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与词汇语义的拓展

2011-08-15唐科唐燕玲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文件夹隐喻语义

唐科,唐燕玲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隐喻与词汇语义的拓展

唐科,唐燕玲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更是一种人类认知模式。象似性是隐喻的基础。由于事物间的隐喻象似性,词汇可以产生新的语义。因此,隐喻是词义拓展的内在机制和内部动因。

隐喻;认知模式;象似性;词义拓展

隐喻是一种以词汇为焦点,以语境为框架的语用现象。隐喻过程亦是意义选择的过程。越来越多的讨论和研究已经证明人们对隐喻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再被仅仅当作是语言使用者或文学创作者所采用的一种实现有效表达的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它被当成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手段和文化现象。

词汇意义的拓展历来都是语义学研究的重点,但是传统语义学大多停留在对词汇意义拓展的外部因素即历史、社会、政治、科技等的研究上,而忽略了词义拓展的内在机制和内部动因——人的隐喻认知的探索。隐喻化的自然结果——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象似性——一方面使语言的任意性变得越来越暗淡,语言之间的联系愈来愈明显[1];另一方面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研究语言生成理据的新视角。因此,本文从隐喻角度探求词汇意义拓展的深层认知动因。

一、象似性与词汇语义

为了深刻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人们本能地寻求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点,从而创造隐喻,发展语言[2]。象似性在隐喻性词义的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隐喻赖以生存的基础。

隐喻象似是以象似符为基础,指从一个概念投射到另一个概念,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3]。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就是施喻者通过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象似性而确认两者的寓意关系的。但在隐喻性词义变化的过程中,象似性不是唯一要素,类比则是源域与目标域关系形成的认知手段[4]。人们认识新事物往往借助于大脑中已有的现实的概念。Fraser说过:“隐喻就是一个名称或一个描写性词语或短语被转移到不同可又具有类比性的物体或行为上。”[5]象似性是人们认识和理解词义的基础。

现代人的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电脑,当人们在电脑台的屏幕前操作“文件夹”、“文件”、“垃圾箱”这术语时,见到的是文件夹外形,操作者可任意将其打开、移动、关闭甚至放入垃圾箱。那么这类与电脑相关的新词是怎么跟着产生的呢?因为显示器上的文件夹(目标域)同办公室真实文件夹(源域)具有象似性;“文件”象似于办公室的纸制文件;“垃圾箱”代表办公室的垃圾箱,控制面板代表办公桌面。这些表述因为外形与原物相似,再通过人为的类比就形象逼真,更容易理解了。

Hiraga认为,使用文档、文件夹、控制面板这类说法,本质上就是将它们隐喻化[6]。因为人们在思维中总是习惯将不同的事物,以相似为基础,将其联系起来。显示器上的文件夹同办公室的文件夹一样,都是储存和分类信息的容器。它不过是原物的隐喻延伸;而隐喻延伸则强化了它的所指功能。而且,常有人用计算机术语来谈论其他事物。如:

a.Mysystemcrashed.(我的系统死机了。)

b.He has a read-only memory in mind.(他的大脑只剩下只读文件。)

c.Yougavemealotofinput.(你给我太多的输入。)

d.Wemustbuildupthescientificresearchplatformfor ourschool.(我们要切实搭建好本校的科研平台。)

Anderson认为,“隐喻恰似一张类比图,描绘它所代表的事物,并不因为它们原先就相似或者就等同。[7]”确切地说,就隐喻化的词汇而言,符号与实体之间的相似关系,在隐喻化过程之前就已经存在。即使我们过去没有接触过电脑,我们也会假定文件夹标志与真文件夹之间有相同之处。相比之下,隐喻将两样实物联系起来。譬如,人脑与电脑,尽管内外明显不同,人们却不用观察也能将其联系上。这种联系基于隐喻搭建起的象似性,从而产生新的意义或者做出新的解释。

二、词汇与隐喻义

隐喻是日常思维的一种方式。事实上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如理智、情感、人生的意义等,都是用隐喻的手法来表达的。英语中许多词既有字面意义,又有隐喻意义。如“body”指的是身体的全部,包括头、臂、腿,还有全部内脏器官。如“a particular body”指一个为应付某一特定情况或问题而正式组织起来的群体。又如“head”,可用作隐喻指某一特定群体或组织的负责人,如“the head ofa government”指一个政府的首脑。英语日常用语中这种具有隐喻用法的词不胜枚举,也成为理解的难点。要正确理解它们就必须了解日常用语中隐喻的系统性。

Lakoff和Johnson曾围绕“anger”的一系列隐喻说明了隐喻的系统性。

He lost his cool.(他失去了冷静。)

I almost burst a blood vessel.(我几乎怒火大发。)

He was foamingat the mouth.(他气得唾沫四溅。)

You make myblood boil.(你气得我怒火滚滚。)

He's just lettingoffsteam.(他在发脾气。)

虽然以上几例“anger”一词没有在句中出现,但经过隐喻化表达愤怒这一心理上的联想却已存在。也就是说例子中的句子都是以概念隐喻“Anger is heat.”这个经验为基础的一系列隐喻,且这种系统的概念隐喻是人类所共有的,所以了解日常用语中隐喻的系统性的特点,可以使听者更

准确地理解隐喻表达式的意义。

三、隐喻与新词汇的产生

隐喻普遍应用于对事物的命名上。新词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产生。Lakoff和Johnson(1980)的认为:隐喻的机制是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有一系列存在的和认识上的对应关系[4]。在词汇方面,人们往往把描述人体自身或自然现象的词汇映射于自然界或物体:the foot of the mountain(山脚),the mouth ofa river(河口),the face ofa building(楼的正面),a thunder ofapplause(雷鸣般的掌声)等。

隐喻能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角度,创造新的意义,表达新的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定义新事物和赋予旧事物以新概念。隐喻定义新事物时,直接抓住事物的关键属性和本质特征予以充分揭示,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使人们对事物有一个整体实质性的认识。现代科学中的许多术语正是这样形成并固定下来的。

四、隐喻与一词多义

通过隐喻的方式给现存的词汇赋予新义是命名的特点之一,也是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原因之一,例如mouse不仅指老鼠,现在还有电脑鼠标的含义。

空间方位词up表现为一种空间意象图式,表示本体在某一时间内沿纵坐标的运动轨迹和所处的位置。也就是说,up既可以表示动态意义“向上”,也可以表示静态意义“处于较高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up已从表示空间概念的基本义扩展为包含社会域、数量域和状态域的诸多词条了。例如:

The prices are still goingup.(up由空间意义的上升引申为“量的上升”)

Things are lookingup.(up由空间意义的上升引申为“状态的上升”)

He has come up a long way since he was a little boy-from shoemaker to manager of a very big company.(up由空间意义的上升引申为“社会地位的提升”)

在汉语中,与up对应的“上”也有类似的语义拓展。例如,“皇上,上级、上司、上流社会”等等。“上”也用来表达好的状态,如“蒸蒸日上、天天向上”等。

从以上up语义的扩展过程可以看出隐喻认知对多义词的形成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首先有了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建另一种概念的认知方式,才能创造出一词多义现象。

五、词汇隐喻与文化

隐喻的普遍性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有的隐喻尽管喻体存在差异,隐喻的表达不同,可是该词汇隐喻所折射的文化内涵却极为相似。如:My Florida-born friend Lily is as American as apple pie.句中为什么把美国朋友Lily比喻成apple pie呢?显然,apple一词正是整句话理解的关键所在。谚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表明在西方人的观念及日常生活中,人们将苹果视为是日常生活中维持身体健康必不可少的重要食品。因此以苹果为原料而制成的apple pie便成为人们喜爱的大众食品,是地道的美国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再看短语“be apple ofone’s eyes”,显然是以apple为喻体,比喻某事物在某人眼中至关重要,值得珍爱。而汉语中要表达类似的说法有成语“掌上明珠”。汉语以“珍珠”来彰显事物的珍贵,同样能表达非常珍贵和重视的意思。由此可见,隐喻是文化的反映,也是思维方式差异的反映。

结语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在人们思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的基础是隐喻中喻体和本体的象似性。在“象似性”的框架中,原本两个不相依赖的概念得以重构语义——隐喻意义。隐喻毫无疑问是词汇意义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和重要方式。词汇被隐喻化而得到语义的拓展,一词多义的现象也是隐喻认知的产物。我们可以利用隐喻理论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

[1]Saussure,F.D.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Chicago: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1972:115.

[2]赵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5,(2).

[3]Peirce,CharlesS.Logic and Semiotic:Theory ofSigns[A].Philosophical Writings[C].JustusBuchler(ed.).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1902:98-119.

[4]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 Live by[M].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5.

[5]Fraser,B.The Interpretation ofNovel Metaphor[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59.

[6]Hiraga.Metaphor-Icon Link in Poetic Texts[J].The Jour nal ofthe University ofthe Air,1998,(16):95-123.

[7]Anderson,D.Transactionsofthe C.S.Peirce society[M]. 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4:459.

Metaphor and Lexico-semanticExpansion

TANG Ke,TANG Yan-ling
(Foreign StudiesColleg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

Metaphor is not only a figure of speech,but also a cognitive model.Because of the metaphorical iconicity which is the basis of metaphor,words can expand and acquire new meanings.Therefore,metaphor i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motivation for lexico-semantic expansion.

metaphor;cognitive model;iconicity;lexico-semantic expansion

H030

A

1674-831X(2011)02-0123-03

2011-02-22

唐科(1985-),女,湖南永州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方向研究;唐燕玲(1967-),女,湖南永州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言学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王佳娣]

猜你喜欢

文件夹隐喻语义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语言与语义
《活的隐喻》
摸清超标源头 大文件夹这样处理
调动右键 解决文件夹管理三大难题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挂在墙上的文件夹
不容忽视的空文件夹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