m的机非隔离带,以及人行道5 m~20 m左右的道路绿地,沿迎泽大街新增南宫绿地、西海子绿地、虎峪河带状公园等街旁游园,改造广电厅绿地和迎泽公园入口绿地等。

2.1 机非隔离带景观设计

迎泽大街机非隔离带有5 m,8 m两种类型,东大街(火车站—迎泽桥东)基本形式为5 m,西大街(迎泽桥西—南寒)机非隔离带形式有5 m,8 m两种,两段路中央隔离带采用风格统一但布局略有变化的设计形式。

2.1.1 设计理念

保留原有行道树——国槐。增加常绿乔木——景观油松。做微地形景观,上面布置带状色块植物及花卉,点缀一些球类植物景观,最大程度地增加绿量,减少灰尘、净化空气。力求创造市民喜爱的、体现时代感和文化特色的新型城市景观绿化空间。满足车行及人行的观赏视觉需求,做到以人为本。机非隔离带引入微地形设计,两侧微坡状的地形更有利于人们的观赏。

2.1.2 设计原则

意景相融——充分利用迎泽大街两旁有利的造景因素,注重环境设计与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特色鲜明——在设计中充分展示人文特色和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良好形势。手法多样——改变原有道路种植形式单一的行列式布局,以组团的生态植物群落配置和精美流畅的模纹为总体布局,既简洁明朗又富有层次感和韵律美。以人为本——注重对环境行为的考虑,充分重视车行与人行的时空关系以及人的心理、视觉对景观变换的要求,创造相对应的景观尺度单元,分别满足车行及人行的视觉需求。

2.1.3 设计形式

机非隔离带设计形式主要是乔灌草复合式栽植配合微地形的营造形式,乔木与花灌木均为组团式栽植,在平面布局上,乔木主要以树木胸径、高度略有差异的油松或银杏以植株间距密实的形式进行栽植,形成乔木层组团体量高大,视线上方变化丰富,视线有通性的景观特质,且乔木的栽植位置在微地形的最高处,更显乔木的挺拔。

花灌木多采用观叶、观花品种植物,在同一路段上以同一品种群植,不同的道路分段植物品种不同,在植株间密实栽植,这样形成的花灌木的层次特点为:组团体量为1.5 m~2 m高,在人的平行视线上植物景观变化丰富。花灌木的种植位置在缓地形处。

在乔木及灌木下层为地被植物,地被植物满铺于绿化隔离带中,以起到防护的功能,地被以胶东卫矛、金叶女贞等整形植物组合成自然的曲线线条,篱带的种植高度低于视线,不同种类的篱带通过修剪不同的高度来强调变化,临街布置小空间种植品种月季、矮牵牛等花卉,此层次的特点为:组团整体体量在0.2 m~0.5m之间,在行人的视线下方植物变化丰富,此层位于较平地形处。

机非隔离带所选用植物为:油松、紫叶矮樱、丁香、大叶黄杨球、金叶女贞、胶东卫矛、矮牵牛等。

2.2 行道树设计及人行道旁绿化带景观设计

2.2.1 行道树设计策略

以太原市市树国槐作为主要的行道树品种,且保证原有的两排行道树的结构,更替一部分杨树、泡桐和洋槐等不适合大街整体氛围的树种。注重短期效果和长期策略,避免了出现前后两排行道树全部更新而造成街道绿色界面的断裂。

在第二排行道树线位置安排一部分空间,用于安排休闲座椅、公共配置如电话亭、指示牌、特色灯具等。

2.2.2 人行道旁绿化带景观设计

人行道旁绿化带宽5余米~20余米不等,有些直接位于道路的十字路口节点处,因此设计的理念则是节点处重点开敞设计,如在临街处,绿篱色块空间稍远离街道,临街留出大片种植花卉的空间,花卉的背景则是色块造型上面所密栽的花灌木植物组团及常绿、阔叶植物组团的层次搭配,一般的人行道路侧绿带以胶东卫矛、红叶小檗、金叶女贞等作简洁几何形的图案作为地被层,同时在凹凸变化的空间内种植地被花卉植物,如矮牵牛、桔梗、红景天、曼海姆月季、品种月季、矮化美人蕉等。中层植物为花灌木与开花小乔木和常绿半常绿灌木的组合,所选用的植物有:连翘、木槿、紫叶矮樱、红王子锦带、大叶黄杨球、胶东卫矛球、金叶女贞球、凤尾兰等。乔木则为油松、白皮松、塔桧、银杏、五角枫等。

2.3 街旁游园的景观设计

2.3.1 迎泽大街街旁游园概况

迎泽大街沿线街头绿地及公园众多,由东向西依次有:火车站广场、五一广场、南宫广场、西海子绿地、湖滨广场、迎泽公园、珠琳园、墨艺园、汾河公园、虎峪河带状公园等,其中虎峪河绿地属2007年改造迎泽西大街时新建的公园绿地,该公园的建设弥补了万柏林区缺乏公共绿地的不足,虎峪口河绿地北临迎泽西大街,南接虎峪河畔,全长2.1 km,占地约11.3万m2,以植物造景为主题,改善迎泽桥西地区无公园的现状。

2.3.2 虎峪河公园景观设计

1 )设计理念。虎峪河公园是太原市虎峪河、迎泽西大街、居住小区等交合的一个空间场所。通过视点的变化形成立体、多变的景观界面,步行基层是片段性的曲直变化,乘车外层是立面上的位移变化,同时伴随着有节奏的视觉变化,在高层建筑上则是对整个平面的俯瞰效果。以上三者正是从不同的层面对虎峪河公园的全方位的视觉感受,提供一种完美的立体感受。

2 )设计特点。设计由最西端的一块公共绿地及往东延伸的带状景观绿地组成。园内以高大的乔木作为背景林,以不同品种的树木作为缓冲林带,风景林、结合缀花草坪、与优美的地形曲线划定的大草坪共同形成一个个不同的空间地块,层次感丰富。

2.4 户外家具的景观设计

2.4.1 户外家具设计理念

1 )户外家具整体有序,风格统一,体现地方文化性。

2 )设计以现代简单的语汇和功能考虑为起点,同时结合历史文化要素来增加对大街的文化内涵。

3 )结合户外家具与灯具来提高大街整体的现代城市气息,同时从人的尺度来提升文化内涵,与机非隔离带的自然生态气息相呼应。

4 )户外家具与街道整体景观相协调,没有过分主体化。

2.4.2 户外家具设计形式

1 )紧挨路旁的户外家具,以新式的倾斜式路灯简洁的线条作为统合的语汇,创造出具现代感的设计,如:公交车候车亭、路标牌及挡车桩等。2)人行道旁的休闲空间内,以山西民间艺术及铸造工艺为基础,特色的灯柱为蓝本,创造出具有文化底蕴设计感的街道家具,如座椅、信息电话亭、垃圾筒、树池篦等。树篦的构成形式与特色灯柱相呼应。3)公交车候车亭以构件设计的形式与路灯相呼应,构件材料为银灰色钢材,表现则为透明钢化玻璃。

注: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肖斌教授的全力指导,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1] 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熊广忠.城市道路美学——城市道路景观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刘少宗.城市街道绿化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4]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5] 唐学山,李 雄,蓸礼昆.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隔离带大街绿地
造林中防火隔离带的设计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逛大街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奇怪的大街
浅谈防火隔离带的设置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森林防火隔离带的设置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