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洗课: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

2011-08-15李明高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预设教学内容学科

李明高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江苏连云港 222006)

洗课: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

李明高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江苏连云港 222006)

洗课的含义可从教学思想、教学策略、教学境界三个层面来理解。洗课对纠正新课程实施中的偏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洗课宜遵循本色性、简约性、有效性的原则。洗课的基本方法有挤水分、去噪音、打枝杈。挤水分即挤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训练的水分;去噪音即去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安排的噪音;打枝杈即避免教学随意性,力求教学有界、生成有度、拓展有边。

洗课;简约;有效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我们的课堂变“新”了,变“活”了,变“宽”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新课改的实践演绎中也出现了种种形式主义的东西,课堂里上了更多的“彩”,涂了更多的“色”,化了更多的“妆”,图热闹,讲花样,用华而不实的活动和眼花缭乱的媒体挤占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把握;以无意义的拓展和随意性的生成把学生带进“云里雾里”的模糊境地,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种肤浅化、虚空化和低效化的状况。

基于此,许多学者发出了让课堂教学“回家”的呼声,倡导“真实课堂”、“本色课堂”、“有效课堂”。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先生基于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洗课”一说,本人认为,这是一种很有见地也很有意义的提法,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良策。下面就“洗课”一说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一、洗课的内涵

“洗”的基本意思是“用水或汽油等去掉物体上面的脏东西”(《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和“洗”组成的词很多,如作为动词的“洗涤”、“洗濯”、“淘洗”、“磨洗”、“冲洗”,作为名词的“洗礼”,作为形容词的“洗练”等。“洗”给人的是一种洁净的感觉,“洗”意味着洗去渣滓,洗去污垢,留下洁净的本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洗课”的确是一个很有意味的说法。

对于“洗课”,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理解其含义:

(一)作为一种教学思想

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洗课所倡导的是清新自然的课,它反对故弄玄虚和矫揉造作;洗课所崇尚的是朴素简约的课,它远离华而不实和臃肿烦琐;洗课所追求的真实有效的课,它拒绝形式主义和虚假繁荣。洗课运用的是“减法思维”和“整合思维”,注重的是课堂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二)作为一种教学策略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洗课是一种筛选、过滤、斟酌、推敲、打磨,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对教学知识的精心梳理,对教学内容的细心揣摩,对教学环节的匠心设计,对教学活动的悉心组织,对练习设计的用心选择,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诸多问题的梳理、甄别、厘清和筛选。洗课的过程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是教师对教学的规范性和独创性进行辩证处理的过程。

(三)作为一种教学境界

作为一种教学境界,“洗课”是课堂教学的高层次追求,是教师对教育真谛、学科精神披沙拣金、精确把握后所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洗课”是“风行水上,清风徐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冗繁削尽留清瘦”、“铅华洗却见本色”。总之,“洗课”是洗练的课,是真淳的课,是课堂教学的精良化、高效化、审美化、艺术化。尽管这种境界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但它确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实践追寻。

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策略,还是一种境界,洗课的背后是深刻,是智慧,也是超越,洗课折射出的是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刻的教学思想和对教学真淳的不懈追求。

二、洗课的意义

(一)洗课是对当下一些“病课”的匡正

当下的课堂有许多病症,如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照搬照抄的“跟风病”;热衷于“金玉满堂”、崇尚“满汉全席”的“肥胖病”;急功近利、应试至上、分数第一的“近视病”;故弄玄虚、善于表演、追求“轰动效应”的“作秀病”;无边拓展、任意东西、脚踩西瓜皮的“漫游病”;十八般武艺全上、滥用媒体的“依赖病”,还有“臆想病”、“折腾病”、“失语病”等,这些都是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误解和疏离。“教学的本质是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活动状态关联在一起的。而这些生命活动状态主要体现在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如何推动教学实施(过程)和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教学行为之中。教师教学决策所关注的内容选择、活动组织、教学设计及要素分析等都是与教学本质问题相关的。”[1]因此,通过洗课可以促进教师深化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改进自己的教学观,走出课堂教学的“误区”。

(二)洗课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始终是课堂教学无法回避的主题。教学有效与否,主要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又集中体现在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调整、教学手段的调整、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学事件的应对以及教学练习的设计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因此,通过洗课,可以引导教师不断地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洗课有益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洗课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一种精益求精的追求,通过洗课,可以促进教师认真对待自己的教学行为,发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发展自己教学智慧的重要场所,洗课是对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达到什么目标,教师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都需要认真对待。所以,洗课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发展过程。

三、洗课的原则

(一)本色性

“本色”是针对“彩色”而言的。当下的一些课堂热衷于“浓墨重彩”,如教学内容五颜六色,教学形式五彩缤纷,教学手段五光十色,而教学效果却远离目标,华而不实。本色是自然的、朴实的、纯真的、洁净的。本色性强调课堂要远离虚假,回归真实;远离繁琐,回归简约;远离包装,回归自然。本色性至少包括三个方面:(1)学的本色,学生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轻松地学习;(2)教的本色,教师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不搞形式主义;(3)学科本色,能从学科立场的角度来组织教学,体现学科的性质,上出“学科味”。

(二)简约性

简约性是洗课的行为诉求。洗课的目的就是把不该教的淘汰掉, 把该教的留下来,重点部分要重锤敲击, 非重点部分可从容略过,使课堂变得简快精约。洗课追求的是复杂中的简约,简约才是内功,简约才算艺术,才是教育的真谛。洗课的目的就是要使教学目标简要明了,教学内容简约充实,教学环节简化明快,教学手段简单易行,教学语言简洁流畅。但简约不是简单,简约的本质是简单中不乏丰盈和深刻,是“简而精,单而丰”。

(三)有效性

洗课的目的是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所以,有效性是洗课的指归。洗课,关注课堂的意义,强调课要扎实;洗课,关注课堂的效率,强调课要充实;洗课崇尚常态下的课,强调课要平实;洗课远离虚假和作秀,强调课要真实;洗课排斥随意,指向精当、精湛和精妙;洗课强调以最简单、最省力、最省时、最低的成本消耗,去收获最大、最优质的效果。一句话,洗课追求的是教学的精良化、高效化。

四、洗课的方法

曾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把这句话用来隐喻“洗课”倒是十分贴切的。如何洗课?洗课就是要对课堂进行“清洗”,化浊为净;洗课就是要对课堂进行“打磨”,精雕细琢;洗课就是要对课堂进行“打枝”,删繁就简。具体说,洗课宜采用以下方法:

(一)挤“水分”

1.挤目标水分——力求简要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师生活动的共同指向,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目标的确立应该明了、具体、简要、可测。但是,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些老师把教学目标定得太多、太高、太复杂,似乎要在一堂课里实现目标“全面开花”,结果,我们的教学在对众多目标的追逐中眼花缭乱,教学越来越显得空泛和虚化。

洗目标就是要使教学目标的定位具有指向性、可操作性和可测性,增强目标的导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作为一堂课来说,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实际和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找准一节课要解决的一两个问题,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学生认知实际和规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一堂课真正要学会什么,而教师也能做到“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优化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并具有实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们更倡导一课一得。因为教学目标非常集中,课堂上教师也自然会有的放矢,不会出现漫无边际的胡子眉毛一把抓;学生的收获也很明显,一课有一得,课课都有得“得”就深,“得”就多。

2.挤内容水分——力求简约

有的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得越多、越全、越广就越好,盲目地追求教学的“厚重”,四面出击,面面俱到,致使教学内容“丰富”了,但因为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学生更消化不了,结果无论“西瓜”还是“芝麻”都没有捡到。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必须在深入领会课标精神、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质和学生水平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把那些最基本、最重要、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最有价值的内容突出出来,作为重点,“集中火力”地发挥其某方面的“例子”功能。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克服教学内容“泛化”、“随意化”的现象,要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然后理出一条“线”,画成一个“圆”。

3.挤过程水分——力求简明

教学过程的“水分”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太繁琐、太复杂。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而且很多的学习环节、学习障碍都是教师事先故意设置好的,甚至还变着法儿让学生去钻。二是太随意。有些老师以“生成”为名,随心所欲,“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一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是散乱的印象和茫然的感受,学生是“月朦胧,鸟朦胧,不堪回首课堂中”。

“洗”过程就是要使冗长拖沓的教学步骤变得简化便捷,使杂乱无序的教学思路变得简明清晰,使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变得言简意赅。“简”其过程,是为了“详”其重点,“精”其方法,给学生留下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更轻松、更有效地学习。在洗教学过程时,教师要认真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新旧知识间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理顺知识结构之序和学生思维发展之序,提出系列化的一个个相互关联的论题,形成清晰有序的教学框架。这样,才能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4.挤方法水分——力求简便

考察当下的一些课堂,我们许多老师热衷于方法的新奇和多变,一会儿让学生小组讨论,一会让学生唱歌画画;一会儿让学生听音乐,一会儿又让学生看电视;把学生弄得云里雾里,不知东西。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和学的策略,它主要解决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教学方法对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方法不在于花样翻新,而在于实际效果。各种教学方法,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看运用是否得当,即是否符合教学的具体对象和具体实际,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因此,在取得同样教学效果的情况下,方法越简便越好。

5.挤语言水分——力求简洁

有人将当下的教学语言“病症”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导语浮华,失于“实质”;信口开河,失于“准确”;解说太“碎”,失于“精练”;联系太“多”,失于“适度”;指令模糊,失于“有效”;煽情不当,有失于“协调”[2]。其实,核心问题还是语言不够简洁。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简洁,要讲在关键处,讲在困惑处,剔除教学语言中的渣滓,少说废话,割掉赘瘤,砍去啰唆,去掉水分,浓缩精炼,以少胜多。提问语言要简明清楚,过渡语言要简单自然,评价语言要简练真诚。总之,教学语言应该精炼、凝练、洗练,让课堂教学轻装前进。

6.挤练习水分——力求简练

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运用情况的重要途径。目前,我们不少老师还热衷于“题海战术”,课前练、课中练、课后练,“无边练习萧萧下,不尽题海滚滚来”,大量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挤占了学生宝贵的时光,学生整天湮没在“卷山题海”之中。

所以,对练习应该认真挑选和“清洗”。要设计“少而精”的练习, 让每一个练习负载更多的知识元素和思维元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出独立思考的时空。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选择那些典型性、价值型、有效性的练习。对那些内容重复、质量不高的练习要坚“清洗”掉。这样既能让学生从沉重的作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又能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去“噪音”

1.去情境噪音

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但我们有的教师把教学情境当作点缀,当作课堂教学的摆设。有的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无处不情境;有的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某些情境,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验;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过程太长,内容堆积,要求不具体;有的教师为情境而情境“创设情境”异化为“虚设情境”、“虚构情境”,甚至是“捏造情境”。所有这些,都背离了情境教学的主旨,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去“粉饰”,减去“包装”,消除“噪音”。第一,要自然,不要哗众取宠;第二,要适切,合乎教学内容;第三,要有效,不要画蛇添足。

2.去媒体噪音

多媒体课件的描述和演示,引入了众多的课外信息,沟通了形象和影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但有些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这些“花哨”的课件或喧宾夺主,或画蛇添足,违背了学生认识事物时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成为影响教学的“噪音”。

媒体的使用关键是要做到两点:一要合理定位,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二要适时适度,在最合适的时候进行最合理的使用,要“该出手时再出手”。

3.去活动噪音

伴随着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形式特征的“群言堂”逐渐刷新了以教师意志为主宰的“一言堂”,课堂教学变得活泼了,生动了。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课堂变“花”了,变“浮”了,变“虚”了。许多老师把自主、合作、探究浅层次地理解成一种纯粹的方法和手段,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了一种形式,没有了精神内核。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唱,一会儿画;一会儿辩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看录像,一会儿听音乐;花样翻新,别出心裁。但这“活动”往往注重形式的花哨,是浮于表面的“演”,是信马由缰的“说”,是似是而非的“听”,是走马观花的“看”,虽有温度,却无深度,缺少让人怦然心动的思维张力和触及心灵的精神愉悦。

课堂应该充满生命的活力,讲求一定“温度”,但它也应该注重内涵和品质。所以,我们必须清除活动中的“噪音”干扰,讲究活动的质量和效度,让自主从边缘走向中心,让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让探究从表象走向深入,少一些形式主义活动,多一些实实在在的参与。

(三)“枝杈”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是画家郑板桥在4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获得的艺术感悟。其实,教师上课也如画竹,要削枝去叶,突出主干,才会达到教学的深度。

打“枝杈”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有界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这本无可非议。但如果一味随波逐流,赶时尚,无视学科教学自身的内涵和规律,无目标、无限制地去整合,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美术课,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背离了新课改的精神。

各门学科有其不同的内容体系和学科特点,我们在教学时,要考虑学科的性质,尊重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科的边界,努力上出“学科味”。不能插足于其他学科而不知所终,不能“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学科之间的整合不等同于学科的“泛化”,这个问题必须厘清。

以语文课为例,语文的本质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语文教学必须走在“语文”的路上,应注重诵读、涵泳、品味、感悟,通过品咂、咀嚼、玩味来把握文本的形象、感情、气韵,“悟”出语言内在的真意。表演、说唱、画画在语文课堂里偶尔使用一下可以,但它绝不是语文教学应有的行为方式,如果把它当着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主流,那就超越语文教学的边界了。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科际界限,我们应持守学科的自觉,用本学科的的眼光审视我们的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洋溢着浓浓的学科味儿。

2.生成有度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是“统得过死”,一切按照教师“预设”的路线运行,课堂教学变成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所以,新课程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这有助于激活课堂资源,及时发现瞬间的“火花”,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但是,我们决不能过度强调、美化生成,贬低、弱化预设。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动态生成,就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生成决定课堂,因此就没有必要再人为设置框框限制学生发展,甚至轻视课前的备课。于是乎,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远离教学内容,信马由缰,随心所欲,旁逸斜出,课堂变成了“茶馆式”的漫无目的的神吹海侃。

教学预设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南,学情的了解和学法的选择,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设计,教材的学习和教学的反馈等都离不开必要的预设。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生成固然很重要,但它毕竟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不期而遇的精彩”,并不是所有的课堂在所有的时候都能够产生有价值的生成。好的预设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可行可检,并且彰显着有效的生成时空。事实上,预设越充分,预设包含的生成因子就越多,其生成也就越有价值。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深陷在“预设”的窠臼里,统得过细,往往会把学生引入狭窄的小胡同,这显然有悖于使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而一味注重生成,也必然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预设与生成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常常是低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注重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

3.拓展有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正确的教材观正在逐步建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认同,并被越来越多的教师用在教学实践中。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剑走偏锋”的现象。

有些教师缺乏对教材价值的正确认识,轻视教材,甚至是离开教材进行不着边际的拓展和发挥。以语文课为例,有的教师讲到《孔雀东南飞》时,就大讲特讲西方文艺理论中的“恋母情结”;讲到《兰亭集序》时,就大谈特谈王羲之和“天下第一行书”;讲到《神奇的激光》就大侃特侃激光的知识;讲到《南州六月荔枝丹》就大吹特吹荔枝的知识;讲到鲁迅小说的时候,就津津有味地谈鲁迅与周作人兄弟之间的复杂关系;讲到徐志摩诗歌的时候,就喋喋不休地谈徐志摩的爱情经历和情感纠葛。有的教师是碰到什么拓展什么,想什么时候拓展就什么时候拓展,介绍背景时拓展,介绍作者时拓展,讲析课文时拓展,设计练习时拓展,不管这些拓展是否有价值,“拣到篮里就是菜”,甚至插足于其他学科而不知所终,似乎这样才能显示自己阅读之广博和功底之深厚,课堂教学“变胖”了,但是同时也“变味”了。

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囿于教材之中,确实需要适当拓展延伸,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但这里也有一个“适度的空间”,抛弃教材、置教材于不顾,这显然不是理性的做法。课堂的拓展要把握一个原则,这就是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果离开教材去过度发挥,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必然会像于漪老师所说的那样——打水漂”。

总之,洗课因为以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为指归,必然带来课堂教学新的气象,通过洗课,“涅槃后的课堂必然会有一种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从而成为一种有品位、有资质的课堂。”[3]

[1]宋德云,李森.教师的教学决策:内涵、构成及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21-26.

[2]鲁金会.课堂教学语言“失控”现象谈[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7(7-8):87

[3]陈珏.洗尽铅华显资质[J].教育理论与实践:B,2007, (11):33-35.

Lesson Cleaning:thePursuit ofTeachingEfficiencyin Practice

LI Ming-gao
(Faculty ofTeaching Affairs,Lianyungang TeachersCollege,Lianyungang,Jiangsu 222006)

The meaning of lesson cleaning can be understood from the levels of teaching ideas,teaching strategy and teaching realm.Lesson clea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rrecting the deviation in carrying out the new curriculum,improving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Lesson cleaning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inherent qualities,simplification and effectiveness.Its basic method is ridding off the exaggeration,noises and unnecessary twigs.Ridding off the exaggeration means get ting rid of the exaggerations in situation design,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process,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language and teaching training.Ridding off the noise means get ting rid of the noise in situation design,media usage and activity arrangement.Ridding off the twigs means avoiding teaching at will,pursuing teaching within the discipline limit and expanding teaching within the discipline boundary within the limit in expansion.

lesson cleaning;simplification;efficiency

G420

A

1674-831X(2011)02-0013-06

2010-12-28

李明高(1963- ),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刘济远]

猜你喜欢

预设教学内容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